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影视工作者而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丰厚的养料,也是“国潮”的底色和背景。如何找准其与年轻受众的连接点,搭建古典与现代的新通路,既是挑战,也是使命。在这片蓝海之上,影视产业已有不少优秀作品,未来又有哪些可开拓或深耕的领域呢?
综艺节目
除了诗词曲赋、文物典籍,传统文化中还有太多可供开发的综艺题材,例如美食、医药、戏曲、武术、国舞国乐、园林造像、书法绘画、地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今年河南春晚上一支《唐宫夜宴》舞刷爆社交媒体,我们或许可以大胆设想,如果有一天,我们把《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以舞蹈形式搬上大小屏幕、视听舞台,又会是怎样的辉煌景象?
作为中国国粹,传统戏曲这些年似乎越来越远离主流文化,而戏曲类综艺虽然在电视屏上层出不穷,但大都因为面目过于陈旧,被大多数年轻观众自动屏蔽。最近《白蛇传·情》的出圈,或许可以带来新的启发。要用什么样的新颖戏剧传承方式吸引年轻人,戏剧综艺突破点在哪里——这需要更多业内人士调动智慧,发挥想象。
此外,东方卫视的《上线了,东方新潮》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国潮设计师群体。其实,国潮设计不应止于服饰,建筑、生活及科技用品等设计都能彰显中国审美,综艺节目或可试水;《明星大侦探》等推理类综艺广受年轻观众喜爱,而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中興起的“剧本杀”等小众文化,亦是有待国风综艺探索的处女地,东方卫视策划的《X扇门卷宗》或可引发新的潮流。
影视剧作
古风题材。该题材一直是影视创作的重要分支,各类古装影视作品中,在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之下,大都有传统文化为其提供背书。例如,《赘婿》里的布行,《御赐小仵作》里的法医,《锦心似玉》里的刺绣技艺,《鬓边不是海棠红》里的京戏,《女医明妃传》里的中医等等。
然而,传统文化在许多剧中也容易沦为装饰性的点缀,不能与整部作品谐动。在这方面,《清平乐》做了良好示范。剧中的宋代文学成功烘托了时代氛围与剧作的整体人文气质,这样重视文化底蕴的创作理念值得推广。言之有物的创新之作才是市场所稀缺,影视人或许可以在这条思路上多做探讨与尝试。
以美食题材举例,韩国近20年前的剧作《大长今》堪称典范,它不只讲述了一部女性的奋斗史,更将韩国的美食文化做了集大成式的呈现,有效达成民族情感共振与饮食文化输出。相较之,作为美食大国,我国同题材剧集中虽也有《满汉全席》《厨子当官》《花间提壶方大厨》《人间烟火花小厨》等作品面世,但真正称得上代表作的仍然阙如。中国的八大菜系,哪一支拿出来都能大书特书,而《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的风靡,也验证了这类题材的受众基础,欠缺的可能就是好故事与恰当的艺术表达。
国漫动画。毋庸置疑,国漫动画是近年来国潮爆发的热门区域,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国产动漫在近十年间,热度激增20倍。
除了在中国动画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其他代表作,也在新一轮的国漫潮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国漫剧集中则有被观众广泛喜爱的“中国唱诗班系列”,以及近两年成功破圈的《雾山五行》《大理寺日志》等作品。
这类作品或用符合新世代的价值观重写经典故事,或用好莱坞思维重构经典形象,或用二次元文化加持传统美学,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精神与审美两个层次与年轻观众达成共振。未来还有更多同类项目列队前行,大有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国漫项目较多集中在“西游”“封神”等故事系统内,而为Z世代所钟爱的《山海经》文化与上古神话却较少涉猎,这可能与其原始故事性相对欠缺有关,如果动画人能在重构故事上多花些心思,或许可以开拓一片新的疆域。
戏曲电影。对《白蛇传·情》的热议,让戏曲电影重归大众视野。其实,若论起来,中国电影还是由戏曲电影发端的。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从此就有了“戏曲跟电影是夫妻”的说法。
中国有360多个地方剧种,为国人所熟知的不下十几种,其中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国情感与艺术审美,是亟待开发的巨大宝库。
从年轻观众对《白蛇传·情》“绝绝子”(编者注:网络语言,太绝了、好极了)、“国粹的突破”这类评价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好奇,以及对此次电影化改编的认可。该片突破了传统戏曲电影以满足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欣赏习惯与需要为前提的惯性思维,更突出电影语言的表达,也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观赏习惯。
这一方面是个案,与“白蛇故事”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基础,又自带的奇幻色彩适合影视化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必然,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碰撞,戏曲写意与电影写实优势的互借,传统审美情感与当代价值取向的融合,所激荡出的艺术能量不容小觑。
当然,单凭一部作品难以判断戏剧电影能否成为国产电影新的生长点,但看到国粹艺术在银幕上焕发生机,不只是观众之幸,也是影视人之幸。
纪录片
纪录片近年来也成为推动影视“国潮”的生力军,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草本中国》《非凡匠心》《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传统纪录片展现的是影视系统“正规军”的恢宏气象;那么B站《历史那些事》、腾讯视频《此画怎讲》等新风纪录片,则是用有趣有料又不失严谨的讲述方式吸引年轻受众。此外,还有此类作品的民间制作,如一些新媒体平台上大UP主自制的文化普及类短视频,都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动辄有几十万、上百万的点击率;而今年在腾讯视频上线的《敦煌:生而传奇》也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传奇”标签下进行了有益探索。
放下身段,努力贴近Z世代的口味,也许可以成为纪录片人走进年轻观众精神世界的第二条道路。
综艺节目
除了诗词曲赋、文物典籍,传统文化中还有太多可供开发的综艺题材,例如美食、医药、戏曲、武术、国舞国乐、园林造像、书法绘画、地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今年河南春晚上一支《唐宫夜宴》舞刷爆社交媒体,我们或许可以大胆设想,如果有一天,我们把《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以舞蹈形式搬上大小屏幕、视听舞台,又会是怎样的辉煌景象?
