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從中药产业人才需求出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药学》基本教学规律及其相关的若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自觉地遵循这些规律,使从教者在执教中有所依据,以确保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规律 产业需求 执教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223-02
《中药学》教学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教师本着为中药产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努力掌握教学的规律,用心琢磨课程的教学大纲、掌握教材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研究表达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遵循渐进学习规律,系统掌握中药知识
各学科知识均具有其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中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渐进巩固规律,由未知到已知,使学生由浅人深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1.1 制定完善中药学教学计划
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药产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在课程布局上:一是要考虑中药学相关学科知识间的相互配合,二是要考虑前后课程之间的“基础”关系和平行课程之间的“互助”关系。制定最佳课程安排,为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学习进程。
1.2 精心实施中药学教学过程
中药学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中药学及相关知识。教育过程有三:一是,准备: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预习,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为教学打基础;二是,进行阶段:安排课程内容学习。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讲出特点;三是:复习。把总论和各论相互联系的知识融汇贯通,并系统化,使众多的中药内知识在其脑子里形成简明清晰的“形状和层次”。
1.3 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针对中药学科中的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合理把握重点。研究临床中药、药物制剂、资源与开发等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以及动手能力。
2 遵循启发学习规律,科学实施中药教学
“启发”一词,始自《论语》。《学记》将此启发性规律论述为“君子之教,喻也”。喻之法为:引导、勉励、开导学生,而不是牵着、推着、抱着学生学习[1]。启发式教学规律应用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同样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智力思维和训练发挥创造力。
2.1 中药教学认识启发思维规律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常规步骤是: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讨论总结—认识解决问题”[2]。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可选择提示、点拨、诱导、对照、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维。启发的方法是:讲解、实验、演示、参观、讨论和总结等。
2.2 中药教育探讨心理调试规律
中药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认为人们各种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的形成,同能否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锻炼是有直接关系的。教师要鼓舞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科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地求知欲,给学生创造“用武之地”,把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中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的。
2.3 中药教学顺应教学相长规律
如按照中药产业的需求,围绕中药学教学任务,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教师共同探讨,学生的思维往往超出老师的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有学生牵着老师走的时候,师生共同探究和发现未知的知识,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提高。
3 遵循直观形象学习规律,艺术运用中药教学
直观形象教学法,能够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人类认识思维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中药教学的有效手段。采用下列教学措施,把这一教学法生动艺术的运用到中药教学中。
3.1 熟练运用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好多媒体、饮片、演示实验、音像图片、参考资料等,问题思考要承上启下,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章节过渡,难点重点,板书设计,图文模式等,要简明系统,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直观、系统、深刻地感知教材。授课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以最经济的时间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3.2 生动描述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要简明直白,语音标准的普通话,语速语调快慢适宜,肢体语言配合默契,说理明确深入浅出,举例精准顿悟释疑。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执教教师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是中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能力。
3.3 恰当把握教学内容难易
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容易转移兴趣或放弃,过于容易会使学习兴趣降低。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动力,从每味中药的功效及使用的掌握上,让学生产生收获感、满足感、成功感,促使他们产生更加迫切的学习需求和上进心。
3.4 因材施教发展特质
在现行共性化的教学基础上,还应根据中药、药学、中医、护理等不同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每个学生的特质特长得到充分展现。
4 遵循学用结合规律,适应中药产业需求
中药学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课程各章节之间,理论与实践课之间各自独立,但又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中药学课堂教学必须揭示课程、教材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教材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把学到的各部分知识综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各条线索,前后联系和衔接,做到循序渐进,深人浅出,并加以合并,达到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认识能力的目的。
4.1 学用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种知识可以用“科学抽象”来概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应用于实践,中药课本理论知识,只有联系临床医疗、日常生活、中药生产以及科技发展实际进行讲解,才能使课本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才实学。
4.2 不断补充完善中药教材
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课本知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不可避免,在课本中适当补充新型科研成果,是适应产业需求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举措。还可以通过实验、实习、实训、参观以及社会调查等方式补充课本的不足,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中药人才。
4.3 改进中药学教学组织形式
授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依据《中药学》教材的内容,往复选用:讲解—演示—练习或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中药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表达概念、论证机理的同时,应不断探讨更有效的中药教学组织形式。
4.4 严格训练中药饮片鉴别技能
以总论药性理论为基础训练学生饮片辨认技巧,加深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认识,使其在新的高度全面理解中药学。如,同一植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在不同的章节出现,如枸杞子和地骨皮,大青叶和板蓝根及桑寄生、桑螵蛸等常用中药,把饮片放在一起对比加深记忆。
中药学教学实践表明:能否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认知和掌握教学规律,避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教学行为在科学化、规范化是每个执教教师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淑仙.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J].西南工学院高教研究,2000,2(55):45-46.
