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0月,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由学诚法师带领的佛教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民间慈善组织”,仁爱慈善基金会官网介绍。
仁爱慈善基金会所依托的,正是在佛教界享有盛名的北京龙泉寺。仁爱慈善基金会以基金会之名、慈善部之实,承担起龙泉寺所有慈善工作。
仁爱慈善基金会有着现代基金会应具备的几乎所有内容。仁爱有完整的组织构架和清晰使命愿景,有透明清晰的财务报表和编制精美的月报通讯,甚至连现代管理特别注重的团队标识系统也未落下。
但是,仁爱有的,却是许多别的基金会不可能拥有的。
以龙泉寺为家、除公务不得轻易下山的35名全职义工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全部员工,他们不拿工资,也没有津贴,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身体和行为,也是一种“捐赠”。
这个数据令人惊讶:登记在册的超过一万名志愿者长期参与仁爱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规模庞大,且流失率很低。
没有专门的劝募官员和资产投资管理机构,仁爱以项目邀志愿者出钱出力,没有余钱却也不太为资金发愁。对人、财两种资源恰到好处的运用,是仁爱在管理上的绝妙之处。超然其上而难以被借用的,是仁爱慈善基金会对“人间佛教”的慈善理念与现代基金会制度的探索。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仁爱提出“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的理念。
在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创办人、秘书长林启泰看来,佛教基本教义对现代公益精神有着高度的一致,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可为自身现代公益实践中厘清次第及进步的方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也指出,“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凝聚智慧,构建人类“心文化”。“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不是救济工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是他对仁爱志愿者的教诫。
仁爱基金会有个成文的规定:在基金会所有活动中,不能有宗教性语言和行为。“做公益不能带着传教的念头”,林启泰说,“如果宗教慈善机构能够恪守原则,我相信政府和民众不会反对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机构开展活动”。
如今,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已建立起四和仁爱、龙泉之声倾听热线、老年关怀为主体的仁爱生命教育平台,并设有仁爱助学、仁爱衣+衣、仁爱心栈、仁爱孝德奖等公民慈善体验项目群及仁爱灾难救助中心。
仁爱有个饱受争议却一再坚持的项目,仁爱心栈的“奉粥”活动。
2008年腊八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红莲社区开设第一个心栈,在租赁的民居里,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爱心粥。志愿者还主动上门,为社区里的老人、盲人和残障人士送粥。随后,位于清华科技园和朝外SOHO的两个流动心栈也建立起来。
林启泰一脸欢喜地说,仁爱的很多志愿者都是“喝粥喝来的”。
现在,红莲心栈已转移到北京火车西站。在人流混杂的北京西站,仁爱送出的爱心粥可能成为一些流浪者一天的口粮。
林启泰做了一个计算,三个仁爱心栈每日奉粥230至250杯,直接参与施粥活动的志愿者约为20至30人。三年多来,仁爱已累计奉粥60余万杯,每年惠及20多万人次,并为9000名市民提供志愿服务机会。
佛教慈善无关信仰
近年来,佛教团体在重大灾害中的卓越表现已开始为主流人群所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后佛教界迅速、高效、持续、全面的救灾实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佛教慈善团体。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职业的佛教团体已超过60家,其中省级机构10余家,地市县级机构40余家。此外,还有大量以促进公共利益为活动目标的非专业性佛教公益组织没有登记在册。与佛教慈善并行的,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团体日渐活跃的社会慈善活动。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郑筱筠表示,宗教慈善公益仍然是成为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途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郑筱筠曾指出,目前宗教界的社会公益事业水平仍然较低:一方面,国家政策尚未能够赋予宗教组织独立法人身份;另一方面,除了设立独立的基金会,宗教慈善资金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和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
林启泰说:“台湾的佛教公益已经发展了四五十年,运作规模占到整个台湾公益慈善事业的50%以上,根本是得益于佛教的教义和从业人员的精神操守。现代公益精神的定位其实可以从佛教教义上获得启发的,这无关乎你是否有信仰”。
