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金融的专业角度理性思考温州市开放型经济的现状、特征及外汇管理方面与之不相适应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温州开放型经济,保持和提升温州的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1-285-02
一、温州市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及进程
温州以“温州模式”闻名全国。对外开放以来,温州市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45亿元,年递增率为20%,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外贸依存度达到43.20%,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实现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对外经济合作步入新的“春天”。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来,温州市外贸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07年已有5000多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目前与我市建立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200多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8年的695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2.48亿美元。在2007年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96.7亿美元,增长26.6%;加工贸易出口4.8亿美元,增长5.8%。按出口企业类型分,国有贸易企业出口12.2億美元,增长4.1%;“三资”企业出口15.07亿美元,增长14.1%;集体企业等出口70.13亿美元,增长50.6%。温州企业以民营企业出口为主,约占90%以上。
2.利用外资实现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温州市适时调整引资战略,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华侨华人、港澳台胞,转变为以开发区、规模型的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引进跨国公司、大财团、大项目上来,借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竞争力的提高。
3.对外经济合作步入新的春天。充分发挥温州“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和利用50万海外温籍华人的有利资源,助推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2007年全市共有30个项目通过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中方投资总额达6060万美元,同比增长246.88%。
4.传统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高新产品出口大步向前闯世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巨大的国际市场吸引着温州商品。温州企业不断提升企业档次,提高产品质量,融入国际市场。如鞋类、服装、眼镜和打火机四大类是我市主导产品,出口总量占比从2003年的80%下降到2007年的36%,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迅速提高,2007年的出口占比达到38%。如打火机,在国际市场上打火机的占有率非常可观,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上占有率高达80%以上,温州太阳镜的出口销售量占世界太阳镜市场份额的40%,越来越多的温州“小不点”,以其精妙的舞姿展示在世界舞台上。但由于受到欧盟反倾销和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影响下,打火机出口出现下降,通过产品创新,出口又出现增长态势。
二、温州市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
1.不等不靠,大打“侨牌”。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温州人以其创新、务实、竞争、冒险的精神,创造了以家庭工业、个私经济、供销大军、专业市场为主要内涵的“温州模式”。温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有50万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近6年来的侨汇收入为43.45亿美元,每年以48.9%的速度递增。由于受到国家投资少、人多地少、工业经济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等“先天”条件的制约,温州虽然在1984年就被国家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但在1996年之前始终站在门外翘首期盼。面对这些重重困难,温州人不等不靠,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发挥侨乡优势,从打“侨牌”上寻找对外开放的启动点,积极吸引侨资,进而“以侨引侨”、“以侨引外”。1987年,旅法华人陈其跃与几位华人华侨合资300万美元,率先回家乡投资,创办了米莉莎(中国)皮件有限公司,在他的影响下,前来温州创业的华侨华人及外商与日俱增。1992年、1993年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低谷,1997年有所好转,2002年开始回升,2006年步伐加快,整体呈现“M”。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以民引外”,提升民营经济的水平,构成温州市对外开放的另一道亮丽风景线。对外开放以来,温州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块热土里,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正是处于这种经济结构环境,80%以上外商投资项目的合作方是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经过几年来的宣传发动,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意识不断增强,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典型。民营企业在全市的招商引资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2007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出口额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约35.5%,占全市出口总值84.15%。
3.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壮大。温州努力开拓新市场,在确保对港澳、日本、欧美等主要市场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非洲、中东、南美、澳洲等新市场。自1998年7月,浙江中华商城有限公司率先在巴西圣保罗独立创办巴西中华商城以来,经过10年的时间,全市企业采取境外办商业城、研发中心、经贸合作区等形式,境外投资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今年以来,为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支持体系、促进体系、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我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意见、政策,政企联手搭建新平台,大力推进温州民企国际化战略。
