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性,32岁,末次非婚配性交是在1988年2月,3个月后在龟头发生多发性无痛性硬结,6个月后在掌跖、躯干出现皮疹,口腔粘膜疹。同时伴有胃部不适,按胃溃疡治疗无效。查见在阴茎包皮系带及冠状沟有数个大豆大、小豆大的表面伴有糜烂的软骨样硬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32岁,末次非婚配性交是在1988年2月,3个月后在龟头发生多发性无痛性硬结,6个月后在掌跖、躯干出现皮疹,口腔粘膜疹。同时伴有胃部不适,按胃溃疡治疗无效。查见在阴茎包皮系带及冠状沟有数个大豆大、小豆大的表面伴有糜烂的软骨样硬结。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2例成年男性病人,于颈后发生弥漫性硬化肿胀,根据其临床及组织学改变可能为以往未报道过的一种独立性疾病。例1.男,46岁,1973年颈后因自发性无症状肿胀行外科切除,病理报告为真皮胶原化。1984年,于原切除的瘢痕处又出现肿胀,自诉颈项僵硬,检查见该处皮肤增厚,界限不清楚,直径约5cm。颈椎转动较受限。手术时见直径9cm、深3cm纤维性组织的致密团块,与其下肌肉分界清楚,但与皮下组织分界不清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人,治疗困难.据报告,用无环鸟苷(250mg,3次/d)静滴,可缓解和减轻疼痛,但不适于门诊治疗.为此,作者用无环鸟苷(500mg,1次/d)静滴,探讨对PHN的预防效果.选择门诊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16例(男11,女5).年龄61~81岁,平均68.4岁.
1988年在英格兰东南部的两个性病门诊中,男性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HIV感染率为7.1%,低于1987年(14.6%).而其它地区的门诊则相反.1988年和1987年的感染率分别为4.9%和2.8%.
近年来,弓浆虫和柯萨奇病毒曾被视为皮肌炎的病因,但是它们的真正作用远未确定。弓浆虫的作用有些多发性肌炎曾被怀疑由弓浆虫引起,因为在急性弓浆虫病中,有发热性肌痛,弥漫性近端肌无力,脊柱旁肌群变硬,伴多发性淋巴结病,有时出现皮疹,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电图呈肌原性,肌肉活检有炎症,伴IgM滴度增高。但弓浆虫病和多发性肌炎的关系尚未肯定,在组织中未能证实有此寄生虫的存在。
本文应用5-溴-2′-脱氧尿核苷(BrdU)间歇标记法,研究了环孢菌素A(CsA)在体内对移植于裸鼠身上的人表皮角朊细胞(EK)增殖的影响。作者选用6周龄先天无胸腺雌鼠作人皮片移植,移植后2周,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每天在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用橄榄油稀释的CsA(50mg/kg/d),共3周;另一组则注射等体积橄榄油作对照。
患者男,48岁,左食指皮损20年,逐渐增大。数年前曾诊断为疣,冷冻治疗无效。无免疫缺陷、恶性肿瘤及服砷剂史。患者及其妻子无生殖器疣或间变性损害。检查:左食指甲床下一疣状肿物,已侵犯指甲侧缘及甲下,甲板分离。活检示原位鳞癌,颗粒层偶见空泡化细胞。
选自门诊的26例异位性皮炎(AD)患者,除1例以外,均无哮喘,11例病人为轻度AD,15例为中至重度AD。湿疹程度按Rajka提出的评分法确定,以20例无AD的银屑病患者和41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他们与AD患者住同一地区。
对Ⅰ期皮肤恶性黑素瘤(MM)自然病史的了解有利于治疗,如病灶厚度≤0.75mm(Breslow厚度)仅需局部广泛切除,但对≥0.76mm者,除作局部广泛切除外,是否需作预防性淋巴结清除仍有争论.一般讲,≤1.50mm厚者不作区域性淋巴结清除就有较好的预后;1.51~3.99mm厚者则需作区域淋巴结清除,以防止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从而提高无癌生存期,其预后为中等;如>4mm者则预后最差,且远处转移率高
由DDS引起的光敏比较少见。在热带国家(如印度)由于日光中紫外线较强,DDS引起的光敏较常见。作者报告了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