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这一门课程。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初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因为一些历史人物和名人事迹能吸引学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那么怎么才能让中学生学好历史呢,下面我就把在任教多年中总结的关于学习历史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的确是至关重要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还有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历史作为一门副科普遍不被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学科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只有认真听课,方能心领神会,教学互动,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境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老师、家长认为,历史课上课听的懂或听不懂无所谓,下课也可以看教课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这不但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而且增加了下课的学习负担,这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 帮助学生克服分心。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其结果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听课学会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尽量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再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运进行历史教学时,也可以运用时事热点,但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为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平时时事资料的积累,扩大视野,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方式及时获取时政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及时了解国家大事。二是要注意时事材料选取的关联性和导向性。选取材料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层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價值观,有益于学生活泼健康成长。三是选取的材料要立足教材和课程标准。必须选取那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切勿盲目引入,生搬硬套;引入的形式也要多元化,不拘一格。
历史是美的殿堂。只要你善于发现,它就在你身边流淌。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历史波澜壮阔的美的画卷。为扩充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这样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布置一些课外练习,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的确是至关重要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还有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历史作为一门副科普遍不被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学科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只有认真听课,方能心领神会,教学互动,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境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老师、家长认为,历史课上课听的懂或听不懂无所谓,下课也可以看教课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这不但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而且增加了下课的学习负担,这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 帮助学生克服分心。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其结果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听课学会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尽量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再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运进行历史教学时,也可以运用时事热点,但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为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平时时事资料的积累,扩大视野,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方式及时获取时政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及时了解国家大事。二是要注意时事材料选取的关联性和导向性。选取材料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层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價值观,有益于学生活泼健康成长。三是选取的材料要立足教材和课程标准。必须选取那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切勿盲目引入,生搬硬套;引入的形式也要多元化,不拘一格。
历史是美的殿堂。只要你善于发现,它就在你身边流淌。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历史波澜壮阔的美的画卷。为扩充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这样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布置一些课外练习,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