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以项目邀志愿者出钱出力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nc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0月,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由学诚法师带领的佛教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民间慈善组织”,仁爱慈善基金会官网介绍。
  仁爱慈善基金会所依托的,正是在佛教界享有盛名的北京龙泉寺。仁爱慈善基金会以基金会之名、慈善部之实,承担起龙泉寺所有慈善工作。
  仁爱慈善基金会有着现代基金会应具备的几乎所有内容。仁爱有完整的组织构架和清晰使命愿景,有透明清晰的财务报表和编制精美的月报通讯,甚至连现代管理特别注重的团队标识系统也未落下。
  但是,仁爱有的,却是许多别的基金会不可能拥有的。
  以龙泉寺为家、除公务不得轻易下山的35名全职义工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全部员工,他们不拿工资,也没有津贴,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身体和行为,也是一种“捐赠”。
  这个数据令人惊讶:登记在册的超过一万名志愿者长期参与仁爱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规模庞大,且流失率很低。
  没有专门的劝募官员和资产投资管理机构,仁爱以项目邀志愿者出钱出力,没有余钱却也不太为资金发愁。对人、财两种资源恰到好处的运用,是仁爱在管理上的绝妙之处。超然其上而难以被借用的,是仁爱慈善基金会对“人间佛教”的慈善理念与现代基金会制度的探索。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仁爱提出“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的理念。
  在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创办人、秘书长林启泰看来,佛教基本教义对现代公益精神有着高度的一致,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可为自身现代公益实践中厘清次第及进步的方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也指出,“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凝聚智慧,构建人类“心文化”。“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不是救济工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是他对仁爱志愿者的教诫。
  仁爱基金会有个成文的规定:在基金会所有活动中,不能有宗教性语言和行为。“做公益不能带着传教的念头”,林启泰说,“如果宗教慈善机构能够恪守原则,我相信政府和民众不会反对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机构开展活动”。
  如今,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已建立起四和仁爱、龙泉之声倾听热线、老年关怀为主体的仁爱生命教育平台,并设有仁爱助学、仁爱衣+衣、仁爱心栈、仁爱孝德奖等公民慈善体验项目群及仁爱灾难救助中心。
  仁爱有个饱受争议却一再坚持的项目,仁爱心栈的“奉粥”活动。
  2008年腊八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红莲社区开设第一个心栈,在租赁的民居里,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爱心粥。志愿者还主动上门,为社区里的老人、盲人和残障人士送粥。随后,位于清华科技园和朝外SOHO的两个流动心栈也建立起来。
  林启泰一脸欢喜地说,仁爱的很多志愿者都是“喝粥喝来的”。
  现在,红莲心栈已转移到北京火车西站。在人流混杂的北京西站,仁爱送出的爱心粥可能成为一些流浪者一天的口粮。
  林启泰做了一个计算,三个仁爱心栈每日奉粥230至250杯,直接参与施粥活动的志愿者约为20至30人。三年多来,仁爱已累计奉粥60余万杯,每年惠及20多万人次,并为9000名市民提供志愿服务机会。
  佛教慈善无关信仰
  近年来,佛教团体在重大灾害中的卓越表现已开始为主流人群所关注,2008年汶川地震后佛教界迅速、高效、持续、全面的救灾实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佛教慈善团体。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职业的佛教团体已超过60家,其中省级机构10余家,地市县级机构40余家。此外,还有大量以促进公共利益为活动目标的非专业性佛教公益组织没有登记在册。与佛教慈善并行的,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团体日渐活跃的社会慈善活动。
  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郑筱筠表示,宗教慈善公益仍然是成为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途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郑筱筠曾指出,目前宗教界的社会公益事业水平仍然较低:一方面,国家政策尚未能够赋予宗教组织独立法人身份;另一方面,除了设立独立的基金会,宗教慈善资金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和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
  林启泰说:“台湾的佛教公益已经发展了四五十年,运作规模占到整个台湾公益慈善事业的50%以上,根本是得益于佛教的教义和从业人员的精神操守。现代公益精神的定位其实可以从佛教教义上获得启发的,这无关乎你是否有信仰”。
  关于基金会的未来,林启泰设想能够把仁爱的项目独立出来,统统注册为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或组织),基金会则全力为项目提供支持。
其他文献
