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从再现历史书写过程开始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夏朝,考古材料,问题设计,历史书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1-0031-05
  高中第一节历史课应该怎么上?我想可以从让学生了解历史的书写过程开始。历史是如何书写的?历史叙述百分百准确吗?教科书的历史叙事一成不变吗?这是我一直想让学生了解的内容。
  史学教育的精要,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法,也就是我们最近时常提到的“核心素养”。本质上,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体现,而历史研究的呈现方式就是历史书写。通过了解历史书写的过程,和学生一起寻找材料、辨别材料、解释材料,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获得相关史学素养。因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高中历史课程中择取二三课,有意地训练学生。

一、为什么要以夏朝历史为例?


  一般而言,历史的书写,源自于对史料的分析,完成于对史料的脉络化:即将历史事件安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于这两点,夏朝历史是极好的教学案例,其原因在于:
  第一,夏朝的历史尤其是夏早期历史,缺乏连续性,资料不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料,获得最多的历史信息,是历史学家的基本技艺。利用考古资料,从一片荒芜之中去寻找人类的活动痕迹,让学生感受学者们的“侦探”技艺,是很好的教学场景。
  第二,夏商周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有确切地下文字材料印证的晚商至周代的历史,和没有确切直证材料印证的夏朝乃至商朝前期的历史。探讨夏朝的历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史料的多样性,以及建立初步的史料分析意识,如辨别文献,区分神话与历史等。
  第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认定方法,采用的是时空对应的方法:即一般认为二里头遗址的空间上大致处于文献记载中夏朝的活动范围;二里头遗址在时间上亦与文献记载大体相符合。二里头遗址是该时空范围内发现的唯一的大型都城遗址,是推断其为夏朝遗址的重要依据,因而可以据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第四,不同学者对二里头遗址持不同态度,并给出了各自的依据。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推断能力,和尊重不同观点的精神。
  通常,史实必须靠问题赋予意义。在过程方面,对抗性文本阅读和问题解决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本设计一共2个课时:第一课讲“文献中的夏朝”及“古史辨”;第二课主要探讨“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遗址”。这其中包括“文献是否可信”“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遗址”两个问题,并通过给出不同学者的解答,提供了两个对抗性情景。以上问题和情景,都会将学生带回原始史料中,让学生去学习论证,而不是接受既成的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本课涉及一些考古学知识,可能会有老师担心难度问题。其实大可不必:从知识的角度讲,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神话与历史”“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因而具备了相关背景知识。另外,本教学设计的文本较为简单,避免了专业术语,学生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即便有,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相关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情景、问题、对抗性文本构成的教学过程


  (一)第1课时:神话还是历史?近代疑古思潮与夏朝
  这一部分的意图,主要是通过学术史的梳理,把学生引入“故事记载是否可信”这一对抗性情境。总的来说,中国人对于上古史的认识,经历了从“信古”到“疑古”的过程。这节课可以从阅读《史记·夏本纪》的节选片断开始,先让学生了解关于夏朝的基本记载。然后再从《古史辨》中摘编部分内容,交给学生阅读研讨,获得“层累的造成古史说”这一知识。为什么时代越靠后,反而人物形象越丰富?知道的古代人物越久远?通过介绍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对古史记载产生疑惑。
  此外,如果老师愿意,还可以解释疑古思潮的重要意义,即四个打破: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2.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这会让学生对历史的功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第2課时:追寻夏的痕迹
  事实上,疑古思潮对中国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轰炸中国古史的原子弹”。学者们不得不回应这一质疑。以研究古史著称的学者徐旭生曾说:“据古代传说,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近几十年来虽说一部分的疑古派学者对于夏禹个人的人格问题发出若干疑问,可是对于夏代的存在问题并没有人怀疑过。但是在考古研究方面,夏代还是一个空白点,这岂是应该有的现象?”①
  由此,老师可以顺势引出新问题:如果古史记载是准确的,那么夏朝存在的证据是什么?
  1.步入争辩:夏朝在何处?
  第一步,设置一个对抗性情景,让学生进入历史争辩之中。首先联系前一部分,给出胡适和顾颉刚的观点:
  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
  顾颉刚:奉劝诸君,还是到这些遗址中做发掘的工作,检出真实的证据给我们罢!
  此处可以设计一个设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夏朝的空间概念:考古学家应该去哪里寻找夏朝的遗址?
  古史学家徐旭生梳理了可信度较高的上古文献,指出最有可能找到夏文化遗存的两个区域:晋南、豫西。1959年夏天,徐旭生率队寻找传说中的“夏墟”,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这个沉睡已久的“故都”。②
  2.如何认定二里头遗址是一个王都遗址?
