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乌到平川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乌核桃谷:一片清凉入心脾
  一脚踏进拉乌的山水,就已置身于连绵起伏的绿色浪涛之中了。绵延数十里的核桃长廊,在夏日的时光里,醉人地绿。
  车在核桃林里穿行,就像在碧绿澄澈的溪流中游动。宾川县境内的拉乌乡。这一方绿色铺展的土地,被评为“中国生态之乡”,真是实至名归。
  我和车里的美女说,关掉音乐吧,听听车窗外绿色的风,听听风里传来的蝉的清凉的鸣唱。在拉乌,做一只蝉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么多的绿荫,随便选一枝树干憩息,然后自在地歌唱:凉快、凉快……
  车在碧鸡村委会哨房六组路边停下,一个放羊的老乡告诉我们,拉乌的核桃树王就在路上200多米远的地方。循着老乡指点的方向走去,不多时,一株巨大无比的核桃树就映入了眼帘。一行人边啧啧赞叹,边钻入到核桃树王宫殿般的树荫下。在核桃树的“身份证”上,赫然写着它的高龄:120歲。就这一株核桃树,每一年都可以给主人家带来一万五千元以上的收入,而且还在逐年增长。在拉乌,守着一片核桃林,就是守着一个绿色的“银行”。
  行走在拉乌的山谷中,一株株,一片片。满眼都是核桃树。无论是高枝还是低叉,都结满了一簇簇青核桃。伸手摸一摸那些小核桃,它成长的欢快就透过指尖流淌到血液里。
  一路绿荫,一路清凉。在拉乌,村庄都掩映在核桃树丛中了。那些村庄的名字,听来也让人倍感欢喜——哨房山、碧鸡庄、来凤溪……
  在几株大核桃树下憩息的时候。看到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从农家小院里出来,在树荫下安然地觅食。母鸡时不时“咯咯咯”召唤,分散在周围的小鸡们便“叽叽叽”回应。这幸福的一幕,被许多镜头聚焦、定格。在拉乌,做一只小鸡也是幸福的事,比起那些孵出来就在笼子里终其一生的同类。它们是何其地逍遥自在啊!
  拉乌乡政府所在地叫碧鸡庄,以前听到这个名字,感觉有点怪怪的。通过切身的体验后,才真正地领悟,这其实是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碧鸡,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物,也被解释为是一种报更的林鸟。“自是山中无玉漏,朝霞还有碧鸡啼。”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就是真正的原生态。
  过了碧鸡庄,路依然弯曲,但平坦了许多。车窗外,许多地里都栽种上了核桃树,有的已经开始挂果。那些正在吃“成长饭”的小核桃树们,无一例外都得到了主人家的精心照管。每一棵核桃树的成长,都成为了绿色海洋中的一朵浪花,也成为了山里人家的一个幸福密码。
  行不多久,车又钻进了核桃树的绿荫里。在一块被核桃树包围着的空地上,一块巨石悠然而立。石头上“核桃谷”三个大字赫然在目,一地的清凉,将一行人的欢声笑语也染绿了。
  沿着树下潺潺的小溪,我们开始步行逆流而上。
  “这水中的石块下,有螃蟹呢!”不知谁说了一声,我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动石块。在溪流中找螃蟹。这被尘封了20多年的童年记忆。想不到被核桃谷中的一条溪流激活了。只可惜不是季节,好半天也没有逮着一只螃蟹。但快乐却早已溢满了心间。我唱起了女儿前些天教我的《螃蟹调》:“螃呀螃蟹哥,八呀八只脚,两个呀大夹夹,一个硬壳壳;爬呀爬上坡,爬呀爬下坡,那天从我门前过,夹着我的脚。”一曲唱完,逗得同伴们哈哈大笑,这快乐,让一树的小核桃们都羡慕。
  在遮天蔽日的核桃树荫下行走,伴着潺潺的溪声,我们都像一尾尾幸福的游鱼。
  因多年持续干旱,六月的天,我所生活的宾川小城已是热浪滚滚,让人无处可逃。此时,拉乌这方山水中绵延的清凉的核桃谷,无疑就是人间仙境。
  走着走着。从前方掩映在树荫中的农家中飘来了菜饭的香气。令人垂涎。这时才想起,因为美景,我们的胃被忽视了。
  坐在溪流边的农家乐中。在树荫下,吃着原生态的野菜,端一杯淳淳的小甑酒。彝家阿妹甜甜的歌声在酒杯中荡漾,树荫倒映在杯里,举杯饮下,然后,陶醉……
  平川,在群山间广袤
  最先听到“平川”这一地名时,脑海里出现的是广袤无垠的旷野。心里总想,在那儿,放纵驰骋的不仅是呼啸着的风。更有天高海远的思想。
