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
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下面这些文字,来聆听名家有关写作的箴言——
冰心:写自己的“真”文章
抄袭的文字,是不表现自己的;勉强造作的文字也是不表現自己的,因为他以别人的脑想为脑想,以别人的论调为论调。就如鹦鹉说话,留声机唱曲一般。纵然是声音极嘹亮,韵调极悠扬。我们听见了,对于鹦鹉和留声机的自身,起了丝毫的感想了没有?仿杜诗,抄韩文,即使抄了全段,仿得逼真,也不过只是表现杜甫韩愈,这其中哪里有自己!
无论是长篇,是短篇,数千言或几十字,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识的作者,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他的才情,性质,人生观,都可以历历的推知。而且同是使人脑中起幻象,这作者和那作者又绝对不同的。这种的作品,才可以称为文学;这样的作者,才可以称为文学家!“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这其中有作者自己的遗传和环境,自己的地位和经验,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的,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所以能表现自己的文学,就是“真”的文学。
“真”的文学,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或者连“我”都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宇宙啊,万物啊,除了在那一刹那顷融在我脑中的印象以外,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都屏绝弃置,付与云烟。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这时节,纵然所写的是童话,是疯言,是无理由,是不思索,然而其中已经充满了“真”。文学家!你要创造“真”的文学吗?请努力发挥个性,表现自己。
林清玄:
三年级前多用成语,
之后少用成语
作家要在平凡无奇的事情里,找出不同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你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是你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想当作家,对事情要有见解和观点,好奇心和观察力。你要创造你的观点。如果大家的观点都一样,那大家派个代表来写文章就好了。
文字是充满魔力的东西,可以激发想象力。小时候我就打算要成为一个作家。写好东西,人家就把钱寄过来了。小时候我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它们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
我女儿写日记,老师规定用一个成语,老师就打一个勾,积累到十个有奖励。到了四年级,老师规定写一个成语要打叉,积累到十个要受罚。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
成语是最简单、扼要的表达观点的方式,可以拿来用。但到了四年级,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思想来表达观点。我在书里很少用成语。虽然很方便,但它们不是你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以前常常教我的孩子,每天睡觉前把这天最有趣的事情,写成三句话,每天写,一个月后,你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慢慢地你会不断进步。
老舍: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
生活是一件事,写作是另一件事。一个写作家应当在大街上活着,可是不能在大街上写作。他像一头牛,吃了草以后,须静静地反复细嚼,而后草才能变成乳。
写文章须善于叙述。不论文章大小,在动笔之前,须先决定给人家的总印象是什么。这就是说,一篇文章里以什么为主导,以便妥善安排。定为何者为主,何者为副,便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
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心中无数,便写不下去。知其全貌,便写几句之后即能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地有力地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很显然的,假若我要写农人,我就必须下乡。这并不是说,到了乡村,我只去记几句农民们爱说的话。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我首要任务,是去看农人的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
从生活中找到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话跟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语言也和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
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字要改,连标点都要改。
叶圣陶: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像那些著述的文字,是作者潜心研修,竭尽毕生精力,获得了一种见解,创成了一种艺术,然后写下来的,写的自然是自己的东西。但是人间的思想、情感往往不甚相悬;现在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似乎他人既已说过的,就得避去不说,而要去找人家没有说过的来说。这样,在一般人岂不是可说的话很少了么?其实,写出自己的东西并不是这个意思;按诸实际,也决不能像这个样子。我们说话、作文,无非使用那些通用的言词;至于原料,也免不了古人与今人曾经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虽然不能说绝没有创新,而也不会全部是创新。但是,我们要说这席话,写这篇文,自有我们的内面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了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这内面的根源就与著述家所获得的见解、所创成的艺术有同等的价值。它是独立的;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的雷同,或且有意地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正如两人面貌相似、性情相似,无碍彼此的独立,或如生物吸收了种种东西营养自己,却无碍自己的独立。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果真确有要说的话,用以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了。
更进一步说,人间的思想、情感诚然不甚相悬,但也绝不会全然一致。先天的遗传,后天的教育,师友的熏染,时代的影响,都是酿成大同中的小异的原因。原因这么繁复,又是参伍错综地来的,这就形成了各人小异的思想、情感。那么,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他们又绝对不肯勉强,必须有所写才写;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糅合,组织的方式千变万殊,自然每有所作都成独创了。虽然他们所用的大部分也只是通用的言词,也只是古今人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而这些文字的生命是由作者给予的,终竟是唯一的独创的东西。
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下面这些文字,来聆听名家有关写作的箴言——
冰心:写自己的“真”文章
抄袭的文字,是不表现自己的;勉强造作的文字也是不表現自己的,因为他以别人的脑想为脑想,以别人的论调为论调。就如鹦鹉说话,留声机唱曲一般。纵然是声音极嘹亮,韵调极悠扬。我们听见了,对于鹦鹉和留声机的自身,起了丝毫的感想了没有?仿杜诗,抄韩文,即使抄了全段,仿得逼真,也不过只是表现杜甫韩愈,这其中哪里有自己!