  (1)思考:一个王都遗址被废弃之后,会留下哪些痕迹?
  此处学生可以进行头脑风暴,进行一次考古现场的想象。判断一处遗址是否是都邑,主要看它是否是权力中心,落实到考古现象上,比如,有没有供统治者使用的王室禁地——宫城,有没有超出了普通人需求的大型建筑,以及墓葬、文物等考古发现。
  (2)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设问1:观察二里头遗址示意图,指出有哪些考古发现,能够得出什么信息?(图略)
  通过阅读图片,学生可以发现二里头遗址有宫城、宫殿、道路、祭祀坑、墓葬、手工业作坊,这些都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大规模聚落,它只可能是一个王都。有学者推测,1号宫殿遗址夯土的土方总量达2万立方米以上,如果每人每天夯筑0.1立方米,也需要20万个劳动日,再加上设计、测量、取土、运土、垫石、筑墙、盖房等多种工序和后勤、管理等环节,所需“劳动日”以数十万至百万计。史前时期大型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5000人,与二里头同时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而二里头遗址当时的人口约在两万人,这在东亚地区尚属首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社会的成熟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指出二里头宫殿的建筑格局呈中轴线对称结构,与现在故宫的布局类似,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①   设问2:阅读表格,你能够得出什么信息?

  通过阅读表格,学生可以发现,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已经有了明显的阶层差异,贫富分化。此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关于夏朝社会阶层的知识,而且能加深对青铜器的理解,并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敏锐的学生可以发现,二里头遗址目前还没有发现大规模的王陵遗迹。如果教师愿意,可以据此展开“奴隶制”这一话题。
  最后,教师可以给出结论:二里头遗址是一个王都遗址。此处可以进一步展示二里头的宫殿遗址、出土文物等图片资料,得出以下结论: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等级分化明显的墓葬,以及一系列出土文物,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三)探究: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遗址吗?
  二里头遗址是一个都城遗址,一个大型聚落,那我们又如何判定它是夏朝的遗址呢?对此,学界有主流意见,也有不同声音。可通过让学生阅读不同学者的观点,获得知识,锻炼思维。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阅读对抗性文本,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聆听、并准确理解他人的能力。同时还应该使其意识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不代表一定要同意他人,学生应该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这里,提供给学生的文本是经过教师有意改编的。这些内容之所以被改编,一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减少术语,降低难度;二是考虑到学习效率,使内容更有针对性。其中部分内容可能与原文有不同之处,但其内核是不变的。其具体步骤如下:
  1.给出文本
  不同学者对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遗址的观点(摘编):
  孙庆伟:近代以来,《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夏、商历史的记载遭到质疑。然而,1928年前后,殷墟遗址出土了数万片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被称为甲骨文的文字表明了殷墟就是商朝王都的遗址。通过比对甲骨文和《史记》中对商朝历史的记载,发现二者基本吻合,因而《史记》中对商朝历史的记载基本是准确的。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古人伪造历史。我认为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述是基本可信的,二里头遗址是夏遗址。(注:孙庆伟,考古学家)③
  许宏:文献对于商的记载是准确的,并不代表对于夏的记载也是准确的。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繁星,但并不能一概视为信史。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夏、商、周三个相继崛起的王朝,但司马迁的年代,距离夏已经千年有余,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写唐宋史。而关于夏朝的记忆,春秋时代就已经说不清楚了。所以,文献中对于夏朝历史的记载未必准确,我们应该从确信的考古证据出发得出结论,而不是从不可确信的文献中得出结论。没有可以确信的证据佐证,就无法证实二里头遗址是夏的王都。(注:许宏,考古学家)④
  艾兰:中国上古史记载模糊,文献中关于夏的认知充满相互冲突之处,部分记述是值得怀疑的。我们不能先默认文献材料的真实性,先入为主地相信夏朝的历史,然后再去寻找证据,这样做是有问题的。如商代的甲骨文中,没有任何关于夏朝的记载,其他文献中对夏朝的记录也都语焉不详,因而我们不能排除‘夏’原来是一个神话,后来被变成为‘历史’。如果是这样,考古学上的‘夏文化’也就难于成立了”。(注:艾兰,美国历史学家)①
  张光直:即便没有文字本身的证据,我们也可以使用时间和空间上的对证。二里头遗址的地理区位恰恰是文献上所记载的夏人活动的地方——伊、洛、河、济之间。在时间上,通过对若干标本的C-14测定,二里头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1500年。二里头遗址的地域与传说中夏朝都城之地望的巧合不可能纯属偶然。因此,作为该区域这一时期内最古老的大型古都遗迹,可以推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遗址。(注,张光直,考古学家)②
  许宏:即便处于同一时空范围内,它也可能是某个没有被文献记录下来的王朝遗址。由于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夏朝纪年和商朝纪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夏、商两个族群又都主要分布在狭义的中原地区,大体位于现今河南省境内,二者的文化交流也颇为频繁,所以无论从年代、地域分布和考古学遗存的特征上,都很难把二者分辨开来。因此,尽管学界有不少学者推断二里头为夏都,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但到目前为止,在二里头还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的当时的文字材料,因而还无法确认它到底是哪个王朝的都城。(注:许宏,考古学家)③