三、温州市开放型经济中的外汇收支特点
1.个人外汇收入成倍增长。温州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华侨约50万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温州华侨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外汇投资渠道增多,外商投资、B股市场、汇市等吸引了不少华侨资金流入。正如华侨所说的,国内就是他们的投资渠道。许多温州的华侨都是先把资金汇入国内个人账户上,在寻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后,再把外汇作为投资款。而这些个人外汇收入在国际收支申报中一般都表现为侨汇,因此近几年来,源源不断的侨汇大量增加,个人外汇存款急剧上升。据统计,自1998年开始,侨汇收入仅1.7亿美元,随后逐年递增,2007年收入达到50亿美元,10年累计收入约200亿美元。
2.民营企业经常项下外汇收入和支出急剧上升。随着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出口收入急剧上升。据统计,温州市外贸出口主体一直是国有外贸公司,从1997年开始发生微妙变化,2000年之后民营企业出口急剧增长。伴随着地位的转变,为了更好的促进业务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档次,近几年民营企业花巨资提高技术含量,引进先进设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大量的用汇需求。据统计,2007企业进口设备支出约2亿美元,同比增长85.7%。
四、温州市开放型经济中外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人侨贸管理难。温州个私经济发达,个私贸易活跃,外贸格局有别于其他城市,外贸经营和生产相当部分是私营性质企业,而私营外贸企业的经营特点就是华侨、侨眷、个私或私营企业主以个人名义开展经营行为。2007年101亿美元的出口中个私企业自营出口就占了约85%。个私企业的外汇收入很大部分又表现为个人外汇收入,而这些个人外汇收入有别于一般侨汇,是具有贸易背景的个人外汇收入,由此带来个人侨贸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
2.民企外汇管理模式滞后。目前部分现行外汇管理法规未能兼顾到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关具体条款对民营企业的涉外经营活动和管理也没有做出明确的指引,对民营企业的对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迫使其绕道违规经营。如在非贸易管理方面,由于民营企业没有行业主管部门,也不属于预算内或预算外单位,故其在出国用汇、境外参展、境外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等方面的合理用汇相当不便。在境外融资管理方面。民营企业由于国内银行融资困难,要从境外企业或亲朋戚友处融资,但根据《外债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对此类问题还没有相关规定。。
3.“走出去”的扶持政策、境外投资的信贷融资、风险担保机制尚未完善。由于牵涉的部门多(对境外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外汇局等多个部门)、管理难度大、长期形成的宽进严出管理思路等歷史和现实原因,相关政府部门为企业海外拓展提供的贴切、务实的公共产品和政策支持尚不多,如境外投资报批的权限至今还在商务部,企业反映层层报批的环节还比较繁琐。此外目前有关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提供的境外投资融资服务由于各种原因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4.企业人员的外汇业务知识水平较低。许多企业对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等知识知之甚少,低价竞销、无序竞争、不规范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使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时刻存在潜在风险。
五、支持开放型经济的外汇管理政策建议
1.树立科学发展观,改进外汇管理理念。外汇管理部门要树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意识,统一思想,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全面树立既防止大量资本外逃,又防止大量套利资金流入,尤其要遏制短期资本流入过快势头的科学管理理念,逐步实现资本的双向、合理流动。积极推进资金流出入的平衡管理,维护开放型经济运行中良好的外汇收支形势。
2.加强上游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作。外汇管理处在涉外经济管理的下游,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必须充分利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信息。为此,要改变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强调部门联合,加快信息共享。商务、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局等部门应发挥各自职能特点和专业优势,互通情况,联合攻关,从不同的角度实施管理,加强政策协调和监管合作,做到“职能上有分工,措施上有配合”,共同规范和引导外汇资金的平稳运行。
3.改进和完善外商投资管理。重点是把好“三关”:即流入关,强化验资询证工作,细化审核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杜绝假外资或利用投资洗钱行为的发生;流向关,监测外资境内使用,控制生产性资金结汇后流人房地产或证券,防止国内经济泡沫的产生;流出关,加强利润汇出、减资等行为的真实性审核,促进跨境资金有序流动。
4.加大境外投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企业家们要认识到“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树立“走出去”的勇气。尽管目前“走出去”的技术、品牌等条件还不十分具备,但是经验要在实践中取得,人才也需要环境去锤炼,早行动、早主动、早受益。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扩展,必须注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坚持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并努力控制投资风险。政府要大力实施跨国公司培育工程,通过搭建海外创业平台、创建境外研发中心,进一步拓展“走出去”途径;鼓励民企以跨国并购、合资合作、重组联合、参股和股权置换、新设研发中心等方式,大胆获取国外现金资金、技术、人才,整合其研发、管理、品牌、渠道等各种战略性资源,创新“走出去”工作机制;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加强服务,形成“走出去”合力。
5.认真做好对外开放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外开放工作,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养和引进熟悉世贸规则、掌握涉外规律、了解先进科技、精通外国语言的各类人才,吸收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来我市学术交流和短期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争取更多的国内外各类人才为我所用,为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牟文,程宏伟.论财务管理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02(3)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贾伟)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1-285-02