中国的公益慈善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纷争和激荡。传统慈善与现代精神、社会自治与管理创新、公民行动与文化传统,公益慈善搅动了中国转型社会的全部主题。1999年,何道峰在国内第一个以志愿者身份出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法定代表人,12年来,何道峰通过倡导与推动团队的方式将具有浓郁政府色彩的中国扶贫基金会(CFPA)转变成了中国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型NGO组织。  作为公益领域的积极实践者,何道峰认为自己
期刊
2014年12月21日,学者杨团在北京张罗了关于慈善法的研讨会。  会议以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为主办方,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公益研究院等5方为协办方,有政界、学界、NGO界、企业界、传媒界等各界人士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山大学等六家研究机构提供了五个《慈善法》的民间版本。杨团要求所有的人“放开心态,尽心会审、专心致志、排除
期刊
人群中,体格魁梧、声音洪亮的卢德之格外显眼。而站在台上,一开口说话,更是“能量惊人”。  湖南人卢德之,上世纪80年代初是湖南民政厅的一名公务员。90年代末期,从体制内离开,下海经商。  上得庙堂、下得江湖,如今卢德之有多个头衔:伦理学博士、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专家委员,同时兼任多所高校的教授、博导,先后出版了《交易伦理论》和《资本精神》等个人专著。他提出现代慈善和资本精神理论
期刊
去年12月初,福布斯中文网推出“2014年中国慈善基金榜”,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连续4年名列第一,但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似乎对此不够满意,在记者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回了一句:“今年我们没拿满分,往年都是满分的。”说这话时,潘江雪一脸凝重,似乎没拿满分是一个不小的失误。  潘江雪,京城人士,70后的杰出代表,学校里的学霸,资本市场的女强人,明星公益机构的掌舵人。在深交所成立的1990年,她考入中央财经
期刊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公益事业起步较晚,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如果这些说法成立,那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公益所关注的助学、助残、助老、扶贫、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青少年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等很多公益事业,谁在做?难道60多年来,这些事情没人做,才导致中国公益起步很晚?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起步中国的“计划公益体制”  这些事情有人在做,而且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做,比如
期刊
2011年,曹德旺不仅开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捐赠成立基金会的先河,更凭借年45.8亿元捐款额,位列“胡润慈善榜”榜首。  与暴富相比,因善成名也许更令人愉悦。但舆论追捧带来的也不全是志得意满。这段时间总是忙于应付媒体追访的曹德旺有点烦。因不愿面对千篇一律的问题和视角,此刻一坐下来,他就拧着脖子、皱眉,大手一挥,“今天别谈河仁基金会了!”  《中国财富》:我们觉得曹氏父子做慈善有一个特点,总是非常
期刊
邓飞,国字脸,浓眉大眼,站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学院”)北京校园内,面对台下的专家教授、中欧校友和地方政府官员,侃侃而谈。他演讲的题目是《我的e农梦》,演讲结束,掌声雷动。  这是2014年11月29日,e农计划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会开始前,100多名嘉宾冒着重度雾霾和绵绵细雨赶到这里。邓飞置身人群中,忙于招呼各个出席嘉宾。有参加采访的记者印象深刻,“大家都围着他转,有点呼风唤雨的感觉。
期刊
“退休”后的马云,又找到了新“组织”。  2013年9月25日,阿里巴巴内部传出消息:马云加入了美国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并出任该基金会理事。而在他加入之前,基金会的捐助人包括:俄罗斯的尤里·米尔纳(DST Global创始人)、美国的谢尔盖·布林(Google联合创始人)夫妇和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联合创始人)夫妇。这几位,都是硅谷顶尖的新经济业界巨头。  早在4年前,马云就曾放言,自
期刊
一袭黑衣,一顶黑帽,脚底穿一双黑鞋,在西方人的眼中,李连杰如此装扮符合他们对侠士的想象。  2011年12月17日,以“黑侠”打扮的李连杰突降深圳壹基金临时办公室。  没有闪亮舞台,没有音乐伴奏,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李连杰并不夺目,身后立着高出其一头的助手,让人产生一种落差感。  “当你有能力改变一些事情,你在道义上就负有责任,但这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脖子上挂着一串佛珠,左手亦缠绕着一串;
期刊
2013年3月,茅于轼挂上了新身份——“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战略顾问”。近些年,这位著名经济学家俨然成为一名公益践行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民间公益和社会组织建设当中,关注城乡二元化、乡村妇女扶贫,民间小额信贷等问题。  1993年是茅于轼人生的一个新门槛。那一年,64岁的他决定退休,随后成为一名更加坚定的社会改革行动者。他与几位经济学家创办了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建立民间智库,在山西临县设立民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