  李学勤:如果殷墟时候的人,没有在不容易腐朽的龟甲兽骨上刻字,是否就无法证明殷墟是商代的遗址呢?从甲骨文有“册”字知道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木,但到今天我们一支也没发现。如果没有甲骨文,我们就不能推断殷墟是商代遗址了吗?我想还是能够证明的,因为有大量的青铜器、大规模的陵墓,还有这么大的整个遗址,这不是商代首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已经有一种考古学的文化,就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从地理分布和年代上看和夏朝非常一致,因而是夏文化的遗存。(注:李学勤,历史学家)④
  2.两名同学一组,完成学习单2
  学习单2
  一、哪几位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列举他们的证据:
  写出学者们的名字:
  列举他们的证据:
  二、哪几位学者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遗址持质疑态度,列举他们的理由:
  写出学者们的名字:
  列举他们的理由:
  三、为什么如今商朝的存在不被质疑,而夏朝却遭到了质疑?
  四、你同意“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遗址”这一观点吗?你有什么问题?
  问题一、二,主要需要学生关注时间与空间。确定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遗址的原因,一是因为二里头遗址的时间与文献中夏朝的存在时間基本契合;二是因为二里头遗址的空间区位与文献中夏朝的空间范围基本一致。而持不同态度者,是因为二里头遗址缺乏直接的证据材料。依靠不准确的文献进行推断,可能出错。二里头遗址的名字不一定是“夏”,也可能是其他。   问题三,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证据在历史书写中的重要性。此外,学生还可以获得关于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知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
  关于问题四,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持不同意见的学者的态度是:“不一定是夏朝遗址”,而非“不是夏朝遗址”。具体在课堂实操中,学生的意见是多样的,两个观点基本上各持一半。有的学生比较敏锐,能够提出很好的观点,例如:“商朝的文明如此之发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在商朝之前一定有一个更早期的文明,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就是夏。”例如:“我选择不一定是,万一哪天其他地方挖出了有确切文字证据的夏朝遗址呢?这样多尴尬。”也有同学只是复述材料中的观点。但是,能够准确理解别人,也是极好的。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不能强求他们没话找话,重在培养历史学思维,获得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界有争议?教材还是将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遗址写入教材。如果学生想不到,老师有必要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并解答之。我的解答是这样的:目前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遗址,教材编写者采取了多数人的观点。教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吸取最新的学术成果做出调整。
  3.教师陳述与总结
  二里头遗址的身份问题,随着更多文物资料的发掘,相信终归有一天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也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不管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遗址,都是中国、也是东亚大陆最早的都邑,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依中轴线布置的宫殿建筑群。不管它是不是“夏”,二里头都是中国灿烂古文明的一部分,丝毫不影响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古文明的悠久、灿烂。退一步讲,夏朝是中国王朝的开端,但远非中华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老师指出,自1959年秋季至今的50多年来,二里头遗址的田野工作持续不断,累计发掘面积4万多平方米。而二里头都邑的现存面积共有300万平方米,几代人的发掘面积也就是1%多一点儿,考古探索远没有结束。

三、教学反思


  (一)从历史学出发去培养核心素养
  再现历史书写的形成过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还能够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实证意识等学科素养。没有相关的学科知识、技能作为依托,核心素养很难训练出来。毕竟,历史知识,历史学的方法,应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二)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给学生提供讨论的依据,提炼、复述材料信息亦是一种技能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历史学科的相关讨论,都是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相关背景知识较少,往往使讨论陷入尴尬境地。这种情况下,把经过教师精心摘编的资料交给学生就变得非常重要。提供资料,一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二是为了加以启发。资料摘编,既要力求准确;又要考虑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避免术语,行文尽量通畅,方便学生理解。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即便只是复述材料中的观点,也是值得鼓励的。准确理解别人,亦是一种重要的素养。