一、温州市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及进程
温州以“温州模式”闻名全国。对外开放以来,温州市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45亿元,年递增率为20%,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外贸依存度达到43.20%,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实现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对外经济合作步入新的“春天”。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来,温州市外贸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07年已有5000多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目前与我市建立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200多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8年的695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2.48亿美元。在2007年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96.7亿美元,增长26.6%;加工贸易出口4.8亿美元,增长5.8%。按出口企业类型分,国有贸易企业出口12.2億美元,增长4.1%;“三资”企业出口15.07亿美元,增长14.1%;集体企业等出口70.13亿美元,增长50.6%。温州企业以民营企业出口为主,约占90%以上。
2.利用外资实现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温州市适时调整引资战略,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华侨华人、港澳台胞,转变为以开发区、规模型的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引进跨国公司、大财团、大项目上来,借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竞争力的提高。
3.对外经济合作步入新的春天。充分发挥温州“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和利用50万海外温籍华人的有利资源,助推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2007年全市共有30个项目通过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中方投资总额达6060万美元,同比增长246.88%。
4.传统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高新产品出口大步向前闯世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巨大的国际市场吸引着温州商品。温州企业不断提升企业档次,提高产品质量,融入国际市场。如鞋类、服装、眼镜和打火机四大类是我市主导产品,出口总量占比从2003年的80%下降到2007年的36%,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迅速提高,2007年的出口占比达到38%。如打火机,在国际市场上打火机的占有率非常可观,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上占有率高达80%以上,温州太阳镜的出口销售量占世界太阳镜市场份额的40%,越来越多的温州“小不点”,以其精妙的舞姿展示在世界舞台上。但由于受到欧盟反倾销和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影响下,打火机出口出现下降,通过产品创新,出口又出现增长态势。
二、温州市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
1.不等不靠,大打“侨牌”。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温州人以其创新、务实、竞争、冒险的精神,创造了以家庭工业、个私经济、供销大军、专业市场为主要内涵的“温州模式”。温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有50万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近6年来的侨汇收入为43.45亿美元,每年以48.9%的速度递增。由于受到国家投资少、人多地少、工业经济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等“先天”条件的制约,温州虽然在1984年就被国家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但在1996年之前始终站在门外翘首期盼。面对这些重重困难,温州人不等不靠,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发挥侨乡优势,从打“侨牌”上寻找对外开放的启动点,积极吸引侨资,进而“以侨引侨”、“以侨引外”。1987年,旅法华人陈其跃与几位华人华侨合资300万美元,率先回家乡投资,创办了米莉莎(中国)皮件有限公司,在他的影响下,前来温州创业的华侨华人及外商与日俱增。1992年、1993年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低谷,1997年有所好转,2002年开始回升,2006年步伐加快,整体呈现“M”。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以民引外”,提升民营经济的水平,构成温州市对外开放的另一道亮丽风景线。对外开放以来,温州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块热土里,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正是处于这种经济结构环境,80%以上外商投资项目的合作方是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经过几年来的宣传发动,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意识不断增强,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典型。民营企业在全市的招商引资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2007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出口额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约35.5%,占全市出口总值84.15%。
3.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壮大。温州努力开拓新市场,在确保对港澳、日本、欧美等主要市场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非洲、中东、南美、澳洲等新市场。自1998年7月,浙江中华商城有限公司率先在巴西圣保罗独立创办巴西中华商城以来,经过10年的时间,全市企业采取境外办商业城、研发中心、经贸合作区等形式,境外投资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今年以来,为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支持体系、促进体系、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我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意见、政策,政企联手搭建新平台,大力推进温州民企国际化战略。
