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预后及处理。方法: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追踪观察45例(76眼),青光眼术后患者并辅以直接眼底镜和眼科B超检查。结果:76眼中有15眼(19.74%)术后出现浅或无前房,其中浅Ⅰ度6眼,浅Ⅱ度8眼,浅Ⅲ度1眼,经药物治疗后痊愈,仅1例手术。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术前浅前房及眼压控制不理想有密切关系,与青光眼术式无明显关系。
关键词 青光眼 浅前房 青光眼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57
2007年9月~2010年3月收治行青光眼滤过手术45例(76眼),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5例(76眼),男19例,女26例;年龄18~73岁,平均45.5岁;其中50岁以上37例(63眼),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者15例。闭角型29例(55眼),开角型7例(10眼),继发性6例(6眼),先天性青光眼1例(2眼),新生血管性2例(3眼)。
方法:除部分病例不得已在高眼压状态下手术外,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经局部或全身降眼压治疗5天左右,在术眼充血消退,眼压恢复正常后手术。76只眼中,55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其中40只眼常规小梁切除术,11只眼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4只眼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18只眼行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术;3只眼行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所有房水引流装置均为Ahmed式。术后每天给予复方托吡卡胺和典必殊眼水点眼。并裂隙灯观察前房情况,检查眼底,必要时行B超检查。
浅前房分类:根据Speath分类法[2]将浅前房分为Ⅲ度。①Ⅰ度:中央前房形成,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②Ⅱ度:除瞳孔区的晶体,其余整个虹膜均与角膜内皮相贴;③Ⅲ度:前房消失,整个虹膜及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结果
本组发生浅前房35眼,发生率为40.06%。其中浅Ⅰ度22眼(62.86%),浅Ⅱ度12眼(34.29%),浅Ⅲ度1眼(2.86%)。其中房水滤过过强26例(74.29%),脉络膜睫状体脱离6例(17.14%),结膜漏3例(8.57%)。浅前房出现的时间也有记录,其中19只眼(54.29%)在术后1天出现浅前房,11只眼(31.43%)发生于术后2天,3只眼(8.57%)发生于术后3天,1只眼发生于术后5天,1只眼发生于术后12天。浅前房的发生与手术方式的关系,见表1。
浅前房的处理方法:35只眼中,32只眼(91.43%)通过静滴20%甘露醇、局部滴用阿托品眼水和地塞米松眼水,以及通过滤过泡加压包扎恢复前房。2只眼(5.71%)进行结膜瓣修复,1只眼(2.86%)通过脉络膜上腔放液得以恢复前房。
讨论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恢复的早晚、处理措施是否恰当,是抗青光眼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①滤过过强;②结膜瓣及角巩膜瓣渗漏;③脉络膜脱离;④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房水返流入后房的玻璃体内,前房全部消失,虹膜和晶状体直接与角膜内皮接触,表现为无前房高眼压。本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0.06%,一旦出现浅前房,应常察有无脉络膜脱离,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给予不同的处理。
滤过过强:滤过过强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1],因为巩膜瓣太薄,1/3巩膜厚度;缝线过松,巩膜瓣收缩;小梁切除过多,内外板层巩膜瓣重叠减少;结膜菲薄;抗代谢药物的应用。这些原因导致房水减少,引流过畅,进而发生浅前房,表现为大而透明的滤过泡,前房大多为浅Ⅰ、Ⅱ度。浅前房通过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良好效果,常规阿托品散瞳,糖皮质激素应用,在上睑相当于滤过泡部位的眼睑表面,外加橄榄形沙枕,用胶布固定,盖眼垫,绷带加压包扎。
结膜伤口渗漏:结膜伤口渗漏表现为眼泪较多,结膜囊滴荧光素,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加压于眼,可见荧光素的绿色流域,称溪流现象,眼压较低。对于角膜缘部的小渗漏点(<2mm),局部使用棉枕加压,单眼绷带包扎,前房多能恢复正常。结膜伤口较大,加压包扎无效者,可采用10-0吸收缝线缝合结膜伤口。
脉络膜脱离:青光眼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可能与术前高眼压、小梁切除偏后等有关。其机制为术中眼压骤降,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大量血浆渗出液积聚在脉络膜上腔而引起;术中对睫状体干扰太强或切口靠后,使睫状体从突处脱离,房水流向后面引起脉络膜脱离[2]。对于浅Ⅰ度的脉络膜脱离,正确散瞳,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保守治疗,大多数脉络膜脱离可自行复位,前房恢复正常。若持续浅前房或B超发现脉络膜脱离范围不断加大,出现接吻状脉络膜脱离,则可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需通过脉络膜放液,前房注气术来重建前房。
恶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是青光眼术后浅或无前房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与解剖因素有关[3]。一旦发现必须立即处理,阿托品眼水点眼或结膜下注射混合散瞳合剂充分散大瞳孔,患眼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以及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促进前房恢复,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时,可采用晶状体摘除术联合钱不玻璃体切割术。
参考文献
1 王淑霞,支洪峰,张铭,等.17191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及处理[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2):153-154.