作为中国国粹,传统戏曲这些年似乎越来越远离主流文化,而戏曲类综艺虽然在电视屏上层出不穷,但大都因为面目过于陈旧,被大多数年轻观众自动屏蔽。最近《白蛇传·情》的出圈,或许可以带来新的启发。要用什么样的新颖戏剧传承方式吸引年轻人,戏剧综艺突破点在哪里——这需要更多业内人士调动智慧,发挥想象。
此外,东方卫视的《上线了,东方新潮》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国潮设计师群体。其实,国潮设计不应止于服饰,建筑、生活及科技用品等设计都能彰显中国审美,综艺节目或可试水;《明星大侦探》等推理类综艺广受年轻观众喜爱,而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中興起的“剧本杀”等小众文化,亦是有待国风综艺探索的处女地,东方卫视策划的《X扇门卷宗》或可引发新的潮流。
影视剧作
古风题材。该题材一直是影视创作的重要分支,各类古装影视作品中,在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之下,大都有传统文化为其提供背书。例如,《赘婿》里的布行,《御赐小仵作》里的法医,《锦心似玉》里的刺绣技艺,《鬓边不是海棠红》里的京戏,《女医明妃传》里的中医等等。
然而,传统文化在许多剧中也容易沦为装饰性的点缀,不能与整部作品谐动。在这方面,《清平乐》做了良好示范。剧中的宋代文学成功烘托了时代氛围与剧作的整体人文气质,这样重视文化底蕴的创作理念值得推广。言之有物的创新之作才是市场所稀缺,影视人或许可以在这条思路上多做探讨与尝试。
以美食题材举例,韩国近20年前的剧作《大长今》堪称典范,它不只讲述了一部女性的奋斗史,更将韩国的美食文化做了集大成式的呈现,有效达成民族情感共振与饮食文化输出。相较之,作为美食大国,我国同题材剧集中虽也有《满汉全席》《厨子当官》《花间提壶方大厨》《人间烟火花小厨》等作品面世,但真正称得上代表作的仍然阙如。中国的八大菜系,哪一支拿出来都能大书特书,而《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的风靡,也验证了这类题材的受众基础,欠缺的可能就是好故事与恰当的艺术表达。
国漫动画。毋庸置疑,国漫动画是近年来国潮爆发的热门区域,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国产动漫在近十年间,热度激增20倍。
除了在中国动画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其他代表作,也在新一轮的国漫潮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国漫剧集中则有被观众广泛喜爱的“中国唱诗班系列”,以及近两年成功破圈的《雾山五行》《大理寺日志》等作品。
这类作品或用符合新世代的价值观重写经典故事,或用好莱坞思维重构经典形象,或用二次元文化加持传统美学,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精神与审美两个层次与年轻观众达成共振。未来还有更多同类项目列队前行,大有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国漫项目较多集中在“西游”“封神”等故事系统内,而为Z世代所钟爱的《山海经》文化与上古神话却较少涉猎,这可能与其原始故事性相对欠缺有关,如果动画人能在重构故事上多花些心思,或许可以开拓一片新的疆域。
戏曲电影。对《白蛇传·情》的热议,让戏曲电影重归大众视野。其实,若论起来,中国电影还是由戏曲电影发端的。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从此就有了“戏曲跟电影是夫妻”的说法。
中国有360多个地方剧种,为国人所熟知的不下十几种,其中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国情感与艺术审美,是亟待开发的巨大宝库。
从年轻观众对《白蛇传·情》“绝绝子”(编者注:网络语言,太绝了、好极了)、“国粹的突破”这类评价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好奇,以及对此次电影化改编的认可。该片突破了传统戏曲电影以满足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欣赏习惯与需要为前提的惯性思维,更突出电影语言的表达,也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观赏习惯。
这一方面是个案,与“白蛇故事”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基础,又自带的奇幻色彩适合影视化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必然,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碰撞,戏曲写意与电影写实优势的互借,传统审美情感与当代价值取向的融合,所激荡出的艺术能量不容小觑。
当然,单凭一部作品难以判断戏剧电影能否成为国产电影新的生长点,但看到国粹艺术在银幕上焕发生机,不只是观众之幸,也是影视人之幸。
纪录片
纪录片近年来也成为推动影视“国潮”的生力军,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草本中国》《非凡匠心》《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传统纪录片展现的是影视系统“正规军”的恢宏气象;那么B站《历史那些事》、腾讯视频《此画怎讲》等新风纪录片,则是用有趣有料又不失严谨的讲述方式吸引年轻受众。此外,还有此类作品的民间制作,如一些新媒体平台上大UP主自制的文化普及类短视频,都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动辄有几十万、上百万的点击率;而今年在腾讯视频上线的《敦煌:生而传奇》也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传奇”标签下进行了有益探索。
放下身段,努力贴近Z世代的口味,也许可以成为纪录片人走进年轻观众精神世界的第二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