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文选取美国的匹兹堡、日本的北九州、我国的深圳三个创新型城市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案例,分析他们互动的背景、举措和成效,提出我国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高等教育 协同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服务、支撑和引领。同样,高校的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不能脱离所在城市的支持。对我国城市发展来说,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城市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它们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城市是高等教育的聚集区,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互动的好坏直接影响所在区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好坏。本文选取国内外三所创新型城市,介绍城市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情况,为我国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一、匹兹堡:从钢铁城市到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匹兹堡(Pittsburgh)历史上曾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有“世界钢都”之称。但是,由于地区经济结构单一,过于依赖钢铁产业,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高、就业渠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二战后,匹兹堡吸取教训,着手实施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医疗、金融及高科技工业等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匹兹堡实现成功转型,2017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旗下的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评选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匹兹堡位列全美排名第6名,全球排名第41。
匹兹堡高等教育实力雄厚,拥有28所高校,10多万在校学生,其中两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分别为: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学术排行榜中位列第68位)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学术排行榜中位列第80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匹兹堡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更新和产品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匹兹堡的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等高校利用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匹兹堡的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研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创办高技术公司,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地方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在匹兹堡乃至整个世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可谓闻名遐迩,匹兹堡地区70%以上的计算机公司起源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高新技术发明[1]。匹兹堡大学则以生物医学技术而著称,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是该市医疗产业的代表。2016年,中心雇员数量达到6.5万,为超过300万人提供医疗产品和服务,直接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逾265亿美元[2]。
在以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引领下,一大批从事计算机软件、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等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发展起来,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生物制药、计算机、信息、金融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1990年,匹兹堡在健康和教育领域的就业比例为15%,到了2014年,这个比例达到了21%;商业服务的就业比例从1990年的12%上升到了2014年的15%;制造业的就业比例从1990年的13%下降到了2014年的8%[3]。
二、北九州:从污染到环保的港口城市
北九州是日本重要的重工业港口城市。北九州曾经发展过钢铁、煤炭等重化产业,出现过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能源节约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战略,北九州也是积极跟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污染严重的北九州现已成为日本及世界“生态城”、“循环型城市”的代表。
北九州市共有10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层次比较高的是九州工业大学和北九州市立大学,另外8所大学大部分为私立的特色学校。此外,北九州还聚集了早稻田大学和福冈大学的研究生院、研究所和英国克朗菲尔特大学北九州校区等研究生院和校区。
20世纪90年代,北九州提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城市,以高新技术为基础,调整现有产业及软件技术结构,向高科技产业发展。为此,该市加强和促进大学、私人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建设,建设一个国际认可的、立足于亚洲的学术研究城。目前,1所本科大学、4所研究生院,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理工综合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机关,40家企业进驻“北九州学术研究城”,联合开展各种研发活动。在学术研究城内,聚集了众多研发机器人、半导体技术及尖端环境科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机器人、半导体、汽车相关产业及环保技术为核心的新的产业集群,奠定了北九州新型制造业城市的基础。
北九州市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服务于区域”的思路[4]。由政府主導的北九州产业学术推进机构为企业和大学、研究院所提供信息,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三、深圳:经济先行于高等教育发展
2017年深圳GDP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香港。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市高等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在2016年,深圳发布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到2025年,深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三五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将深圳打造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5]。深圳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新建南方科技大学。该校是由深圳市举全市之力创建的一所公办创新型大学,目标是快速建设成为聚集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并推动科技应用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是提升深圳大学水平。深圳与其他城市相比,高等教育资源还十分匮乏,为此要求深圳大学50%的本科生源来自深圳户籍生,这一政策限制了深圳大学生源质量的提升。为此,深圳提出建设深圳大学城市学院,帮助深圳大学承担部分本科生教育,使深圳大学整体进入一本招生。
三是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从2000年开始,深圳先后引进清华、北大、哈工大合作,在深圳设立研究生院。后又经教育部同意,分别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2016年,深圳市还与哈工大合作,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基础上,建设哈工大深圳校区,开始举办本科生教育。
四是建设特色学院服务区域发展。2013年,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资助经费,建设了10所特色学院,深圳希望通过特色学院建设嫁接国际一流的高校,在体制创新上走出一条新路,解决当前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不协调的矛盾。
深圳通过经济支撑,大力度支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反过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撑。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提升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我国中心城市更应该加强战略谋划,着眼于高等教育的长远布局,以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新技术创新、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实现若干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一)优化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形成“金字塔式”发展结构。