关于基金会的未来,林启泰设想能够把仁爱的项目独立出来,统统注册为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或组织),基金会则全力为项目提供支持。
仁爱慈善基金会所依托的,正是在佛教界享有盛名的北京龙泉寺。仁爱慈善基金会以基金会之名、慈善部之实,承担起龙泉寺所有慈善工作。
仁爱慈善基金会有着现代基金会应具备的几乎所有内容。仁爱有完整的组织构架和清晰使命愿景,有透明清晰的财务报表和编制精美的月报通讯,甚至连现代管理特别注重的团队标识系统也未落下。
但是,仁爱有的,却是许多别的基金会不可能拥有的。
以龙泉寺为家、除公务不得轻易下山的35名全职义工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全部员工,他们不拿工资,也没有津贴,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身体和行为,也是一种“捐赠”。
这个数据令人惊讶:登记在册的超过一万名志愿者长期参与仁爱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规模庞大,且流失率很低。
没有专门的劝募官员和资产投资管理机构,仁爱以项目邀志愿者出钱出力,没有余钱却也不太为资金发愁。对人、财两种资源恰到好处的运用,是仁爱在管理上的绝妙之处。超然其上而难以被借用的,是仁爱慈善基金会对“人间佛教”的慈善理念与现代基金会制度的探索。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仁爱提出“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的理念。
在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创办人、秘书长林启泰看来,佛教基本教义对现代公益精神有着高度的一致,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可为自身现代公益实践中厘清次第及进步的方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也指出,“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凝聚智慧,构建人类“心文化”。“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不是救济工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是他对仁爱志愿者的教诫。
仁爱基金会有个成文的规定:在基金会所有活动中,不能有宗教性语言和行为。“做公益不能带着传教的念头”,林启泰说,“如果宗教慈善机构能够恪守原则,我相信政府和民众不会反对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机构开展活动”。
如今,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已建立起四和仁爱、龙泉之声倾听热线、老年关怀为主体的仁爱生命教育平台,并设有仁爱助学、仁爱衣+衣、仁爱心栈、仁爱孝德奖等公民慈善体验项目群及仁爱灾难救助中心。
仁爱有个饱受争议却一再坚持的项目,仁爱心栈的“奉粥”活动。
2008年腊八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红莲社区开设第一个心栈,在租赁的民居里,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爱心粥。志愿者还主动上门,为社区里的老人、盲人和残障人士送粥。随后,位于清华科技园和朝外SOHO的两个流动心栈也建立起来。
林启泰一脸欢喜地说,仁爱的很多志愿者都是“喝粥喝来的”。
现在,红莲心栈已转移到北京火车西站。在人流混杂的北京西站,仁爱送出的爱心粥可能成为一些流浪者一天的口粮。
林启泰做了一个计算,三个仁爱心栈每日奉粥230至250杯,直接参与施粥活动的志愿者约为20至30人。三年多来,仁爱已累计奉粥60余万杯,每年惠及20多万人次,并为9000名市民提供志愿服务机会。
佛教慈善无关信仰
近年来,佛教团体在重大灾害中的卓越表现已开始为主流人群所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后佛教界迅速、高效、持续、全面的救灾实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佛教慈善团体。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职业的佛教团体已超过60家,其中省级机构10余家,地市县级机构40余家。此外,还有大量以促进公共利益为活动目标的非专业性佛教公益组织没有登记在册。与佛教慈善并行的,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团体日渐活跃的社会慈善活动。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郑筱筠表示,宗教慈善公益仍然是成为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途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郑筱筠曾指出,目前宗教界的社会公益事业水平仍然较低:一方面,国家政策尚未能够赋予宗教组织独立法人身份;另一方面,除了设立独立的基金会,宗教慈善资金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和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
林启泰说:“台湾的佛教公益已经发展了四五十年,运作规模占到整个台湾公益慈善事业的50%以上,根本是得益于佛教的教义和从业人员的精神操守。现代公益精神的定位其实可以从佛教教义上获得启发的,这无关乎你是否有信仰”。
关于基金会的未来,林启泰设想能够把仁爱的项目独立出来,统统注册为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或组织),基金会则全力为项目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