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什连任成功,共和党掌控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大环境下,保守派与极右派评论家充斥当今美国媒体和文化界,其中最具威力亦最走红的是43岁的金发“右翼美人”安·寇特(Ann Coulter)。
出身于“里根家庭”
现居纽约曼哈顿的寇特,每天正忙得分身乏术:既要亮相脱口秀,又要演讲(每场索价25000~50000美元),更要写专栏和写书。寇特能言善辩又会写,她在电视上和演说里痛骂自由派和伊斯兰教徒,用语极其尖酸刻薄,右翼公众大呼过瘾。她出版的4本书,每一本都痛批自由派,每一本都是畅销书,而且是最近10年卖得最好的政论书籍。
寇特出生于一个保守的“里根家庭”,父亲做过联邦调查局探员,后改行当律师。寇特小时候常在餐桌上和父母、两个兄弟一起大谈时事和政治,有时激辩到吵翻天。在这样一个右翼环境中成长,寇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大保守派。虽就读于自由主义弥漫的康奈尔大学和安娜堡密歇根大学法学院,但她不仅坚守阵营,且更加痛恨自由派。
寇特1988年自法学院毕业后先到华尔街当公司律师,觉得太无趣了,就跑到华盛顿做一名保守派议员的助理。她那时给人的印象是好喝红酒、烟不离口、爱交朋友(大学时代就有数不清的男友)。在华盛顿不到3个月,一份保守派刊物就预测她将是“40岁以下最有影响力的保守派人士”。
在MSNBC二进二出
自恃美丽而又有头脑的寇特,完全知道如何在龙蛇混杂的华盛顿出名,她也很清楚如何使自己和其他保守派评论家不一样,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评论界突出自己。
寇特的运气不错,她出道时,正值美国电子媒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之际,有线电视如雨后春笋一样开始兴盛,时事评论节目亦大行其道。MSNBC聘她当评论员,她的出众外型、犀利口锋和极右立场,立刻吸引了不少fans。
但她的口无遮拦,使她在MSNBC二进二出:第一次被炒鱿鱼是在1997年,她在节目上公然侮辱美国驻法国大使潘密拉·哈里曼夫人(她的首任丈夫是邱吉尔的长子),说她专门靠男人升官发财,还说影星莎朗·斯通和麦当娜都可以取代她。她离开MSNBC后,节目收视率大跌,马上又被请回来。
没多久,寇特又和“国际禁止地雷委员会”创会人罗伯特·穆勒在节目上吵起来。穆勒是越战老兵,他说90%在越战触雷而死的美军,都是踩到美军自己布放的地雷。穆勒讲完后,寇特竟露齿而笑说:“难怪你们这些家伙打输了!”观众对寇特的冷血评语强烈反弹,她又被炒了。
力主弹劾克林顿
寇特只身到华盛顿打天下的时候,正是克林顿当道。克林顿夫妇即成27为寇特鄙视的对象,她发誓要尽一切手段搞臭克林顿。机会来了,与克林顿有关的性丑闻一连串爆发,首先是阿肯色女子宝拉·琼斯指控克林顿在任阿肯色州长时性骚扰她,正是寇特秘密帮琼斯写诉状和相关声明。
寇特离开MSNBC后,挥洒的天空更为广阔,她开始出现在CNN和FOX电视台,观众更多,名气更大。
1998年,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绯闻案爆发后,寇特喜不自胜。作为所有电视评论员中最早主张弹劾克林顿并把他赶出白宫的急先锋,她很恶毒地说:“克林顿从阿肯色州一路手淫到白宫!”把克林顿当仇人的寇特写了一本畅销书《重罪与轻罪:控告克林顿的罪案》,共和党把这本书当作是对抗克林顿的“路线图”。曾有记者询问众院司法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调查员有关克林顿弹劾案的问题,调查员说:“你去找寇特的书来看。”
极右立场有卖点
有线电视开创了崭新的电视文化,同时亦使电视评论节目和以往大异其趣,亦即评论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温良恭俭让”,那样客客气气,大家开始以疾风暴雨的方式发表极右或极左的观点,中间路线靠边站。换句话说,时评节目变成一种政治脱口秀,其中又夹杂了一点娱乐性。而伶牙俐齿又知道怎样表现自己的寇特,在荧光幕上如鱼得水,尽情攻击民主党、自由派、伊斯兰教徒以及非白人移民,大肆挖苦民主党重量级人物。