无论是长篇,是短篇,数千言或几十字,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识的作者,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他的才情,性质,人生观,都可以历历的推知。而且同是使人脑中起幻象,这作者和那作者又绝对不同的。这种的作品,才可以称为文学;这样的作者,才可以称为文学家!“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这其中有作者自己的遗传和环境,自己的地位和经验,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的,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所以能表现自己的文学,就是“真”的文学。
“真”的文学,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或者连“我”都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宇宙啊,万物啊,除了在那一刹那顷融在我脑中的印象以外,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都屏绝弃置,付与云烟。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这时节,纵然所写的是童话,是疯言,是无理由,是不思索,然而其中已经充满了“真”。文学家!你要创造“真”的文学吗?请努力发挥个性,表现自己。
林清玄:
三年级前多用成语,
之后少用成语
作家要在平凡无奇的事情里,找出不同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你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是你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想当作家,对事情要有见解和观点,好奇心和观察力。你要创造你的观点。如果大家的观点都一样,那大家派个代表来写文章就好了。
文字是充满魔力的东西,可以激发想象力。小时候我就打算要成为一个作家。写好东西,人家就把钱寄过来了。小时候我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它们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
我女儿写日记,老师规定用一个成语,老师就打一个勾,积累到十个有奖励。到了四年级,老师规定写一个成语要打叉,积累到十个要受罚。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
成语是最简单、扼要的表达观点的方式,可以拿来用。但到了四年级,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思想来表达观点。我在书里很少用成语。虽然很方便,但它们不是你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以前常常教我的孩子,每天睡觉前把这天最有趣的事情,写成三句话,每天写,一个月后,你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慢慢地你会不断进步。
老舍: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
生活是一件事,写作是另一件事。一个写作家应当在大街上活着,可是不能在大街上写作。他像一头牛,吃了草以后,须静静地反复细嚼,而后草才能变成乳。
写文章须善于叙述。不论文章大小,在动笔之前,须先决定给人家的总印象是什么。这就是说,一篇文章里以什么为主导,以便妥善安排。定为何者为主,何者为副,便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
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心中无数,便写不下去。知其全貌,便写几句之后即能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地有力地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很显然的,假若我要写农人,我就必须下乡。这并不是说,到了乡村,我只去记几句农民们爱说的话。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我首要任务,是去看农人的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
从生活中找到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话跟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语言也和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
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字要改,连标点都要改。
叶圣陶: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像那些著述的文字,是作者潜心研修,竭尽毕生精力,获得了一种见解,创成了一种艺术,然后写下来的,写的自然是自己的东西。但是人间的思想、情感往往不甚相悬;现在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似乎他人既已说过的,就得避去不说,而要去找人家没有说过的来说。这样,在一般人岂不是可说的话很少了么?其实,写出自己的东西并不是这个意思;按诸实际,也决不能像这个样子。我们说话、作文,无非使用那些通用的言词;至于原料,也免不了古人与今人曾经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虽然不能说绝没有创新,而也不会全部是创新。但是,我们要说这席话,写这篇文,自有我们的内面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了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这内面的根源就与著述家所获得的见解、所创成的艺术有同等的价值。它是独立的;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的雷同,或且有意地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正如两人面貌相似、性情相似,无碍彼此的独立,或如生物吸收了种种东西营养自己,却无碍自己的独立。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果真确有要说的话,用以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了。
更进一步说,人间的思想、情感诚然不甚相悬,但也绝不会全然一致。先天的遗传,后天的教育,师友的熏染,时代的影响,都是酿成大同中的小异的原因。原因这么繁复,又是参伍错综地来的,这就形成了各人小异的思想、情感。那么,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他们又绝对不肯勉强,必须有所写才写;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糅合,组织的方式千变万殊,自然每有所作都成独创了。虽然他们所用的大部分也只是通用的言词,也只是古今人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而这些文字的生命是由作者给予的,终竟是唯一的独创的东西。
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