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第一次去西岸的情景,许宇仍掩不住兴奋。“记得车沿着龙腾大道一直开,一边是开阔的黄浦江,天好蓝好蓝,每隔几米便有蓝白相间的艺博会条幅,一栋方正的建筑就在路的尽头。一种海天相见的澄澈,令我错觉身处迈阿密海滩。沿途感觉好极了!”
他说的艺博会,便是由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艺术家周铁海联袂创办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作为推广青年艺术家为主的Leo Xu Projects的掌门人,许宇参加过诸如Art Basel、Frieze等重要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反倒是西岸,令他尤为激动,“这是国内尤其是上海本地少见的高规格艺博会,周铁海老师运营艺博艺博会的丰富经验,和他在国内外艺术圈的号召力有目共睹。”继去年受邀参加首届西岸艺博会,今年许宇不由分说地又来了。
当然,画廊决定参加艺博会不会只靠“感觉好极了”,藏家质量、交易量、参展同行水准等都是考量的因素。在第一届西岸艺博会上,许宇展出的阿根廷艺术家艾力希的《电梯迷宫》装置很快就被订走了,这令他在今年第二次参展时就大胆起来:带来更多年轻艺术家和形式更为多元的作品。此类情况在二度参展的画廊中为数不少。比如去年只展出了美国明星级艺术家Bill Viola作品的老牌画廊柯恩,这回一次集结了8位艺术家,其中还有5位中国年轻艺术家,销售情况也令画廊总监Arthur Solwax颇为满意。今年艺博会还吸引了不少高水准的新成员。首次在中国大陆参展的伦敦顶级画廊维多利亚·米罗,带来了新一代当代英国艺术家Conrad Shaweross最新创作的3件小型雕塑作品,展览期间全部售出。
相比较为集中的第一届艺博会,这一次在展馆外也有不少“发声”。香格纳的新空间以耿建翌的个展宣告开幕;收藏家乔志兵创办的乔空间,则以与豪瑟·沃斯画廊共同举办东欧艺术家威廉·萨奈尔的个展,作为空间的首次对外亮相,这也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展,据说13幅画作均已售出;而正在筹备西岸地区工作室的创盟国际、大舍建筑、高目建筑、童明建筑、致正建筑等5家建筑事务所联合带来了“工作室进行时”群展——这是西岸艺博会“设计板块”的一部分,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艺博会的一大特色。
周铁海还邀请创意媒体团队Undefine,为展馆旁600平方米的透明玻璃房量身定制了“Turn The Page”项目,互动装置和设计商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Undefine的联合创始人Nemo坦言,“我们和里面那些藏家没有一点儿关系。”这或许也是周铁海看重的方面:除了服务于专业艺术藏家,西岸艺博会还承担着向大众推广“艺术引领生活,设计走进生活”的观念和使命。大约也是基于此,周铁海将参展画廊数量控制在32家,确保每一家都有足够开阔的展示空间,绝不会出现通常艺博会上的拥挤和走马观花。两层楼的展馆,动线沿左右排开,没有看不懂的指示牌,也无须任何复杂的线路指南。观众们逛得舒坦,间隙还能买杯咖啡透口气,往大楼梯上一坐就能闲聊,还真是“感觉好极了”。逛展览本身成了一次富有艺术性的体验,这或许也是周铁海作为艺术家的一种本能。
至于在这个既要服务于藏家,又要向大众普及艺术的展览上,看过国内外一流画廊带米的作品,艺术爱好者如何“买买买”艺术品?我们特邀几位行家担当收藏顾问,聊一聊怎么在参观艺博会的同时,把钱都花了。
周艟:收藏从架上开始
我比较推荐佩斯画廊的Chuck Close自画像作品,用彩色编织挂毯的形式去呈现高精密度的绘画。这是Chuck比较新的作品,但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也非常推荐柯恩画廊带米的新锐艺术家李文光。他的作品需要靠近看,才会在细节中感受到特别的质感。他的纸本布面拼贴可以收藏小幅,放在家中的角落营造与众不同的气氛。另外我特别喜欢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带来的英国艺术家ConradShaweross的雕塑作品。在雕塑介质上表现优秀的当代艺术家相当少,而Conrad最能打动我的就是他对雕塑艺术本身的透彻理解。我认为空白空间这次最大的亮点是入口处的李姝睿的抽象作品,它在视觉上的力量特别强大,以至于你都不敢一直盯着看。同时在这件作品上我也看到李姝睿在色彩上又有全新的突破。此外,香格纳画廊带来的胡介鸣的影像装置作品《一分钟的一百年》,由1100个1分钟的录像构成,分别摆放在上千个储物袋般的方格中展示。每一个录像都是对一件近现代艺术名作的觯构和重新演绎。通过1分钟短片呈现百年艺术史,特别有趣。