寇特深谙推销术,她要在右派当道的时代做一个比一般右翼评论家更右、更激进的评论家,只有这样,才能受到瞩目,才会有市场。她要以哗众取宠的方式销售自己,独创一格。美国侵略伊拉克诸事不顺后,许多保守派时评家开始批评布什,寇特则拥布什到底,她从不批评布什,惟一抱怨的是布什不像里根。
寇特把上个世纪50年代制造白色恐怖的共和党极右参议员麦卡锡视为英雄,鼓吹恢复麦卡锡主义、回到麦卡锡时代。她力主美国应该侵略伊斯兰教国家,杀掉它们的领导人,迫使伊斯兰教徒改信基督。她赞成废除联邦教育部、商务部、农业部;她反对堕胎、反对黑白合校;她建议在飞机场成立白人与非白人区,以便识别恐怖分子和容易通关登机。
寇特的极右立场在今天的美国颇有卖点,她到大学演说,每次都座无虚席。除了批判克林顿的那本书之外,寇特的另3本著作是:《卖国:自由派从冷战到反恐的变节》、《诽谤:自由派对美国右派的造谣撒谎》、《如何向自由派说话:安·寇特的世界》,4本书不停再版。
说不清的“寇特现象”
不少人从寇特身上想到了数十年前一位活跃政坛和媒体的保守派美人:《生活》、《时代》、《财富》杂志创办人亨利·鲁斯的第二任妻子——柯蕾儿·布司·鲁斯。鲁斯夫人做过记者、编辑、评论员、众议员和驻意大利大使,口齿犀利,极爱损人,又是个强硬的保守派。一群鲁斯夫人迷于1993年创办“柯蕾儿·布司·鲁斯政策研究所”,这个智库经常赞助寇特演讲。
然而,寇特的众多“男粉丝”当中,不乏“醉翁之意”的支持者,寇特爱打扮,喜穿皮料迷你裙以炫耀她的一双长腿。在演讲会中,常有人向她示爱,要求约会或做出色迷迷的动作。一些书评家(包括保守派)也表示,寇特常把历史搞错,混淆事实。一位历史专家也说她的历史知识很差,美国内战史和二战史的修养几乎不及格。
“寇特现象”是美国当代政治景观中的一个奇景,在自由派欠缺重量级评论家和民主党不知何去何从的时代,寇特的出现既风靡了右翼群众,又满足了他们在思想上和感官上的快意自足。就像近期以寇特为封面人物的美国版《时代》周刊所评论的那样:保守派热爱她,自由派痛恨她,没有人像她一样拥有制造分裂、引发对立的能量!(摘自香港《亚洲周刊》)
出身于“里根家庭”
现居纽约曼哈顿的寇特,每天正忙得分身乏术:既要亮相脱口秀,又要演讲(每场索价25000~50000美元),更要写专栏和写书。寇特能言善辩又会写,她在电视上和演说里痛骂自由派和伊斯兰教徒,用语极其尖酸刻薄,右翼公众大呼过瘾。她出版的4本书,每一本都痛批自由派,每一本都是畅销书,而且是最近10年卖得最好的政论书籍。
寇特出生于一个保守的“里根家庭”,父亲做过联邦调查局探员,后改行当律师。寇特小时候常在餐桌上和父母、两个兄弟一起大谈时事和政治,有时激辩到吵翻天。在这样一个右翼环境中成长,寇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大保守派。虽就读于自由主义弥漫的康奈尔大学和安娜堡密歇根大学法学院,但她不仅坚守阵营,且更加痛恨自由派。
寇特1988年自法学院毕业后先到华尔街当公司律师,觉得太无趣了,就跑到华盛顿做一名保守派议员的助理。她那时给人的印象是好喝红酒、烟不离口、爱交朋友(大学时代就有数不清的男友)。在华盛顿不到3个月,一份保守派刊物就预测她将是“40岁以下最有影响力的保守派人士”。
在MSNBC二进二出
自恃美丽而又有头脑的寇特,完全知道如何在龙蛇混杂的华盛顿出名,她也很清楚如何使自己和其他保守派评论家不一样,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评论界突出自己。
寇特的运气不错,她出道时,正值美国电子媒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之际,有线电视如雨后春笋一样开始兴盛,时事评论节目亦大行其道。MSNBC聘她当评论员,她的出众外型、犀利口锋和极右立场,立刻吸引了不少fans。
但她的口无遮拦,使她在MSNBC二进二出:第一次被炒鱿鱼是在1997年,她在节目上公然侮辱美国驻法国大使潘密拉·哈里曼夫人(她的首任丈夫是邱吉尔的长子),说她专门靠男人升官发财,还说影星莎朗·斯通和麦当娜都可以取代她。她离开MSNBC后,节目收视率大跌,马上又被请回来。