三、温州市开放型经济中的外汇收支特点
1.个人外汇收入成倍增长。温州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华侨约50万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温州华侨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外汇投资渠道增多,外商投资、B股市场、汇市等吸引了不少华侨资金流入。正如华侨所说的,国内就是他们的投资渠道。许多温州的华侨都是先把资金汇入国内个人账户上,在寻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后,再把外汇作为投资款。而这些个人外汇收入在国际收支申报中一般都表现为侨汇,因此近几年来,源源不断的侨汇大量增加,个人外汇存款急剧上升。据统计,自1998年开始,侨汇收入仅1.7亿美元,随后逐年递增,2007年收入达到50亿美元,10年累计收入约200亿美元。
2.民营企业经常项下外汇收入和支出急剧上升。随着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出口收入急剧上升。据统计,温州市外贸出口主体一直是国有外贸公司,从1997年开始发生微妙变化,2000年之后民营企业出口急剧增长。伴随着地位的转变,为了更好的促进业务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档次,近几年民营企业花巨资提高技术含量,引进先进设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大量的用汇需求。据统计,2007企业进口设备支出约2亿美元,同比增长85.7%。
四、温州市开放型经济中外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人侨贸管理难。温州个私经济发达,个私贸易活跃,外贸格局有别于其他城市,外贸经营和生产相当部分是私营性质企业,而私营外贸企业的经营特点就是华侨、侨眷、个私或私营企业主以个人名义开展经营行为。2007年101亿美元的出口中个私企业自营出口就占了约85%。个私企业的外汇收入很大部分又表现为个人外汇收入,而这些个人外汇收入有别于一般侨汇,是具有贸易背景的个人外汇收入,由此带来个人侨贸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
2.民企外汇管理模式滞后。目前部分现行外汇管理法规未能兼顾到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关具体条款对民营企业的涉外经营活动和管理也没有做出明确的指引,对民营企业的对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迫使其绕道违规经营。如在非贸易管理方面,由于民营企业没有行业主管部门,也不属于预算内或预算外单位,故其在出国用汇、境外参展、境外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等方面的合理用汇相当不便。在境外融资管理方面。民营企业由于国内银行融资困难,要从境外企业或亲朋戚友处融资,但根据《外债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对此类问题还没有相关规定。。
3.“走出去”的扶持政策、境外投资的信贷融资、风险担保机制尚未完善。由于牵涉的部门多(对境外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外汇局等多个部门)、管理难度大、长期形成的宽进严出管理思路等歷史和现实原因,相关政府部门为企业海外拓展提供的贴切、务实的公共产品和政策支持尚不多,如境外投资报批的权限至今还在商务部,企业反映层层报批的环节还比较繁琐。此外目前有关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提供的境外投资融资服务由于各种原因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4.企业人员的外汇业务知识水平较低。许多企业对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等知识知之甚少,低价竞销、无序竞争、不规范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使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时刻存在潜在风险。
五、支持开放型经济的外汇管理政策建议
1.树立科学发展观,改进外汇管理理念。外汇管理部门要树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意识,统一思想,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全面树立既防止大量资本外逃,又防止大量套利资金流入,尤其要遏制短期资本流入过快势头的科学管理理念,逐步实现资本的双向、合理流动。积极推进资金流出入的平衡管理,维护开放型经济运行中良好的外汇收支形势。
2.加强上游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作。外汇管理处在涉外经济管理的下游,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必须充分利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信息。为此,要改变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强调部门联合,加快信息共享。商务、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局等部门应发挥各自职能特点和专业优势,互通情况,联合攻关,从不同的角度实施管理,加强政策协调和监管合作,做到“职能上有分工,措施上有配合”,共同规范和引导外汇资金的平稳运行。
3.改进和完善外商投资管理。重点是把好“三关”:即流入关,强化验资询证工作,细化审核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杜绝假外资或利用投资洗钱行为的发生;流向关,监测外资境内使用,控制生产性资金结汇后流人房地产或证券,防止国内经济泡沫的产生;流出关,加强利润汇出、减资等行为的真实性审核,促进跨境资金有序流动。
4.加大境外投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企业家们要认识到“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树立“走出去”的勇气。尽管目前“走出去”的技术、品牌等条件还不十分具备,但是经验要在实践中取得,人才也需要环境去锤炼,早行动、早主动、早受益。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扩展,必须注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坚持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并努力控制投资风险。政府要大力实施跨国公司培育工程,通过搭建海外创业平台、创建境外研发中心,进一步拓展“走出去”途径;鼓励民企以跨国并购、合资合作、重组联合、参股和股权置换、新设研发中心等方式,大胆获取国外现金资金、技术、人才,整合其研发、管理、品牌、渠道等各种战略性资源,创新“走出去”工作机制;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加强服务,形成“走出去”合力。
5.认真做好对外开放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外开放工作,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养和引进熟悉世贸规则、掌握涉外规律、了解先进科技、精通外国语言的各类人才,吸收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来我市学术交流和短期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争取更多的国内外各类人才为我所用,为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牟文,程宏伟.论财务管理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02(3)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