我自己的收藏主要还是以架上绘画为主,个人推荐入门藏家先从架上开始。收藏艺术,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是前提,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阅历积累,都至关重要。我常常活跃在各种展览上,也经常跑艺术家工作室,关注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当然有时也要更新二级市场的资讯,做一名“狡猾的猎手”,看看是否有捡漏的机会。此外,我经常会去参考一些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意见。我还是一位很高效的收藏家,比如这次在西岸艺博会VIP开幕第一天,我就把展览仔细都看了一遍,也买了不少作品。
施勇:打开思路收藏装置
我很关注站台中国这次带来的童昆鸟的作品,他大概是本次艺博会展出的最年轻的艺术家。他把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作为媒介,蓝色的洗手液从书中向外溢出,不断吐出泡沫,挺有意思。相比传统绘画,年轻艺术家的装置作品更有意思,价格也相对便宜。对于入门收藏者,不妨打开思路,去收一点非平面的作品。你的家里可以放个茶几,为什么就不能放个装置呢?
想象力学实验室这次带米的年轻艺术家郭熙和张健伶发起的“大航海”创作计划也很有意思。他们得到邮轮的航程支持,一边旅行一边采集线索,回来后再进行梳理,作品包含了真实和虚构两部分,就好像侦探故事一般,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他们作品的价位也是很多入门藏家可以承受的。比如一套包括邮票、影像和绘画的作品,大约人民币5万多元。主要推广年轻艺术家的东画廊,也值得关注,那里的作品价格也很低,我自己就买过不少。我觉得一般白领少买两个包,就能买这些作品了。 没人能保证我收的作品一定以后可以成立,我也从来不想这些,我觉得有意思的我就买。当然,如果没有艺术史作为系统背景,光凭直觉收藏是没用的。还要多看展览多学习。新手收藏艺术最好的方式是和艺术家做朋友,多了解艺术家。
王燮达:当代艺术任于共鸣
我很喜欢豪瑟·沃斯画廊展出的英国艺术家Martin Creed的作品,看起米色彩、线条和形状都很有活力,但我觉得他要说的不只是年轻和朝气,而是一种生命的轮回,或者是永生的旺盛。还有艺术门画廊带来的苏笑柏新作《大隐》也不错,除了形式浑厚,作品右上方的“元”字,表明这是最原始的出发点。东画廊代理的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值得关注。这些年轻人蛮有想法,生活阅历远远超出了年龄,作品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尖锐。比如版画出身的张如怡制作的小平面就很棒。在这么浮躁的时代,她能特别安静地一条线一条线地去做,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她作品里的很多内容都是对身边的一些小点进行概括和提炼,很纯净。
任何艺术形式我都会关注,我主要在意的是艺术家想说的是什么。当代艺术领域的欣赏角度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只是艺术的一种角度,当代艺术并非美不美的问题,有时在于我们的心境和阅历是否和作品有共鸣、有一样的心跳。装置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它也有别于通常以单种材料制作的雕塑,可以是不同材料的组合,材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要做得极致的作品我都喜欢。极致主要是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要做到极致很不容易,你的心境必须先达到。现在很多艺术家,经常把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医学家等其他领域专家的研究读完以后进行“图解”,就离艺术本身很远了。
