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三元集团在乳品企业纷纷抢市场、抢奶源、规模扩张的竞争中,经受住了这次乳业事件考验。三元所有上市乳制品未检出三聚氰胺。
坚持自建牧场 有多少奶源产多少奶
三元集团董事长张福平说:“我们一直坚持自建牧场的发展模式,80%以上的奶源来自自己的牧场。”在业内一些企业眼中,三元模式是个笨办法,因为单人财务角度来看,养奶牛、建牛场成本高,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奶牛从出生到产奶,周期在两年以上,投资大,回收期长,远不如直接投入市场营销见效快。
重市场、轻牧场,打广告、建工厂,使一些企业规模成倍扩张,很快就尝到了甜头。而三元的谨慎策略,市场份额却开始相对萎缩,利润降低。企业亏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占北京牛奶市场80%的份额,下滑到去年的不足40%。
张福平坦言,当时企业压力很大。食品企业干的是良心活,有多少奶源产多少奶,企业发展不能违背行业规律。行业里有些企业太浮躁,奶牛养殖年增长速度只有15%~20%,而加工企业成倍的过度扩张,没有奶源保障,拿什么生产放心奶制品?
三元斥巨资引进世界“名牛”后裔,建立自己的种公牛基地,下大力气建立养殖中心。为从源头保证奶源质量,从“牛嘴”开始做起。所有采购饲料均必须通过分析化验,并保证饲养过程的全程监控。根据不同阶段奶牛的营养需要,科学调配日粮,奶牛吃得很讲究,是营养配餐,一天的生活费60多元。目前,三元共拥有27个规模化奶牛场,奶牛总存栏3.5万头,年生产优质原料奶1.6亿公斤。中心的高产母牛年产奶量最高的已达15000公斤,是我国平均母牛产奶量的5倍。不仅产量高,奶源质量也很好——三元奶平均体细胞数在20万以内,细菌总数在10万以内,平均脂肪含量3.6%以上,蛋白质3.0%以上。这些都远远高出行业平均数据。
检验标准严苛 宁可赔钱也不能掺假
在三元食品的生产车间,检测员张景芳完成最后环节的取样检测后,又来到管道边,喝了口样奶,这是三元食品每批产品都做的“人体试验”,自己首先要喝,才能给消费者喝。
但张景芳也有困惑。有段时间,受广告误导,一些消费者认为香、稠的是好奶。三元牛奶稀,不是好的牛奶,或者是掺水了。员工们感觉挺委屈。事实上,正常的牛奶应具有的香并非异香,爽口而非粘口。
“三元牛奶,一不掺水,二不添加任何增稠剂、稳定剂,而这样原汁原味、实在做产品的。为什么市场不认?”张景芳纳闷。
“我们受的教育就是要讲信誉,赔钱也不能掺假。”在这个岗位干了17年的张景芳说,在三元,靠良心把住质量关,已经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
“三元有责任告诉消费者,什么样的牛奶是好奶?”三元集团总经理薛刚说,尽管三元面临的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尽管消费者还有误解,但三元依旧坚守产品质量安全,用国际标准打造三元。
接收原料奶时,三元几乎所有的乳品公司都执行了极为严苛的检验标准——每一车送达乳品厂的鲜牛奶都需要取样化险;原料奶过关后,便可从奶罐车直接进入生产管道,实现全封闭生产,牛奶不与外界环境接触,避免了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乳品加工全过程均由专人跟踪;根据国家和企业的检验指标,每批产品都做30项以上检测。
老老实实做产品 市场终究会有回报
细心的北京市民王大妈发现,这些天,三元牛奶的冷藏车增加到每天两次。在甜水园的京客隆超市里,一到下午,三元袋装牛奶就买不到了。王大妈说:“老老实实做产品,终究会有回报的。”
“为了达到国际标准,三元曾先后三次提升产品标准。”北京三元集团三元食品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陈历俊说。第一次是在1 9g8年。当时的国内奶厂都实行国标的按级论价,而三元却提出“按质论价”,将蛋白纳入计价体系。通过引导,奶源品质的提高,提升了成品奶的质量。
几年前,三元食品就在全国率先推行“无抗奶”生产。所谓“无抗奶”,就是不舍抗生素的牛奶,也就是没病牛产出的奶。每个牧场配备的防疫人员每天都要在牛舍里巡视,病牛会在第一时间被分离出来进行治疗,它的奶会另行处理。病牛完全康复后,才能重新“上岗”。
2001年底,三元将体细胞指标纳入质检标准。陈历俊介绍,牛奶中体细胞增多,牛就可能得了隐性乳房炎,相当于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现有国标,这样的奶不能说不合格,但肯定是不健康牛生产的,三元不用这样的奶。
“引导行业规范发展,让消费者喝上健康奶,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张福平说。
如此看来,三元的“放心奶”,的确是源自“良心活”。
坚持自建牧场 有多少奶源产多少奶
三元集团董事长张福平说:“我们一直坚持自建牧场的发展模式,80%以上的奶源来自自己的牧场。”在业内一些企业眼中,三元模式是个笨办法,因为单人财务角度来看,养奶牛、建牛场成本高,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奶牛从出生到产奶,周期在两年以上,投资大,回收期长,远不如直接投入市场营销见效快。
重市场、轻牧场,打广告、建工厂,使一些企业规模成倍扩张,很快就尝到了甜头。而三元的谨慎策略,市场份额却开始相对萎缩,利润降低。企业亏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占北京牛奶市场80%的份额,下滑到去年的不足40%。
张福平坦言,当时企业压力很大。食品企业干的是良心活,有多少奶源产多少奶,企业发展不能违背行业规律。行业里有些企业太浮躁,奶牛养殖年增长速度只有15%~20%,而加工企业成倍的过度扩张,没有奶源保障,拿什么生产放心奶制品?