没多久,寇特又和“国际禁止地雷委员会”创会人罗伯特·穆勒在节目上吵起来。穆勒是越战老兵,他说90%在越战触雷而死的美军,都是踩到美军自己布放的地雷。穆勒讲完后,寇特竟露齿而笑说:“难怪你们这些家伙打输了!”观众对寇特的冷血评语强烈反弹,她又被炒了。
力主弹劾克林顿
寇特只身到华盛顿打天下的时候,正是克林顿当道。克林顿夫妇即成27为寇特鄙视的对象,她发誓要尽一切手段搞臭克林顿。机会来了,与克林顿有关的性丑闻一连串爆发,首先是阿肯色女子宝拉·琼斯指控克林顿在任阿肯色州长时性骚扰她,正是寇特秘密帮琼斯写诉状和相关声明。
寇特离开MSNBC后,挥洒的天空更为广阔,她开始出现在CNN和FOX电视台,观众更多,名气更大。
1998年,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绯闻案爆发后,寇特喜不自胜。作为所有电视评论员中最早主张弹劾克林顿并把他赶出白宫的急先锋,她很恶毒地说:“克林顿从阿肯色州一路手淫到白宫!”把克林顿当仇人的寇特写了一本畅销书《重罪与轻罪:控告克林顿的罪案》,共和党把这本书当作是对抗克林顿的“路线图”。曾有记者询问众院司法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调查员有关克林顿弹劾案的问题,调查员说:“你去找寇特的书来看。”
极右立场有卖点
有线电视开创了崭新的电视文化,同时亦使电视评论节目和以往大异其趣,亦即评论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温良恭俭让”,那样客客气气,大家开始以疾风暴雨的方式发表极右或极左的观点,中间路线靠边站。换句话说,时评节目变成一种政治脱口秀,其中又夹杂了一点娱乐性。而伶牙俐齿又知道怎样表现自己的寇特,在荧光幕上如鱼得水,尽情攻击民主党、自由派、伊斯兰教徒以及非白人移民,大肆挖苦民主党重量级人物。
寇特深谙推销术,她要在右派当道的时代做一个比一般右翼评论家更右、更激进的评论家,只有这样,才能受到瞩目,才会有市场。她要以哗众取宠的方式销售自己,独创一格。美国侵略伊拉克诸事不顺后,许多保守派时评家开始批评布什,寇特则拥布什到底,她从不批评布什,惟一抱怨的是布什不像里根。
寇特把上个世纪50年代制造白色恐怖的共和党极右参议员麦卡锡视为英雄,鼓吹恢复麦卡锡主义、回到麦卡锡时代。她力主美国应该侵略伊斯兰教国家,杀掉它们的领导人,迫使伊斯兰教徒改信基督。她赞成废除联邦教育部、商务部、农业部;她反对堕胎、反对黑白合校;她建议在飞机场成立白人与非白人区,以便识别恐怖分子和容易通关登机。
寇特的极右立场在今天的美国颇有卖点,她到大学演说,每次都座无虚席。除了批判克林顿的那本书之外,寇特的另3本著作是:《卖国:自由派从冷战到反恐的变节》、《诽谤:自由派对美国右派的造谣撒谎》、《如何向自由派说话:安·寇特的世界》,4本书不停再版。
说不清的“寇特现象”
不少人从寇特身上想到了数十年前一位活跃政坛和媒体的保守派美人:《生活》、《时代》、《财富》杂志创办人亨利·鲁斯的第二任妻子——柯蕾儿·布司·鲁斯。鲁斯夫人做过记者、编辑、评论员、众议员和驻意大利大使,口齿犀利,极爱损人,又是个强硬的保守派。一群鲁斯夫人迷于1993年创办“柯蕾儿·布司·鲁斯政策研究所”,这个智库经常赞助寇特演讲。
然而,寇特的众多“男粉丝”当中,不乏“醉翁之意”的支持者,寇特爱打扮,喜穿皮料迷你裙以炫耀她的一双长腿。在演讲会中,常有人向她示爱,要求约会或做出色迷迷的动作。一些书评家(包括保守派)也表示,寇特常把历史搞错,混淆事实。一位历史专家也说她的历史知识很差,美国内战史和二战史的修养几乎不及格。
“寇特现象”是美国当代政治景观中的一个奇景,在自由派欠缺重量级评论家和民主党不知何去何从的时代,寇特的出现既风靡了右翼群众,又满足了他们在思想上和感官上的快意自足。就像近期以寇特为封面人物的美国版《时代》周刊所评论的那样:保守派热爱她,自由派痛恨她,没有人像她一样拥有制造分裂、引发对立的能量!(摘自香港《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