邹宇宁&明明:别太在意投资回报
我们非常喜欢佩斯画廊展出的隋建国和刘建华的雕塑,张晓刚的两幅作品也很不错。刘建华用陶瓷转化为轻盈的纸的质地感,这种微妙度掌握得很好,小幅作品价格在人民币20万元左右,比起同时期其他艺术家还比较低。艺术门画廊现在主打抽象作品,画廊正在推广的年轻艺术家任日,与蜜蜂合作的雕塑作品《元塑》还不错。这次自立方画廊带来了南美年轻艺术家Christian Rosa的作品,我们去年在Art Basel Miami期间就有关注他,时下非常红,中等画幅的作品大致在4万美元左右,价格不算太高。现在整个世界的艺术市场上,南美艺术家、韩国艺术家都上升得很快。
对于入门级的收藏者,我们比较推荐购置1万美元或人民币5万元以内的作品。其实投资艺术品就像买衣服一样,人处在每个阶段喜欢的东西可能不一样,慢慢探索、尝试,最终才会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作品。喜欢一件作品和最终出手其实是两件事情,收藏艺术品的心态一定要好,不要过度计较它到底会不会涨价,你才能真正享受其中的乐趣。最怕就是收藏的作品好像大杂烩,什么都有,却看不出来喜好。
乔志兵:当代艺术买的是未来
今年是我收藏当代艺术的第十年。一开始纯粹是需要,需要在我的俱乐部等空间挂些作品。很多人都会去买行画,我想挂好一点的,就开始收藏了。现在这成了我热爱的事情。我每个月都会收作品,至今大概收了几百件。我比较倾向收藏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经历也多少和我有点关系。过去的艺术大师,最好的作品都在美术馆里了,基本收不到。而收藏当代艺术,就可能收到最好的作品。我近期收了越南裔丹麦艺术家傅丹的不少作品,包括他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当然他现在比较红了。我也关注年轻艺术家,但我认为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我的收藏中,架上作品多一点,相对比较容易摆放。
当代艺术相对不一定非要有特别好的理论基础,因为我们买的是未来,不断有新东西出现,就要多看。其实“看”是一件很累的事,看展览、看工作室、看画廊……你要热爱,才不会觉得累。看艺术家工作室很重要,有时在艺博会上你只看到一两件作品,去了工作室就能比较全面,你也会对艺术家有全面了解,包括性格、创作态度等。藏家始终要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念研究生也是这个原因。我也会经常带我的女儿一起看作品,听听她的想法。如果你收藏的作品,下一代人完全不喜欢,也是挺危险的。
他说的艺博会,便是由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艺术家周铁海联袂创办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作为推广青年艺术家为主的Leo Xu Projects的掌门人,许宇参加过诸如Art Basel、Frieze等重要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反倒是西岸,令他尤为激动,“这是国内尤其是上海本地少见的高规格艺博会,周铁海老师运营艺博艺博会的丰富经验,和他在国内外艺术圈的号召力有目共睹。”继去年受邀参加首届西岸艺博会,今年许宇不由分说地又来了。
当然,画廊决定参加艺博会不会只靠“感觉好极了”,藏家质量、交易量、参展同行水准等都是考量的因素。在第一届西岸艺博会上,许宇展出的阿根廷艺术家艾力希的《电梯迷宫》装置很快就被订走了,这令他在今年第二次参展时就大胆起来:带来更多年轻艺术家和形式更为多元的作品。此类情况在二度参展的画廊中为数不少。比如去年只展出了美国明星级艺术家Bill Viola作品的老牌画廊柯恩,这回一次集结了8位艺术家,其中还有5位中国年轻艺术家,销售情况也令画廊总监Arthur Solwax颇为满意。今年艺博会还吸引了不少高水准的新成员。首次在中国大陆参展的伦敦顶级画廊维多利亚·米罗,带来了新一代当代英国艺术家Conrad Shaweross最新创作的3件小型雕塑作品,展览期间全部售出。
