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厂在内地,成立於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是他栉风沐雨经营二十年的事业,
但就在几年前,被他放棄,
原因在於,他决定“棄商从画”,专注艺术发展。
对旁人而言,“捨鱼而取熊掌”,总是有一丝遗憾的,
但他一脸释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绘画从艺”。
■ 陈志芳 小 美
郑少忠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1956年生於广东中山
1979年来港
师承岭南派大师杨善深先生
现为春风画会会员
作品曾两次入选香港艺术双年展及全国美展
获2012年第八届“相约香江”
中国书画交流展获得金奖
怀念恩师杨善深先生
郑少忠先生在香港至今只拜过一位老师——杨善深大师。杨善深先生是高剑父大师的弟子,与名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並称为“岭南四傑”,无论飞禽走兽,抑或人物山水,到了他的笔下,都被刻画得别具一格,富有特色,尤其是动物画,更受到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推崇。谈到他,郑少忠先生的话里话外,都流露出尊师重道的感情。
郑少忠先生回忆,与老师的结识源自一次偶然。“那是1979年,我刚刚来到香港,一无经济背景,二无亲戚关係,但老师毫不计较,收我为徒。”郑少忠先生从小喜欢画画,但真正拜师学艺,还是头一次,因此学得格外认真,画得格外用心,让他大感意外的是,数月後的一天,审阅完他的习作以後,老师忽然对他说,“不用交学费,跟着我学就行了。”
获得这样的“厚待”,郑少忠先生毫不掩饰内心的感激,“我从内地来,与老师非亲非故,他如此待我,我非常感激。”学画的那段日子,郑少忠先生每周三都会凖时前往,聆听教诲,练习绘画。“老师家住在顶楼,为方便授课,遂开辟一方为工作室,我们一般十点开始上课,傍晚时分结束,整天待在那里也可以。”
在老师的工作室里,郑少忠先生才能寻得片刻的宁静,享受艺术的快乐。他喜欢山水画,但老师卻主张他先学习花鸟画。“他说‘山水是讲究灵气的’。画山水,一个山脈连接一个山脈,不是固定的,错一点,可以弥补。画花鸟,讲究线条的运用和形体的凖确性,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败笔。”
正得益於老师的指点,郑少忠先生才打好了牢固的绘画功底,如今山水画、花鸟画都不在话下。端详他如今的作品,山川、流水、人家,虚虚实实,远远近近,意境、格调隐而不彰,显而不露,细细品味,别有一番味道。显然,这与杨善深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不过,郑少忠先生深受熏陶的地方,並不止於绘画。
他回忆说,“老师的修养很高,从不随意批评别人的作品,並经常教导我们要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所谓“近朱者赤”,师从这样一位画艺高,品格更高的傑出画家,无怪乎郑少忠先生性情温和,学有所长了。
实际上,杨善深先生对郑少忠先生的期望是很大的,但每提及於此,郑少忠先生就不免有些怅然,“我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停顿片刻,又继续说道,“如今他人已不在了,但我会完成他的心愿” 。
郑少忠先生口中,“辜负老师的期望”一说是有原因的。1987年,郑少忠先生的女儿出生了。初为人父的喜悦让他下定决心,作为家庭支柱,一定要为妻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遂辞去此前的工作,开始自行创业。当时,适逢香港大量工厂搬迁北上,他便到内地开设了一间机械厂,开始奋斗,习画的时间相应地就少了。
二十一年後“棄商从画”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经济情况在他的勤力拼搏下逐步好转,女儿得以在理想的环境中成长,那种专职绘画的念头便重新萌生,在太太、儿女的支持下,工厂自然而然地退出了他的生活。如今,回望那段繁忙的过去,不由得让他有感而发,“很多时候,做生意都是身不由己的,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压力很大,画画就不一样了,它可以把我带到另一世界里,让我静心思考,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旅程。”
郑少忠先生的奇妙旅程开始以後,生活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除去朋友聚会,他拥有了大量的创作时间。每天,他都会前往沙田专心绘画,常常沉浸其中,直到太太打来电话,才记起回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沉闷期,他说,“在‘沉闷期’作画,难以突破发挥,但只要坚持努力创作,过了‘沉闷期’,画作就会出现新的突破,收获的效果也就显得不同了。”
兴起时,郑少忠先生还会外出写生。谈到写生的地方,他说,“由於在香港居住多年,对香港的一草一木,一树一林都有感情,因此在香港都可以画出很多作品来。”这几年,随着投入时间的增多,郑少忠先生的新作也相继面世,就在不久前,他的作品还在第八届“相约香江”中国书画交流展中被评为金奖。须知,该奖的最高得主仅三人,另两名来自内地,他是唯一来自香港的一位。
算起来,郑少忠先生参加展览的历程,大概要追溯到1983年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曾两次入选香港艺术双年展及全国美展。不久前,“杨善深老师·百年诞辰纪念暨弟子作品展”在香港、广州两地展出,他的作品就名列其中。
是次展览顾名思义,是老师作品和弟子作品的联展,如此同步的安排,难免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产生“青出於蓝而是否胜於蓝”的好奇?以郑少忠先生的画为例,不难看出,有的作品的确继承了老师的神韻。如《夏雨新霁》,远处,云烟渺渺,近处,蓊蓊郁郁,一群飞鸟正结队穿行,告别山村,向远方飞去,由浓转淡、由浅入深,一派怡人、清新的意境,即使在一个不懂画的人看来,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别具匠心。
“老师的山水画画得很好,显著的一点就是线条感强。”郑少忠先生说。实际上,和老师的风格像与不像,又有何妨?岭南派的特点本就是中西兼融,博採众长,作为第三代传人,郑少忠先生在自己的摸索与研究中,已然形成个人的风格。