  (三)关于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由于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学生对考古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具有强烈的了解意愿。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一些考古学的基本常识,并帮助学生理解考古。我们对考古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挖宝”或者文物收藏的层次上,要注意到考古学是通过古代遗迹研究人类活动的学科,文物所处的环境和文物本身同样重要。如果条件允许,这节课可以加以扩充,选取一两件典型文物,并展现其发掘环境,以及我们如何从其中获得历史信息,应该是一种极好的教学尝试。此外,也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考古发现不仅仅是为了证实文献,它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内容,比如聚落形态,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文化交流、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这可能比搞清楚它的“名字”更为重要。
其他文献
“格差婚”,指的是双方在入、门第、名声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婚姻。  爱而优则嫁,我的出嫁比出家更兴师动众且犯下众怒,我踹了“金龟婿”男友半年后,一心一意要下嫁给收入、职务、社会地位样样都不及我的赵一民。我把老爸老妈“门当户对”的说教当成耳边风,把女友们的“要嫁只嫁富贵门”的观念踩成脚底泥,拉起赵一民直奔民政局,投身于这场不被众人看好的格差婚。  笑得早,不一定笑得好  结婚不过半年,就发现,笑得早
孩子未来发展的差异,与家长的一言一行密不可分。以下7种言行,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父母们不妨对照着自我检查一下。  总问“爸爸亲还是妈妈亲”  父母或出于“竞争”心理,或仅仅觉得好奇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却是艰难的选择。面对这种问题,有的孩子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矛盾和斗争;有的孩子可能会见爸爸说爸爸亲、见妈妈说妈妈亲,学会耍滑头,长大后说话也言不由衷;还有的孩子会慢慢变得傲慢自负,产生自我
老人去世前,准备将唯一的房产留给一直与自己同住、家境又最困难的大儿子。3个弟妹原本心知肚明,也没打算提出异议。可没想到大哥画蛇添足般拿出了一张老人的遗嘱,上面写明,连房子带存款,绝大多数遗产归大哥所有,尤其是有部分存款还留着给大哥的儿子结婚用。这下子弟妹们炸了营:把房子给大哥,是弟弟妹妹的一份情意。如今亮出一张面目可疑、并不像老人口气的遗嘱,“你拿走一切成了应该的,我们的退让倒成了应当应分的?”从
“从来没想过,这么年轻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疼起来走路都难受!”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脊柱骨科,说起自己的腰伤,25岁的兰兰一脸懊恼。笔者了解到,“腰伤”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如今已“缠上”了青壮年。而这多是因久坐不起、坐姿站姿不正确、跷二郎腿、伏案、睡软床等不良习惯造成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不让这种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游泳  注意运用正确的游泳姿势,并且游泳池水温不宜过低。在游泳前要进行充
[关键词]演思维能力,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 中图分类号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62-04  新课程高考明确指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因而,基于能力考查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新课程高考命题实践的创新,充分体现在对学科思维素养的考查方面。  一、基于历史时空观的学科属性,创新历史思维
母亲想要去旅行  我的母亲年近八十,身体健康,腿脚利落,年轻时在部队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以前我们外出旅游时,她都无比骄傲地表示那些地方她都去过,直到有一次,在看了我们旅游带回来的照片后,她用略带羞涩的口吻问我们,下次出去能否带上她?那轻轻的话语一下子触动了我,是啊,母亲虽然到过许多地方,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如今父亲已经过世,虽说母亲在生活上衣食无忧,但要增添精神上的快乐,带她一起旅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有一次应邀到厦门大学去演讲,鼓励学生们花时间做些无用的事,也许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思维方式,从而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件事有人说对有人说错,这是常理。”对于他本人来说,改变思维方式的原因,是童年时一项特殊的任务。  白岩松的舅舅是中学的数学老师,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这位舅舅每天都给他出一道题,有趣的是,他不等白岩松思考,就会抢先画出一条辅助线,然
老板:“袜子便宜卖了啊!三块钱一双啊!”  我:“便宜点嘛,十塊钱三双!”  老板:“进都进不来,卖不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过年大不同。我们征集过年新创意、新点子,有许多读者和网友积极响应,尤其是“80后”“90后”纷纷晒出“我的春节我做主”,有人奔赴海南,以旅游的方式迎接新年;有人一改过去老传统,将父母接到城里过年;还有“80后”小夫妻难取舍去哪方父母家,干脆把双方父母都请到自己家来过年。  拼家过年  南先生和妻子都是石家庄人,双方父母也都在石家庄。春节来了,南先生很踌躇。妻子说,年夜饭去女方家
泡脚最佳时长、水温及时间段  泡脚最佳时长:30分钟左右。泡脚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每天或隔一天泡一次即可。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泡脚最佳水温:42℃。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一般维持在38℃~43℃为宜。   最佳泡脚时间段:晚上9点。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候,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达到最好的养肾效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