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风电行业发展如日中天,却存在着总体规划欠缺、自主创新能力差、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风电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产业规划、技术创新和政策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打开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国际视野;风电产业;经验借鉴;发展出路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153-01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风电产业发展缺乏统筹、科学的总体规划
虽然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风电发展在总体规划上尚不清晰,造成地方发展风电产业时的大规模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和市场的无序发展等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1、风电规划基础的不科学。大规模风电项目的实施应当建立在对当地风能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之上,但一些地方在规划时仅仅以历史数据或粗略考察数据为规划标准。2、项目审批机制不规范。目前我国风电建设项目的审批权大部分在地方政府,由此一些地方政府不顾自身技术水平和基础条件,而利用手中特权,大建特建稍低于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的审批权;在审批时还往往对企业不合理要价或增加条款,这严重干扰风电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
(二)风电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核心技术是影响风电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风电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研发团队实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使得风机设计和制造等关键技术还依赖进口。同时,我国采取技术引进、合资合作的方式发展本国风机制造业,由于众多企业只能引进整机制造技术、难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风机设计技术,导致国产风机产品升级更新滞后于国际市场,缺乏在风能市场上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成为制约我国风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瓶颈,也使中国风电企业在全球风电领域处于尴尬的低端市场。
(三)风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不完善
与风电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尚没有形成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健全的财税政策体系,政府也缺乏利用公共财政手段促进国家实施风电产业发展战略的观念。主要表现在:1、政府对风力发电产业发展重视不够,导致在风电领域财税政策缺乏;2、政府缺乏对风电能源使用的激励措施,使人们对风电能源的使用缺乏内在动力,抑制了风电产业的发展和推广;3、政府缺乏针对风电资源的无序开发、风电场发电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现象的惩罚措施。
二、国际视野下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出路
(一)国外风电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第一,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这是国外风电产业飞速发展的外部推动力。在欧洲,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西班牙的《皇家法案》,丹麦政府的财税政策都从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等方面来支持风电发展;在北美,美国对风电产业进行投资补贴、价格补贴和税收优惠,加拿大通过WPPI方案对风力发电进行补贴;在亚洲的印度,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和租赁政策对风电给予支持。
第二,企业在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这是国外风电产业飞速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在欧洲,西班牙的Games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大型的技术研发中心,德国的Enercon公司在风机制造技术上不断创新,丹麦的Vestas公司在风电运营领域已拥有多项专利;在北美,美国的GE风机制造商始终以顾客为导向研发产品和服务,并将继续集中解决客户的问题。
第三,完善的风电发展产业链,这是推动国外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加速器。欧美国家较早地建立了风电发展产业链;印度通过和欧美合作,建立欧盟—印度风能网络完善了其风电产业链。
(二)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出路
1、科学制定风电产业发展规划。首先,明确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将发展风电产业作为促进我国持续稳定健康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其次,对各地方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明确风能资源的数量、分布特点、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再次,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预测、分析未来时期能源需求和电力负荷需求,确定全国及各省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最后,根据对全国或各地区的风电产业竞争力分析,确定风电产业发展的运营策略、技术创新策略和投资策略等。
2、建立风电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针对我国风电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现实,借鉴国外经验,应当逐步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产业体系,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首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就是说,风电产业的发展须将政府引导、企业革新和科研创新结合起来,使风电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采用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是实现企业较高水平的技术跨越,提高竞争能力的较好道路。第三,加快建设风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国家级的风电研发中心、风电检测中心和风电认证中心。
3、构建和完善我国风电产业财税政策体系。首先,完善支持我国风电产业的财政政策体系,这需要加大对风电产业的财政投入,包括风电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和资金投入和风电产业的补贴政策投入,还要打造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其次,完善支持我国风电产业的税收政策体系,包括对增值税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和设备进口关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根据我国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建立和完善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公共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年度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依法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等。
作者單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赤峰)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常智华(1983— ),男,汉族,经济师,辽宁大学商学院MBA在读,研究方向:企业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博.后福岛时期我国风电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电力与能源,2011(3):184-185.