是他栉风沐雨经营二十年的事业,
但就在几年前,被他放棄,
原因在於,他决定“棄商从画”,专注艺术发展。
对旁人而言,“捨鱼而取熊掌”,总是有一丝遗憾的,
但他一脸释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绘画从艺”。
■ 陈志芳 小 美
郑少忠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1956年生於广东中山
1979年来港
师承岭南派大师杨善深先生
现为春风画会会员
作品曾两次入选香港艺术双年展及全国美展
获2012年第八届“相约香江”
中国书画交流展获得金奖
怀念恩师杨善深先生
郑少忠先生在香港至今只拜过一位老师——杨善深大师。杨善深先生是高剑父大师的弟子,与名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並称为“岭南四傑”,无论飞禽走兽,抑或人物山水,到了他的笔下,都被刻画得别具一格,富有特色,尤其是动物画,更受到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推崇。谈到他,郑少忠先生的话里话外,都流露出尊师重道的感情。
郑少忠先生回忆,与老师的结识源自一次偶然。“那是1979年,我刚刚来到香港,一无经济背景,二无亲戚关係,但老师毫不计较,收我为徒。”郑少忠先生从小喜欢画画,但真正拜师学艺,还是头一次,因此学得格外认真,画得格外用心,让他大感意外的是,数月後的一天,审阅完他的习作以後,老师忽然对他说,“不用交学费,跟着我学就行了。”
获得这样的“厚待”,郑少忠先生毫不掩饰内心的感激,“我从内地来,与老师非亲非故,他如此待我,我非常感激。”学画的那段日子,郑少忠先生每周三都会凖时前往,聆听教诲,练习绘画。“老师家住在顶楼,为方便授课,遂开辟一方为工作室,我们一般十点开始上课,傍晚时分结束,整天待在那里也可以。”
在老师的工作室里,郑少忠先生才能寻得片刻的宁静,享受艺术的快乐。他喜欢山水画,但老师卻主张他先学习花鸟画。“他说‘山水是讲究灵气的’。画山水,一个山脈连接一个山脈,不是固定的,错一点,可以弥补。画花鸟,讲究线条的运用和形体的凖确性,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败笔。”
正得益於老师的指点,郑少忠先生才打好了牢固的绘画功底,如今山水画、花鸟画都不在话下。端详他如今的作品,山川、流水、人家,虚虚实实,远远近近,意境、格调隐而不彰,显而不露,细细品味,别有一番味道。显然,这与杨善深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不过,郑少忠先生深受熏陶的地方,並不止於绘画。
他回忆说,“老师的修养很高,从不随意批评别人的作品,並经常教导我们要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所谓“近朱者赤”,师从这样一位画艺高,品格更高的傑出画家,无怪乎郑少忠先生性情温和,学有所长了。
实际上,杨善深先生对郑少忠先生的期望是很大的,但每提及於此,郑少忠先生就不免有些怅然,“我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停顿片刻,又继续说道,“如今他人已不在了,但我会完成他的心愿” 。
郑少忠先生口中,“辜负老师的期望”一说是有原因的。1987年,郑少忠先生的女儿出生了。初为人父的喜悦让他下定决心,作为家庭支柱,一定要为妻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遂辞去此前的工作,开始自行创业。当时,适逢香港大量工厂搬迁北上,他便到内地开设了一间机械厂,开始奋斗,习画的时间相应地就少了。
二十一年後“棄商从画”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经济情况在他的勤力拼搏下逐步好转,女儿得以在理想的环境中成长,那种专职绘画的念头便重新萌生,在太太、儿女的支持下,工厂自然而然地退出了他的生活。如今,回望那段繁忙的过去,不由得让他有感而发,“很多时候,做生意都是身不由己的,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压力很大,画画就不一样了,它可以把我带到另一世界里,让我静心思考,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旅程。”
郑少忠先生的奇妙旅程开始以後,生活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除去朋友聚会,他拥有了大量的创作时间。每天,他都会前往沙田专心绘画,常常沉浸其中,直到太太打来电话,才记起回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沉闷期,他说,“在‘沉闷期’作画,难以突破发挥,但只要坚持努力创作,过了‘沉闷期’,画作就会出现新的突破,收获的效果也就显得不同了。”
兴起时,郑少忠先生还会外出写生。谈到写生的地方,他说,“由於在香港居住多年,对香港的一草一木,一树一林都有感情,因此在香港都可以画出很多作品来。”这几年,随着投入时间的增多,郑少忠先生的新作也相继面世,就在不久前,他的作品还在第八届“相约香江”中国书画交流展中被评为金奖。须知,该奖的最高得主仅三人,另两名来自内地,他是唯一来自香港的一位。
算起来,郑少忠先生参加展览的历程,大概要追溯到1983年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曾两次入选香港艺术双年展及全国美展。不久前,“杨善深老师·百年诞辰纪念暨弟子作品展”在香港、广州两地展出,他的作品就名列其中。
是次展览顾名思义,是老师作品和弟子作品的联展,如此同步的安排,难免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产生“青出於蓝而是否胜於蓝”的好奇?以郑少忠先生的画为例,不难看出,有的作品的确继承了老师的神韻。如《夏雨新霁》,远处,云烟渺渺,近处,蓊蓊郁郁,一群飞鸟正结队穿行,告别山村,向远方飞去,由浓转淡、由浅入深,一派怡人、清新的意境,即使在一个不懂画的人看来,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别具匠心。
“老师的山水画画得很好,显著的一点就是线条感强。”郑少忠先生说。实际上,和老师的风格像与不像,又有何妨?岭南派的特点本就是中西兼融,博採众长,作为第三代传人,郑少忠先生在自己的摸索与研究中,已然形成个人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