[2] 张险峰,爱荣.遵循教学规律实现职教科学化教学[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8,1(15):4-6.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规律 产业需求 执教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223-02
《中药学》教学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教师本着为中药产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努力掌握教学的规律,用心琢磨课程的教学大纲、掌握教材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研究表达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遵循渐进学习规律,系统掌握中药知识
各学科知识均具有其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中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渐进巩固规律,由未知到已知,使学生由浅人深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1.1 制定完善中药学教学计划
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药产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在课程布局上:一是要考虑中药学相关学科知识间的相互配合,二是要考虑前后课程之间的“基础”关系和平行课程之间的“互助”关系。制定最佳课程安排,为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学习进程。
1.2 精心实施中药学教学过程
中药学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中药学及相关知识。教育过程有三:一是,准备: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预习,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为教学打基础;二是,进行阶段:安排课程内容学习。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讲出特点;三是:复习。把总论和各论相互联系的知识融汇贯通,并系统化,使众多的中药内知识在其脑子里形成简明清晰的“形状和层次”。
1.3 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针对中药学科中的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合理把握重点。研究临床中药、药物制剂、资源与开发等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以及动手能力。
2 遵循启发学习规律,科学实施中药教学
“启发”一词,始自《论语》。《学记》将此启发性规律论述为“君子之教,喻也”。喻之法为:引导、勉励、开导学生,而不是牵着、推着、抱着学生学习[1]。启发式教学规律应用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同样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智力思维和训练发挥创造力。
2.1 中药教学认识启发思维规律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常规步骤是: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讨论总结—认识解决问题”[2]。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可选择提示、点拨、诱导、对照、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维。启发的方法是:讲解、实验、演示、参观、讨论和总结等。
2.2 中药教育探讨心理调试规律
中药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认为人们各种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的形成,同能否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锻炼是有直接关系的。教师要鼓舞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科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地求知欲,给学生创造“用武之地”,把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中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的。
2.3 中药教学顺应教学相长规律
如按照中药产业的需求,围绕中药学教学任务,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教师共同探讨,学生的思维往往超出老师的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有学生牵着老师走的时候,师生共同探究和发现未知的知识,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提高。
3 遵循直观形象学习规律,艺术运用中药教学
直观形象教学法,能够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人类认识思维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中药教学的有效手段。采用下列教学措施,把这一教学法生动艺术的运用到中药教学中。
3.1 熟练运用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好多媒体、饮片、演示实验、音像图片、参考资料等,问题思考要承上启下,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章节过渡,难点重点,板书设计,图文模式等,要简明系统,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直观、系统、深刻地感知教材。授课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以最经济的时间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3.2 生动描述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要简明直白,语音标准的普通话,语速语调快慢适宜,肢体语言配合默契,说理明确深入浅出,举例精准顿悟释疑。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执教教师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是中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能力。
3.3 恰当把握教学内容难易
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容易转移兴趣或放弃,过于容易会使学习兴趣降低。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动力,从每味中药的功效及使用的掌握上,让学生产生收获感、满足感、成功感,促使他们产生更加迫切的学习需求和上进心。
3.4 因材施教发展特质
在现行共性化的教学基础上,还应根据中药、药学、中医、护理等不同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每个学生的特质特长得到充分展现。
4 遵循学用结合规律,适应中药产业需求
中药学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课程各章节之间,理论与实践课之间各自独立,但又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中药学课堂教学必须揭示课程、教材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教材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把学到的各部分知识综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各条线索,前后联系和衔接,做到循序渐进,深人浅出,并加以合并,达到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认识能力的目的。
4.1 学用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种知识可以用“科学抽象”来概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应用于实践,中药课本理论知识,只有联系临床医疗、日常生活、中药生产以及科技发展实际进行讲解,才能使课本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才实学。
4.2 不断补充完善中药教材
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课本知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不可避免,在课本中适当补充新型科研成果,是适应产业需求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举措。还可以通过实验、实习、实训、参观以及社会调查等方式补充课本的不足,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中药人才。
4.3 改进中药学教学组织形式
授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依据《中药学》教材的内容,往复选用:讲解—演示—练习或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中药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表达概念、论证机理的同时,应不断探讨更有效的中药教学组织形式。
4.4 严格训练中药饮片鉴别技能
以总论药性理论为基础训练学生饮片辨认技巧,加深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认识,使其在新的高度全面理解中药学。如,同一植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在不同的章节出现,如枸杞子和地骨皮,大青叶和板蓝根及桑寄生、桑螵蛸等常用中药,把饮片放在一起对比加深记忆。
中药学教学实践表明:能否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认知和掌握教学规律,避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教学行为在科学化、规范化是每个执教教师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淑仙.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J].西南工学院高教研究,2000,2(55):45-46.
[2] 张险峰,爱荣.遵循教学规律实现职教科学化教学[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8,1(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