相比较为集中的第一届艺博会,这一次在展馆外也有不少“发声”。香格纳的新空间以耿建翌的个展宣告开幕;收藏家乔志兵创办的乔空间,则以与豪瑟·沃斯画廊共同举办东欧艺术家威廉·萨奈尔的个展,作为空间的首次对外亮相,这也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展,据说13幅画作均已售出;而正在筹备西岸地区工作室的创盟国际、大舍建筑、高目建筑、童明建筑、致正建筑等5家建筑事务所联合带来了“工作室进行时”群展——这是西岸艺博会“设计板块”的一部分,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艺博会的一大特色。
周铁海还邀请创意媒体团队Undefine,为展馆旁600平方米的透明玻璃房量身定制了“Turn The Page”项目,互动装置和设计商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Undefine的联合创始人Nemo坦言,“我们和里面那些藏家没有一点儿关系。”这或许也是周铁海看重的方面:除了服务于专业艺术藏家,西岸艺博会还承担着向大众推广“艺术引领生活,设计走进生活”的观念和使命。大约也是基于此,周铁海将参展画廊数量控制在32家,确保每一家都有足够开阔的展示空间,绝不会出现通常艺博会上的拥挤和走马观花。两层楼的展馆,动线沿左右排开,没有看不懂的指示牌,也无须任何复杂的线路指南。观众们逛得舒坦,间隙还能买杯咖啡透口气,往大楼梯上一坐就能闲聊,还真是“感觉好极了”。逛展览本身成了一次富有艺术性的体验,这或许也是周铁海作为艺术家的一种本能。
至于在这个既要服务于藏家,又要向大众普及艺术的展览上,看过国内外一流画廊带米的作品,艺术爱好者如何“买买买”艺术品?我们特邀几位行家担当收藏顾问,聊一聊怎么在参观艺博会的同时,把钱都花了。
周艟:收藏从架上开始
我比较推荐佩斯画廊的Chuck Close自画像作品,用彩色编织挂毯的形式去呈现高精密度的绘画。这是Chuck比较新的作品,但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也非常推荐柯恩画廊带米的新锐艺术家李文光。他的作品需要靠近看,才会在细节中感受到特别的质感。他的纸本布面拼贴可以收藏小幅,放在家中的角落营造与众不同的气氛。另外我特别喜欢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带来的英国艺术家ConradShaweross的雕塑作品。在雕塑介质上表现优秀的当代艺术家相当少,而Conrad最能打动我的就是他对雕塑艺术本身的透彻理解。我认为空白空间这次最大的亮点是入口处的李姝睿的抽象作品,它在视觉上的力量特别强大,以至于你都不敢一直盯着看。同时在这件作品上我也看到李姝睿在色彩上又有全新的突破。此外,香格纳画廊带来的胡介鸣的影像装置作品《一分钟的一百年》,由1100个1分钟的录像构成,分别摆放在上千个储物袋般的方格中展示。每一个录像都是对一件近现代艺术名作的觯构和重新演绎。通过1分钟短片呈现百年艺术史,特别有趣。
我自己的收藏主要还是以架上绘画为主,个人推荐入门藏家先从架上开始。收藏艺术,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是前提,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阅历积累,都至关重要。我常常活跃在各种展览上,也经常跑艺术家工作室,关注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当然有时也要更新二级市场的资讯,做一名“狡猾的猎手”,看看是否有捡漏的机会。此外,我经常会去参考一些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意见。我还是一位很高效的收藏家,比如这次在西岸艺博会VIP开幕第一天,我就把展览仔细都看了一遍,也买了不少作品。
施勇:打开思路收藏装置
我很关注站台中国这次带来的童昆鸟的作品,他大概是本次艺博会展出的最年轻的艺术家。他把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作为媒介,蓝色的洗手液从书中向外溢出,不断吐出泡沫,挺有意思。相比传统绘画,年轻艺术家的装置作品更有意思,价格也相对便宜。对于入门收藏者,不妨打开思路,去收一点非平面的作品。你的家里可以放个茶几,为什么就不能放个装置呢?