  多年以后,跋过三十五里坡、涉过四十五里箐,到达早已在脑海中猜想过无数遍的宾川县平川镇时,才发现这里其实只是崇山峻岭间一块小小的祥和之地,四围的大山沉默而冷峻,像不善言语的父亲,用宽厚的臂膀,经年累月小心翼翼地守候着这一方小巧而安宁的水土。
  我甚至想,在久远的蛮荒时代,这块深藏在大山间的土地上,先祖们对山外的世界是如何的向往!险峻的大山挡不住飞翔的梦想。却挡住了先祖们追寻的脚步。把大山间一块小小的平地称为“平川”。或许真是蕴藏了太多太多的梦想和渴盼。
  因为梦想,一个人才能走得更远;因为梦想,一个民族才能不断走向繁荣昌盛;因为梦想,一片土地才能诞生一个又一个传奇。
  被大山守护着,也被大山围困着的平川,正是因为生生不息的梦想,孜孜不倦的求索,使得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人杰地灵,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到平川镇。盘谷村的杨氏宗祠是不能不去的。在那个叫盘谷的小村庄,曾经出过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1923年3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央直辖军滇军第二师师长的杨如轩。
  杨如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1891年。杨如轩生于平川镇盘谷村。他7岁时,父亲过世,一大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辛劳操持。幼小的杨如轩深感母亲的艰辛,从小,在骨子里便萌发了一份担当精神。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就连平川这样偏僻的小地方也未能幸免。
  当时,杨如轩的兄长纷纷外出谋生,只有老五杨如璧和幺儿杨如轩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五哥杨如璧去当兵,因不满旧军队的压榨,悄悄潜回家中。事发后,官府强求须有一人前往抵兵,并要以逃兵论处。如此将祸及全家,母亲也难以幸免。为求得全家安宁,年仅16岁的杨如轩毅然替兄从军,光着脚板、被捆绑着带离了他生活了十六年的这片土地……
  后来,凭着勤奋好学,杨如轩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前后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护法运动,后又参加驱逐陈炯明和平定沈鸿英叛乱。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师长。在任职期间,杨如轩力诫军法处以兴教化为主,不许妄杀。
  杨如轩被平川人民所敬仰,并非源于他的官位。
  真正使杨如轩在百姓的心中变得高大,是因为他那一份深挚的孝心和为地方教育文化事业倾心投入的赤诚。
  1929年,杨如轩的母亲百岁寿辰,国民政府特准建坊,以彰人瑞。杨如轩的孝道一直以来被众多民国政要及文化名流所推崇,蒋中正、蔡元培、章炳麟(章太炎)、朱培德、任可澄、袁嘉谷、吴良桐、谭泽闿、胡汉民、李根源等数十人为杨母题写匾额、楹联等,以示祝寿。
  历经风雨沧桑之后。如今的杨氏宗祠规模远不如前。好在许多名人的书法石刻还在,母性的光辉和赤子的孝心还在。
  1943年。杨如轩离职回乡,在平川地区集资开办初级中学。并从昆明聘请西南联大教师、学生前来任教。他的这一举动,为平川地区之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功德无量。
  因为教育起步早、起点高,平川人民深受其益。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平川地区人才辈出,在县、州、省的各个部门和行业,都有平川人奋进的身影。
  平川人走出大山的梦想,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在平川镇的另一个地方——温泽村的董家大院。温和中透射出人性和谐的光芒。一个复式的大院子里,直至今日还住着30多户人家,120多人,每一天,他们从同一道大门出、同一道大门进,一个大院。几乎就是一个村子。住在院子里的人们和睦相处。互相关照,亲如一家。这样的景象,还有哪个地方再能找到呢?