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优化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努力形成“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金字塔式”结构的最顶层是少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少,但是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也是城市发展的“金名片”,对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有积极的作用。我们了解一个城市,往往是从了解该城市最好的大学开始的。
“金字塔式”结构的中间层是有特色的多科型本科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提升多科型本科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突出多科型本科高校的工程技术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多科型本科人才,从而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鼓励多科型大学通过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方式,衍生孵化科技型公司;鼓励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联合开设特色学科专业,提高办学水平。
“金字塔式”结构的基座是若干所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通过市县共建、校企合作等方式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和地方企业支持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支持高职高专院校专注服务于县域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政府主导,集中资源,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
把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到事关城市创新转型成败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将高水平大学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多方筹集资金,设立高水平大学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高强度、超常规支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通过若干年的持续投入,建成一流大学,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充分释放高校的创新活力,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面向市场的应用性科学研究。鼓励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共建研究院,支持高校組建学科性公司和产业转化机构,指导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地方战略新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要技术依托,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向全产业链上中下游贯通。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高水平研究院或研究中心,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高水平大学的支撑;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化城市的土壤。两者互动,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造就了世界级知名大学的成长。我们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速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城市实现创新转型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保华.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从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3(3):57-61.
[2]By the Numbers: UPMC Facts and Figures[EB/OL].http://www.upmc.com/about/facts/numbers/Pages/default.aspx,2017.11.28.
[3]章轲.京津冀向匹兹堡学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2015-11-4(A16).
[4]王纯彬,潘瑜.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北九州模式”[J].浙江经济,2010(10):48-49.
[5]朱倩.深圳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EB/OL].http://www.oeeee.com/nis/201709/13/523494.html,2017.10.12.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高等教育 协同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服务、支撑和引领。同样,高校的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不能脱离所在城市的支持。对我国城市发展来说,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城市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它们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城市是高等教育的聚集区,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互动的好坏直接影响所在区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好坏。本文选取国内外三所创新型城市,介绍城市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情况,为我国中心城市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一、匹兹堡:从钢铁城市到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匹兹堡(Pittsburgh)历史上曾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有“世界钢都”之称。但是,由于地区经济结构单一,过于依赖钢铁产业,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高、就业渠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二战后,匹兹堡吸取教训,着手实施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医疗、金融及高科技工业等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匹兹堡实现成功转型,2017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旗下的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评选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匹兹堡位列全美排名第6名,全球排名第41。
匹兹堡高等教育实力雄厚,拥有28所高校,10多万在校学生,其中两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分别为: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学术排行榜中位列第68位)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学术排行榜中位列第80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匹兹堡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更新和产品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匹兹堡的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等高校利用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匹兹堡的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研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创办高技术公司,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地方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在匹兹堡乃至整个世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可谓闻名遐迩,匹兹堡地区70%以上的计算机公司起源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高新技术发明[1]。匹兹堡大学则以生物医学技术而著称,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是该市医疗产业的代表。2016年,中心雇员数量达到6.5万,为超过300万人提供医疗产品和服务,直接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逾265亿美元[2]。
在以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引领下,一大批从事计算机软件、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等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发展起来,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生物制药、计算机、信息、金融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1990年,匹兹堡在健康和教育领域的就业比例为15%,到了2014年,这个比例达到了21%;商业服务的就业比例从1990年的12%上升到了2014年的15%;制造业的就业比例从1990年的13%下降到了2014年的8%[3]。
二、北九州:从污染到环保的港口城市
