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立体图形,如果空间观念不强,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就会混淆。教师要重视实物、教具的演示作用,教学时可让学生搜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转变阶段,仍应重视运用实物、教具、学具进行教学,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如: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耕田机每小时耕地 2/3 公顷, 3/5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并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
三、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四、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出示长方体的框架模型,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并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引导学生对照长方体框架模型指出相对应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这样,他们可在有效数字后面想象出若干正确的数字来。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五、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个“泛化--集中”的过程,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就课本上新知识点来说,一般包含着许多旧有知识。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如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没有变,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教学时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提出:3 个 2 是多少?用加法如何计算?用乘法如何计算?此时我们可以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3个 4/9 是多少?用加法如何列式?用乘法又如何列式?学生列出(4/9)+(4/9)+(4/9),(4/9)×3。因为做分数加法时是以原来的分母做分母,分子部分是相同加数求和,所以(4/9)×3=(3×4)/9= 12/9;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本册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教学时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引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总之,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要加强综合实践操作练习,有利于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立体图形,如果空间观念不强,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就会混淆。教师要重视实物、教具的演示作用,教学时可让学生搜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转变阶段,仍应重视运用实物、教具、学具进行教学,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如: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耕田机每小时耕地 2/3 公顷, 3/5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并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
三、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四、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出示长方体的框架模型,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并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引导学生对照长方体框架模型指出相对应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这样,他们可在有效数字后面想象出若干正确的数字来。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五、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个“泛化--集中”的过程,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就课本上新知识点来说,一般包含着许多旧有知识。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如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没有变,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教学时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提出:3 个 2 是多少?用加法如何计算?用乘法如何计算?此时我们可以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3个 4/9 是多少?用加法如何列式?用乘法又如何列式?学生列出(4/9)+(4/9)+(4/9),(4/9)×3。因为做分数加法时是以原来的分母做分母,分子部分是相同加数求和,所以(4/9)×3=(3×4)/9= 12/9;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本册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教学时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引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总之,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要加强综合实践操作练习,有利于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