  淳朴的民风,使得人们相互照应,相互促进,相互提携。这也是平川地区“人杰”的重要原因吧。
  在白夷村,当久违的水碾房出现在眼前,庞大的石碾子如岁月的年轮沉重地在碾槽里滚过,所有前去参观的人都被深深震撼了。
  谁都没有想到,现代文明纵深推进到现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农耕文明数千年的历程中最为智慧的结晶——水碾。而且,这水碾子直到如今,还在为村民忙碌……
  在这一方小小的山水中行走,走着走着,渐渐就发现它的深远,它的广袤。
其他文献
下关,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滇西地区的政治交通中心。要说下关最具有历史感的地方,非关迤莫属。关迤是指位于西洱河边,黑龙桥以北的一片老城区。一条笔直的青石板路沿着豆糠坡,通向巍峨高耸的寿康楼,沿路两边都是屋檐低矮充满了岁月沧桑的旧木板瓦房。周边,一个个小院沿着一条条街巷排列开来,屋宇相连,串联起一个个关于老下关的故事和传说。关迤,应为“关里”的谐音,曾经,龙尾关雄踞西洱河边,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期刊
引子  那是岁月的一个转角,季节更迭的隘口,苦霜寒枝讲诉着无奈的流年。感恩的叶苦苦地抓着它生命的源,招摇在枝头。风刀霜剑惹得“无边落木萧萧下”,秋叶舞动着秋风,斑斓铺满了小径,平添了无奈的感伤别离。  一条乌鲁木齐至南疆采风的消息勾起了我远行的欲望,这是南疆拍摄的最好季节,我开始筹划行程……  一个长途电话震响了我的手机,是哥哥又一次的邀请,一个亲情相聚的计划让我改变了行程,哥哥为我们定好了机票,
期刊
大佛寺的花  走,去大佛寺闲闲。  大佛寺在岑秀公园里,就在永平县城的边上。永平人约起客人去,不说去岑秀公园,直接说去大佛寺。  记得去年五一那天在永平,也是来了这大佛寺。不知怎么,现在想起来,既不记得岑秀公园的称谓,也不记得大佛寺之名,今天来了,才发现正是去年来过的地方。  公园的上部,观音像下莲花池里的睡莲一朵一朵地开着。池中莲花座上的观音还是去年的样子,左手掌心向上,平于胸前,右手向上起什,
期刊
约会无量山樱花谷  一说无量山,我就听到了灵魂的禅音和佛语。  一进樱花谷,我就看到了爱情的芳香和痴情。  樱花谷实在是个招人疼惹人爱的地方,南涧无量山的樱花,其实就是为一场爱而开,为一段情而谢,开放时不顾一切,凋谢时,用满谷的胭脂泪诠释生离死别的感人场景。  我离别樱花谷已有好些时日了,但梦里梦外全都是樱花的美丽。  那天上午,一下车,我第一眼透过繁花枝头看到对面山坡茶园中盛开的樱花,这幅景致就
期刊
清明时节,凤羽河畔布谷争鸣、柳条牵衣,坝子中的万亩油菜花次第开放,与罗坪山顶的瑞雪相映成趣。春色宜人,游兴荡漾,约上几个兄弟和侄儿,沿凤羽茶马古道步行游览鸟吊山佳景。  绀字琳宫帝释山  清晨凉快好上路,太阳出以前,我们就穿过凤翔古镇,顺着镇江塔旁的古道经过白石江上的凤辉桥,来到历史悠久的帝释山。  帝释山寺观群建于元代,山寺绀宇琳宫、松廊桂院,坐落在中和峰麓、白石江南的象鼻山上,因山上有帝释圣母
期刊
坐落在无量山茶马古道上的香唐古寨小比舍村是香唐文化的积淀中心和香唐调保存、传承比较完整的村落。整个村寨掩映在大山深处的核桃林中,云舒霞卷,红砖青瓦,时隐时现,在千亩梯田的映衬下,犹如仙山琼阁。  香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彝族古歌——香唐调只是香唐文化的一个支系。全村有526户人家2096人,祖祖辈辈与无量山相依为伴,守护、传播、打造着香唐文化不朽的传奇,使其古老的香唐
期刊
在祥云,许多人也许不认得罗金全这个人,但是只要一提起“大哑巴”名号可谓是家喻户晓。  “大哑巴”成了罗金全最为响亮的名号。  一个夏日,我自己驱车来到了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委会七宣村,找到了那个有名的“大哑巴”罗金全。  原始神秘“哑巴节”  七宣村是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祥云县禾甸镇东部,与禾甸镇政府相距12公里,东与祥云县东山乡相连、北与楚雄州大姚县接壤、西与祥云县米
期刊
北雁,原名王灿鑫。执著追求的边地写作者。出版长篇小说二部。发表作品若干。  妈!小魔仙睡了没有?唉、唉,宝贝,宝贝你还没睡啊?没睡等着啊,爸爸妈妈今晚就回来,现在已经出发了,对、对,就是回来跟你过生日的!……  奶奶那台老年手机如今就用一条扎头发的橡皮筋绑着,然后像是一台固定电话似地被摆在高桌子上,生怕一握在手里就散了骨架或是没了信号,所以每次电话铃一响,老眼昏花的奶奶可以抢在孙女儿的七手八脚之前
期刊
1  突然接到周小龙的电话。  他说,他现在正准备杀人。  我知道他最想杀的是谁,却故意装傻,问:杀哪个呀?  他冷冷地说:还能有谁?老舅和陈尚达呗。  我笑了,说:小龙呀,就不要过嘴瘾了,就你……  他打断我的话,极力表白说:叔叔,是真的,骗你我是狗日的……我,我把几个狗日的绑了!  听这口气,这事是真的了。但我还是希望不是,就问:真的?开不得玩笑嘎,这可是犯法的!  他用满不在乎的口气说:我知
期刊
到了大理,若能找个安静地方坐下,品品白族“三道茶”,再听上三两个故事,离开时方能无憾。  那是前年春节,我第一次有幸来到云南大理白族农家体验浓郁的民族风味。刚落座,热情好客的主人就端上一杯热茶。刚喝了第一口,就给了我个“下马威”。这是一杯颜色发黄的茶水,味道很苦。稍许,主人又递上了后面的第二杯和第三杯味道完全不同的茶水,并笑着说:“这就是大理白族人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家招待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