[2]孟卫东,吉进波,司林波.国外风电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N].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9-111.
关键词:国际视野;风电产业;经验借鉴;发展出路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153-01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风电产业发展缺乏统筹、科学的总体规划
虽然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风电发展在总体规划上尚不清晰,造成地方发展风电产业时的大规模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和市场的无序发展等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1、风电规划基础的不科学。大规模风电项目的实施应当建立在对当地风能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之上,但一些地方在规划时仅仅以历史数据或粗略考察数据为规划标准。2、项目审批机制不规范。目前我国风电建设项目的审批权大部分在地方政府,由此一些地方政府不顾自身技术水平和基础条件,而利用手中特权,大建特建稍低于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的审批权;在审批时还往往对企业不合理要价或增加条款,这严重干扰风电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
(二)风电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核心技术是影响风电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风电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研发团队实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使得风机设计和制造等关键技术还依赖进口。同时,我国采取技术引进、合资合作的方式发展本国风机制造业,由于众多企业只能引进整机制造技术、难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风机设计技术,导致国产风机产品升级更新滞后于国际市场,缺乏在风能市场上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成为制约我国风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的瓶颈,也使中国风电企业在全球风电领域处于尴尬的低端市场。
(三)风电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不完善
与风电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尚没有形成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健全的财税政策体系,政府也缺乏利用公共财政手段促进国家实施风电产业发展战略的观念。主要表现在:1、政府对风力发电产业发展重视不够,导致在风电领域财税政策缺乏;2、政府缺乏对风电能源使用的激励措施,使人们对风电能源的使用缺乏内在动力,抑制了风电产业的发展和推广;3、政府缺乏针对风电资源的无序开发、风电场发电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现象的惩罚措施。
二、国际视野下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出路
(一)国外风电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第一,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这是国外风电产业飞速发展的外部推动力。在欧洲,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西班牙的《皇家法案》,丹麦政府的财税政策都从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等方面来支持风电发展;在北美,美国对风电产业进行投资补贴、价格补贴和税收优惠,加拿大通过WPPI方案对风力发电进行补贴;在亚洲的印度,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和租赁政策对风电给予支持。
第二,企业在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这是国外风电产业飞速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在欧洲,西班牙的Games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大型的技术研发中心,德国的Enercon公司在风机制造技术上不断创新,丹麦的Vestas公司在风电运营领域已拥有多项专利;在北美,美国的GE风机制造商始终以顾客为导向研发产品和服务,并将继续集中解决客户的问题。
第三,完善的风电发展产业链,这是推动国外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加速器。欧美国家较早地建立了风电发展产业链;印度通过和欧美合作,建立欧盟—印度风能网络完善了其风电产业链。
(二)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出路
1、科学制定风电产业发展规划。首先,明确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将发展风电产业作为促进我国持续稳定健康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其次,对各地方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明确风能资源的数量、分布特点、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再次,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预测、分析未来时期能源需求和电力负荷需求,确定全国及各省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最后,根据对全国或各地区的风电产业竞争力分析,确定风电产业发展的运营策略、技术创新策略和投资策略等。
2、建立风电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针对我国风电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现实,借鉴国外经验,应当逐步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产业体系,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首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就是说,风电产业的发展须将政府引导、企业革新和科研创新结合起来,使风电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采用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是实现企业较高水平的技术跨越,提高竞争能力的较好道路。第三,加快建设风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国家级的风电研发中心、风电检测中心和风电认证中心。
3、构建和完善我国风电产业财税政策体系。首先,完善支持我国风电产业的财政政策体系,这需要加大对风电产业的财政投入,包括风电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和资金投入和风电产业的补贴政策投入,还要打造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其次,完善支持我国风电产业的税收政策体系,包括对增值税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和设备进口关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根据我国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建立和完善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公共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年度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依法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等。
作者單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赤峰)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常智华(1983— ),男,汉族,经济师,辽宁大学商学院MBA在读,研究方向:企业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博.后福岛时期我国风电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电力与能源,2011(3):184-185.
[2]孟卫东,吉进波,司林波.国外风电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N].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