三元斥巨资引进世界“名牛”后裔,建立自己的种公牛基地,下大力气建立养殖中心。为从源头保证奶源质量,从“牛嘴”开始做起。所有采购饲料均必须通过分析化验,并保证饲养过程的全程监控。根据不同阶段奶牛的营养需要,科学调配日粮,奶牛吃得很讲究,是营养配餐,一天的生活费60多元。目前,三元共拥有27个规模化奶牛场,奶牛总存栏3.5万头,年生产优质原料奶1.6亿公斤。中心的高产母牛年产奶量最高的已达15000公斤,是我国平均母牛产奶量的5倍。不仅产量高,奶源质量也很好——三元奶平均体细胞数在20万以内,细菌总数在10万以内,平均脂肪含量3.6%以上,蛋白质3.0%以上。这些都远远高出行业平均数据。
检验标准严苛 宁可赔钱也不能掺假
在三元食品的生产车间,检测员张景芳完成最后环节的取样检测后,又来到管道边,喝了口样奶,这是三元食品每批产品都做的“人体试验”,自己首先要喝,才能给消费者喝。
但张景芳也有困惑。有段时间,受广告误导,一些消费者认为香、稠的是好奶。三元牛奶稀,不是好的牛奶,或者是掺水了。员工们感觉挺委屈。事实上,正常的牛奶应具有的香并非异香,爽口而非粘口。
“三元牛奶,一不掺水,二不添加任何增稠剂、稳定剂,而这样原汁原味、实在做产品的。为什么市场不认?”张景芳纳闷。
“我们受的教育就是要讲信誉,赔钱也不能掺假。”在这个岗位干了17年的张景芳说,在三元,靠良心把住质量关,已经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
“三元有责任告诉消费者,什么样的牛奶是好奶?”三元集团总经理薛刚说,尽管三元面临的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尽管消费者还有误解,但三元依旧坚守产品质量安全,用国际标准打造三元。
接收原料奶时,三元几乎所有的乳品公司都执行了极为严苛的检验标准——每一车送达乳品厂的鲜牛奶都需要取样化险;原料奶过关后,便可从奶罐车直接进入生产管道,实现全封闭生产,牛奶不与外界环境接触,避免了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乳品加工全过程均由专人跟踪;根据国家和企业的检验指标,每批产品都做30项以上检测。
老老实实做产品 市场终究会有回报
细心的北京市民王大妈发现,这些天,三元牛奶的冷藏车增加到每天两次。在甜水园的京客隆超市里,一到下午,三元袋装牛奶就买不到了。王大妈说:“老老实实做产品,终究会有回报的。”
“为了达到国际标准,三元曾先后三次提升产品标准。”北京三元集团三元食品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陈历俊说。第一次是在1 9g8年。当时的国内奶厂都实行国标的按级论价,而三元却提出“按质论价”,将蛋白纳入计价体系。通过引导,奶源品质的提高,提升了成品奶的质量。
几年前,三元食品就在全国率先推行“无抗奶”生产。所谓“无抗奶”,就是不舍抗生素的牛奶,也就是没病牛产出的奶。每个牧场配备的防疫人员每天都要在牛舍里巡视,病牛会在第一时间被分离出来进行治疗,它的奶会另行处理。病牛完全康复后,才能重新“上岗”。
2001年底,三元将体细胞指标纳入质检标准。陈历俊介绍,牛奶中体细胞增多,牛就可能得了隐性乳房炎,相当于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现有国标,这样的奶不能说不合格,但肯定是不健康牛生产的,三元不用这样的奶。
“引导行业规范发展,让消费者喝上健康奶,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张福平说。
如此看来,三元的“放心奶”,的确是源自“良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