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走近学生生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多种原因,历史课向来不被学生所重视,加上历史课内容乏味、单调,所以历史教学也就显得很枯燥。尽管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日新月异,我们的历史课堂总体仍脱离不了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总体是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更不喜欢历史考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的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
  一、創设课堂情景,让学生愉悦的进入历史课堂学习。
  创设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历史场景或情景,把古与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生活,从视觉、听觉、心理等多方面给予信息刺激,有助于将抽象、枯燥的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由今忆古,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学生:“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崇拜这部电视剧中的哪些英雄人物?你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印象是什么?”由于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就在脑海中回忆电视剧中的情景,进行激烈的讨论、回答。我总结到:在历史中真实的英雄、曹操是不是和电视剧中塑造的人物一样的,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学习。紧接着就进入新课学习。这个情景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大体上地了解了三国的概况,而且使学生发现了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现实意义,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出发,联系生活学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如讲《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联系日本向中国倾销丰田小汽车的广告和日本政府私自购买钓鱼岛问题引入课堂,提出疑问:“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不满?”,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以及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用血肉筑起长城来反抗日军侵略的史实,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样贴近学生生活,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认识,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三、把时政热点引入课堂,吸引学生对历史课堂内容进行探究。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他们希望了解每天都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等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时,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汉朝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时,,我就将十八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有作为的统治者治国和腐朽政府的统治在关注人民生产、生活的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是截然不同的。汉朝初年的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促进社会发展,就是利国利民的事。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当前我国的三农政策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不是孤立的,它与过去、现在的联系很紧密,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的问题去探究学习历史知识。
  教师从现实生活的问题去探究学习历史知识,使学生确实地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意义,赋予历史时代感,就为历史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以后担任振幅决策者或者企业高级领导,你会以什么标准或用什么方法来选拔政府职员或企业职员?”结合学生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度的利弊。虽然学生的见解有时不够成熟,但这些问题已经对历史之于现实的意义进行了挖掘,真正体现了学习历史的作用: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展望未来。
  五、引导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学习历史。
  可以说我们身边到处留有历史的足迹。如:每一处历史遗址,都隐含着一段历史;每一个成语,都反映着一段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历史不应光在课堂上,还要走进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根据课堂历史教学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时期当地的情况或者相关传说,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而新课改教材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为课堂的开放性提供了可能,在人教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帮助他们掌握了搜集信息的途径和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获益匪浅。
  总之,将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历史教育的功能也将充分体现出来,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其他文献
一、体育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体育教学中培养兴趣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1.设疑法  设疑,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
期刊
【摘要】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本文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分析教学活动的能力”三部分构成。  【关键词】体育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身体教育过程,构成体育教学的诸多因素中,存在着教与学,个性与共性,教材的统一性与学生的兴趣等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让构成体育教学的诸多因素协调统一起来,使学生朝着发展身体、学习
期刊
【摘要】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普遍喜爱。而武术操是国家为了适应中小学生的特点,为适合体育教学而改编的易学易练的武术动作。学生通过演练武术操得到美育熏陶,初步建立武术操的概念,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养成经常运用武术操锻炼身体和修身养心的习惯。文中对体育游戏特
【摘要】小学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是6岁—12岁的儿童。而小学生有其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按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学质量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平等交流  一、了解孩子,在备课时“体贴入微”  我们在编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终身体育”为方向的新的指导思想。要求在尊重中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本文从差异性教学的内涵出发,对差异性教学在中学体育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差异性教学策略  体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
【摘要】本文着眼于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功能,实现体育课堂的生活化教育学,而实现学校德育的渗透,给孩子以放飞心灵的有利契机。  【关键词】生活化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现代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笔者觉得将德育与体育二者有机地整合,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居于这一认识,本文旨在思考怎样将探究式学习落实到美术课堂之中,最大限度接近教学实際,指导教学实际,达到推进探究式学习理念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学探究式学习情境评价  一、 探究式学习在美术教学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再加上内容丰富多彩,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要加强历史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利用历史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