北九州是日本重要的重工业港口城市。北九州曾经发展过钢铁、煤炭等重化产业,出现过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能源节约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战略,北九州也是积极跟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污染严重的北九州现已成为日本及世界“生态城”、“循环型城市”的代表。
北九州市共有10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层次比较高的是九州工业大学和北九州市立大学,另外8所大学大部分为私立的特色学校。此外,北九州还聚集了早稻田大学和福冈大学的研究生院、研究所和英国克朗菲尔特大学北九州校区等研究生院和校区。
20世纪90年代,北九州提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城市,以高新技术为基础,调整现有产业及软件技术结构,向高科技产业发展。为此,该市加强和促进大学、私人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建设,建设一个国际认可的、立足于亚洲的学术研究城。目前,1所本科大学、4所研究生院,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理工综合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机关,40家企业进驻“北九州学术研究城”,联合开展各种研发活动。在学术研究城内,聚集了众多研发机器人、半导体技术及尖端环境科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机器人、半导体、汽车相关产业及环保技术为核心的新的产业集群,奠定了北九州新型制造业城市的基础。
北九州市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服务于区域”的思路[4]。由政府主導的北九州产业学术推进机构为企业和大学、研究院所提供信息,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三、深圳:经济先行于高等教育发展
2017年深圳GDP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香港。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市高等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在2016年,深圳发布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到2025年,深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三五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将深圳打造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5]。深圳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新建南方科技大学。该校是由深圳市举全市之力创建的一所公办创新型大学,目标是快速建设成为聚集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并推动科技应用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是提升深圳大学水平。深圳与其他城市相比,高等教育资源还十分匮乏,为此要求深圳大学50%的本科生源来自深圳户籍生,这一政策限制了深圳大学生源质量的提升。为此,深圳提出建设深圳大学城市学院,帮助深圳大学承担部分本科生教育,使深圳大学整体进入一本招生。
三是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从2000年开始,深圳先后引进清华、北大、哈工大合作,在深圳设立研究生院。后又经教育部同意,分别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2016年,深圳市还与哈工大合作,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基础上,建设哈工大深圳校区,开始举办本科生教育。
四是建设特色学院服务区域发展。2013年,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资助经费,建设了10所特色学院,深圳希望通过特色学院建设嫁接国际一流的高校,在体制创新上走出一条新路,解决当前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不协调的矛盾。
深圳通过经济支撑,大力度支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反过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撑。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提升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我国中心城市更应该加强战略谋划,着眼于高等教育的长远布局,以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新技术创新、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实现若干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一)优化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形成“金字塔式”发展结构。
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优化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努力形成“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金字塔式”结构的最顶层是少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少,但是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也是城市发展的“金名片”,对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有积极的作用。我们了解一个城市,往往是从了解该城市最好的大学开始的。
“金字塔式”结构的中间层是有特色的多科型本科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提升多科型本科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突出多科型本科高校的工程技术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多科型本科人才,从而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鼓励多科型大学通过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方式,衍生孵化科技型公司;鼓励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联合开设特色学科专业,提高办学水平。
“金字塔式”结构的基座是若干所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通过市县共建、校企合作等方式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和地方企业支持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支持高职高专院校专注服务于县域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政府主导,集中资源,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
把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到事关城市创新转型成败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将高水平大学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多方筹集资金,设立高水平大学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高强度、超常规支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通过若干年的持续投入,建成一流大学,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充分释放高校的创新活力,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面向市场的应用性科学研究。鼓励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共建研究院,支持高校組建学科性公司和产业转化机构,指导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地方战略新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要技术依托,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向全产业链上中下游贯通。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高水平研究院或研究中心,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高水平大学的支撑;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化城市的土壤。两者互动,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造就了世界级知名大学的成长。我们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速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城市实现创新转型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保华.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从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3(3):57-61.
[2]By the Numbers: UPMC Facts and Figures[EB/OL].http://www.upmc.com/about/facts/numbers/Pages/default.aspx,2017.11.28.
[3]章轲.京津冀向匹兹堡学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2015-11-4(A16).
[4]王纯彬,潘瑜.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北九州模式”[J].浙江经济,2010(10):48-49.
[5]朱倩.深圳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EB/OL].http://www.oeeee.com/nis/201709/13/523494.html,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