2 廖莹,兰长骏.复合式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9):698-700.
3 史百万,陈淮真.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临床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2,20(1):39-40.
关键词 青光眼 浅前房 青光眼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57
2007年9月~2010年3月收治行青光眼滤过手术45例(76眼),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5例(76眼),男19例,女26例;年龄18~73岁,平均45.5岁;其中50岁以上37例(63眼),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者15例。闭角型29例(55眼),开角型7例(10眼),继发性6例(6眼),先天性青光眼1例(2眼),新生血管性2例(3眼)。
方法:除部分病例不得已在高眼压状态下手术外,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经局部或全身降眼压治疗5天左右,在术眼充血消退,眼压恢复正常后手术。76只眼中,55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其中40只眼常规小梁切除术,11只眼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4只眼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18只眼行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术;3只眼行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所有房水引流装置均为Ahmed式。术后每天给予复方托吡卡胺和典必殊眼水点眼。并裂隙灯观察前房情况,检查眼底,必要时行B超检查。
浅前房分类:根据Speath分类法[2]将浅前房分为Ⅲ度。①Ⅰ度:中央前房形成,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②Ⅱ度:除瞳孔区的晶体,其余整个虹膜均与角膜内皮相贴;③Ⅲ度:前房消失,整个虹膜及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结果
本组发生浅前房35眼,发生率为40.06%。其中浅Ⅰ度22眼(62.86%),浅Ⅱ度12眼(34.29%),浅Ⅲ度1眼(2.86%)。其中房水滤过过强26例(74.29%),脉络膜睫状体脱离6例(17.14%),结膜漏3例(8.57%)。浅前房出现的时间也有记录,其中19只眼(54.29%)在术后1天出现浅前房,11只眼(31.43%)发生于术后2天,3只眼(8.57%)发生于术后3天,1只眼发生于术后5天,1只眼发生于术后12天。浅前房的发生与手术方式的关系,见表1。
浅前房的处理方法:35只眼中,32只眼(91.43%)通过静滴20%甘露醇、局部滴用阿托品眼水和地塞米松眼水,以及通过滤过泡加压包扎恢复前房。2只眼(5.71%)进行结膜瓣修复,1只眼(2.86%)通过脉络膜上腔放液得以恢复前房。
讨论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恢复的早晚、处理措施是否恰当,是抗青光眼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①滤过过强;②结膜瓣及角巩膜瓣渗漏;③脉络膜脱离;④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房水返流入后房的玻璃体内,前房全部消失,虹膜和晶状体直接与角膜内皮接触,表现为无前房高眼压。本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0.06%,一旦出现浅前房,应常察有无脉络膜脱离,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给予不同的处理。
滤过过强:滤过过强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1],因为巩膜瓣太薄,1/3巩膜厚度;缝线过松,巩膜瓣收缩;小梁切除过多,内外板层巩膜瓣重叠减少;结膜菲薄;抗代谢药物的应用。这些原因导致房水减少,引流过畅,进而发生浅前房,表现为大而透明的滤过泡,前房大多为浅Ⅰ、Ⅱ度。浅前房通过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良好效果,常规阿托品散瞳,糖皮质激素应用,在上睑相当于滤过泡部位的眼睑表面,外加橄榄形沙枕,用胶布固定,盖眼垫,绷带加压包扎。
结膜伤口渗漏:结膜伤口渗漏表现为眼泪较多,结膜囊滴荧光素,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加压于眼,可见荧光素的绿色流域,称溪流现象,眼压较低。对于角膜缘部的小渗漏点(<2mm),局部使用棉枕加压,单眼绷带包扎,前房多能恢复正常。结膜伤口较大,加压包扎无效者,可采用10-0吸收缝线缝合结膜伤口。
脉络膜脱离:青光眼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可能与术前高眼压、小梁切除偏后等有关。其机制为术中眼压骤降,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大量血浆渗出液积聚在脉络膜上腔而引起;术中对睫状体干扰太强或切口靠后,使睫状体从突处脱离,房水流向后面引起脉络膜脱离[2]。对于浅Ⅰ度的脉络膜脱离,正确散瞳,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保守治疗,大多数脉络膜脱离可自行复位,前房恢复正常。若持续浅前房或B超发现脉络膜脱离范围不断加大,出现接吻状脉络膜脱离,则可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需通过脉络膜放液,前房注气术来重建前房。
恶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是青光眼术后浅或无前房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与解剖因素有关[3]。一旦发现必须立即处理,阿托品眼水点眼或结膜下注射混合散瞳合剂充分散大瞳孔,患眼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以及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促进前房恢复,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时,可采用晶状体摘除术联合钱不玻璃体切割术。
参考文献
1 王淑霞,支洪峰,张铭,等.17191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及处理[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2):153-154.
2 廖莹,兰长骏.复合式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9):698-700.
3 史百万,陈淮真.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临床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2,2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