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瓜(Citrullus lanatus)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BFB)是世界范围内的检疫性病害,该病害的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Ac),自发现以来给西瓜种植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需要弄清该病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之一,在细菌的侵染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种不同细菌中已经证实,反σ因子flgM是调控鞭毛基因转录的必要因子,但是其在西瓜噬酸菌中的功能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探讨该基因在鞭毛形成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借助自杀质粒p K8mobsacB,构建flgM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并对其鞭毛的形态特征、致病性、致敏性、游动性、群体感应、菌膜形成、生长速率及细菌颤泳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以谷胱酰胺合成酶基因(glutathiamide synthetase gene, glnA)为参照基因,采用qRT-PCR方法,比较野生菌株、敲除菌株和互补菌株部分鞭毛蛋白基因flhD、fliE、fliC、flgK、flgA、fliS、fliD和fliA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通过庆大霉素(gentamicin, Gm)抗性基因Gm筛选和PCR验证,成功地构建了西瓜噬酸菌鞭毛蛋白基因flgM的缺失突变菌株FJAc01-flgM及其互补菌株FJAc01-flgMhb,并对所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野生菌株相比,基因flgM缺失后不形成鞭毛、菌株的游动能力和菌膜形成能力均减弱、生长速率显著加快、对西瓜果实和西瓜苗的致病力明显减弱;基因互补后恢复了鞭毛的形成能力、游动性和菌膜形成能力、菌株的生长能力和对西瓜果实和西瓜苗的致病力也基本得到恢复,如针刺接种西瓜果实和喷雾接种西瓜苗后5 d,野生菌株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4.67和26.39,基因缺失突变体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6.00和2.78,而互补菌株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3.85和20.83;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在肉汁胨培养基(nutrient agar medium, NA)平板上的野生菌株菌落周围有明显的由细菌颤泳形成的特殊晕圈,而缺失突变菌株在NA平板上形成晕圈能力减弱,互补后晕圈形成能力部分恢复;但是,野生菌株、缺失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在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过敏感应、群体感应和甜瓜(Cucumis melo)苗的致病性等方面无明显变化。qRT-PCR结果显示,基因flgM缺失突变后,基因flhD、fliC和fliS的表达量上升,而基因flgK、fliA和fliE的表达量下降,互补后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基本与野生菌株相同,但是基因flgA和fliD的表达量没有变化。由此可见,鞭毛蛋白基因flgM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鞭毛丝的形成、致病性、菌膜形成能力、生长速率、游动性、菌落形态等均有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研究了西瓜噬酸菌鞭毛基因flgM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在西瓜噬酸菌鞭毛形成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