想象力学实验室这次带米的年轻艺术家郭熙和张健伶发起的“大航海”创作计划也很有意思。他们得到邮轮的航程支持,一边旅行一边采集线索,回来后再进行梳理,作品包含了真实和虚构两部分,就好像侦探故事一般,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他们作品的价位也是很多入门藏家可以承受的。比如一套包括邮票、影像和绘画的作品,大约人民币5万多元。主要推广年轻艺术家的东画廊,也值得关注,那里的作品价格也很低,我自己就买过不少。我觉得一般白领少买两个包,就能买这些作品了。 没人能保证我收的作品一定以后可以成立,我也从来不想这些,我觉得有意思的我就买。当然,如果没有艺术史作为系统背景,光凭直觉收藏是没用的。还要多看展览多学习。新手收藏艺术最好的方式是和艺术家做朋友,多了解艺术家。
王燮达:当代艺术任于共鸣
我很喜欢豪瑟·沃斯画廊展出的英国艺术家Martin Creed的作品,看起米色彩、线条和形状都很有活力,但我觉得他要说的不只是年轻和朝气,而是一种生命的轮回,或者是永生的旺盛。还有艺术门画廊带来的苏笑柏新作《大隐》也不错,除了形式浑厚,作品右上方的“元”字,表明这是最原始的出发点。东画廊代理的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值得关注。这些年轻人蛮有想法,生活阅历远远超出了年龄,作品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尖锐。比如版画出身的张如怡制作的小平面就很棒。在这么浮躁的时代,她能特别安静地一条线一条线地去做,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她作品里的很多内容都是对身边的一些小点进行概括和提炼,很纯净。
任何艺术形式我都会关注,我主要在意的是艺术家想说的是什么。当代艺术领域的欣赏角度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只是艺术的一种角度,当代艺术并非美不美的问题,有时在于我们的心境和阅历是否和作品有共鸣、有一样的心跳。装置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它也有别于通常以单种材料制作的雕塑,可以是不同材料的组合,材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要做得极致的作品我都喜欢。极致主要是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要做到极致很不容易,你的心境必须先达到。现在很多艺术家,经常把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医学家等其他领域专家的研究读完以后进行“图解”,就离艺术本身很远了。
邹宇宁&明明:别太在意投资回报
我们非常喜欢佩斯画廊展出的隋建国和刘建华的雕塑,张晓刚的两幅作品也很不错。刘建华用陶瓷转化为轻盈的纸的质地感,这种微妙度掌握得很好,小幅作品价格在人民币20万元左右,比起同时期其他艺术家还比较低。艺术门画廊现在主打抽象作品,画廊正在推广的年轻艺术家任日,与蜜蜂合作的雕塑作品《元塑》还不错。这次自立方画廊带来了南美年轻艺术家Christian Rosa的作品,我们去年在Art Basel Miami期间就有关注他,时下非常红,中等画幅的作品大致在4万美元左右,价格不算太高。现在整个世界的艺术市场上,南美艺术家、韩国艺术家都上升得很快。
对于入门级的收藏者,我们比较推荐购置1万美元或人民币5万元以内的作品。其实投资艺术品就像买衣服一样,人处在每个阶段喜欢的东西可能不一样,慢慢探索、尝试,最终才会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作品。喜欢一件作品和最终出手其实是两件事情,收藏艺术品的心态一定要好,不要过度计较它到底会不会涨价,你才能真正享受其中的乐趣。最怕就是收藏的作品好像大杂烩,什么都有,却看不出来喜好。
乔志兵:当代艺术买的是未来
今年是我收藏当代艺术的第十年。一开始纯粹是需要,需要在我的俱乐部等空间挂些作品。很多人都会去买行画,我想挂好一点的,就开始收藏了。现在这成了我热爱的事情。我每个月都会收作品,至今大概收了几百件。我比较倾向收藏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经历也多少和我有点关系。过去的艺术大师,最好的作品都在美术馆里了,基本收不到。而收藏当代艺术,就可能收到最好的作品。我近期收了越南裔丹麦艺术家傅丹的不少作品,包括他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当然他现在比较红了。我也关注年轻艺术家,但我认为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我的收藏中,架上作品多一点,相对比较容易摆放。
当代艺术相对不一定非要有特别好的理论基础,因为我们买的是未来,不断有新东西出现,就要多看。其实“看”是一件很累的事,看展览、看工作室、看画廊……你要热爱,才不会觉得累。看艺术家工作室很重要,有时在艺博会上你只看到一两件作品,去了工作室就能比较全面,你也会对艺术家有全面了解,包括性格、创作态度等。藏家始终要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念研究生也是这个原因。我也会经常带我的女儿一起看作品,听听她的想法。如果你收藏的作品,下一代人完全不喜欢,也是挺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