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举哀图》绘画语言继承与应用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z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佛弟子举哀图》进行深入分析,从富有想象力、重线条、形式美感、技法创新四方面分析画面的艺术语言,发现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大胆想象,将造型艺术和抽象艺术充分结合,发挥创造力,重视画面基本功的表现能力,强调画面的形式元素,突出形式美,寻求创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关键词:《佛弟子举哀图》;绘画语言;形式美;技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西学院校长基金项目“莫高窟第158窟《佛弟子举哀图》人物表现技法研究”(XZ2019008)研究成果。
  对中唐时期《佛弟子举哀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绘画语言的多元性,研究和挖掘绘画艺术精髓,如此才能衍生出新的艺术形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突破现当代中国画人物画中传统的表现形式,改变以水墨为主体的笔墨表现形式,学习《佛弟子举哀图》的具体表现技法,深入挖掘研究并吸收其精华,开拓新的语言表现形式。
  一、富有想象力
  《佛弟子举哀图》以洞窟涅槃佛像为主题中心,表现涅槃主题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这幅画面上描绘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众弟子举哀的场景。整个画面的人物表现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老迦叶悲伤地扑向涅槃佛像,身旁的老迦叶担心他跌倒,连忙扶起,年老的弟子们表现出极度悲伤的神情,动作夸张。右下角的小迦叶则像一个未入世的少年模样,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保持着少年的天真善良。几组人物修行的差异表现十分明显:小迦叶经历生活的磨难之后会变成老迦叶;老迦叶是苦行僧,但尚未得道,画师赋予了他中年人的沧桑,有一种刚毅的底蕴;菩萨的道行要更高一点,似乎明白涅槃的含义,表现出冷静智慧的一面。观音像、伽罗弟子们举哀的夸张的神情动作、山川、背景人物,以及云腾图案,每一处的布置都展现了画家们的智慧,抽象藝术和造型艺术充分结合,描绘了一幅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画面。可见想象力对于画面的意义,是丰富,是创新,另辟蹊径,耳目一新,这也是现代绘画中画面的重要表现方式。
  在实际创作中,最初的构思是源于情感的冲动,但画面的组织却需要很多的组成部分,画面形式、材料、造型图示,方方面面都是画家们艺术才华的重要展现,同时也是画面多种构成因素的再组织和再创造。
  二、重线条
  线描是中国画作品的基本表现技法。线描是作品的骨骼,《佛弟子举哀图》实际画面高度将近四米,每个人物高度大约两米,壁画不如纸面平滑,在当时那样的石窟条件下能够画出大约两米的人物线条,可想而知,没有非凡的线描功底是没有办法表现出线条的力量的。画面中的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画出了伽罗弟子的形象,特别是老迦叶身体前倾,悲伤的肢体动作非常逼真,其他弟子抱住他以防跌倒,每个人物的哀伤都溢于画面。弟子们身上的外衣施以赭石色彩,但还是以线条为主,面部表情的刻画也只是在结构处略微施彩,突出了强劲而富有变化的线条。菩萨的形象相对来说色彩较淡,充分显示了线描的功夫和力量。画面用不同的人物线条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反映出当时的艺术工匠极高的艺术造诣。
  线条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仍然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训练学生如何用简练的线条刻画出精确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不断临摹敦煌壁画作品来训练线条的表现力。这样才能慢慢积累经验,掌握控制线条的能力。《佛弟子举哀图》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再加以创造的,画家们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大胆想象和创造,这也是我们人物画创作可借鉴的表现手法,从现实中出发,寻找素材,以主观情感的需求进行形象上的再创造,去表现画面需求的人物形象。
  三、形式美感
  形式美感是一幅作品的灵魂,只有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才会引人注意,才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构成画面形式美的因素有很多,画面的节奏韵律、均衡稳定、变化对比等都会对画面产生影响。《佛弟子举哀图》画面中的人物重心稳定,人物角色不同,人物的大小、动作、色彩的表现就不同。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老迦叶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夸张他的人物角色是根据涅槃的故事而决定的,更加突出了涅槃的主题,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符合我们观看画面的心理。人物位置安排有序,不是对称的人物排列,而是让他们均衡地展现在画面上,内容丰富有趣,人物集体奔向涅槃佛像,画面有高度统一的动态美。
  一幅作品如果出现重复会让人感觉非常单调,而有了变化就会让画面产生吸引力。画面中每个人物的形象神态各有千秋,或举手大声哀嚎,或仰面哀伤,或捶胸顿足,或悲伤无力,都是在表达悲痛,但是每个人物的神情动作都有区分,脸的正面、侧面、四分之三侧,抬头、低头、平视,举手投足间无一雷同。
  如果在造型中注意人物形象的大小,色彩的冷暖、浓淡,人物布置的疏密聚散,画面就会产生明快的美感。根据人物形象的等级区分人物的大小,比如在整个修行中,小迦叶是修行最低的,故人物形象在画面占据的面积是最小的,老迦叶们身为长者,形象比小迦叶要大,但在老迦叶们的群组造像中,为了突出举起双臂哀伤的那个老迦叶的中心地位,在设色上采用了黑色,人物相对比较聚集,同时老迦叶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上,也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画家把他安排在此处,是花费了心思的。他是画家情感抒发的中心人物,安排巧妙,意味无穷。
  小迦叶被安排在画面的右下角,比较分散,画面有了疏密聚散。同时菩萨在修行的群体中属于修行较高的,因此人物形象比老迦叶们要大很多,人物的大小按照人物的等级进行分配,这与唐代人物绘画按照尊卑和等级大小进行布置是有一定联系的。画面在整体的赭石色系中注重个体的区分,既有统一的色调,又有不同的色彩,既有黑白的对比,也有深浅的变化、颜色的调和。艺术是视觉性的,要追求画面的形式感,没有画面形式,画面就没有了艺术魅力。
  《佛弟子举哀图》的画面布置安排、人物大小、人物的前后远近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按照人物的等级顺序去安排的,背景山水树木的布置也是根据洞窟墙面的需求去安排的,可以使进入洞窟的人感受到佛教艺术的庄严感和博大精深。   画面的布局安排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画面是否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这要求在绘画中有自己的角度,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
  如何在空白的墙面上将人物形象转化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需要画家将思想情感、精神高度、人格精神三者合一,这样才能使画面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一件优秀的作品,首先要源于生活中,但是在加工过程中要高于生活,学会提炼加工,层层递进,要有组织画面的创作能力,不能局限于作品的表面,要有精神层面的表达,这关乎画家的艺术情感,画家受到心灵的启发和驱使,画面才具有主观能动性,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是画面的想象力、线条、形式、色彩、人物、背景,但更深层次的内容是画面背后的意义和作品的精神内涵,这是我们的主观情感带来的。一幅有情感内在的作品,才会使观者有心灵上的触动,否则就是无味的。
  在创作中,造型能力也至关重要。一幅优秀的作品不仅要有视觉冲击力,还要有造型能力。人物形象要具有表现力和个性特征,人物与人物之间要有造型的差异,这样才能创造出有意味的作品。
  四、技法创新
  壁画都是在墙面上刻画的,首先需要处理墙面,用黏土和麦秸秆混合抹到墙面上,要反复刷很多遍,再用混合麻和棉的黏土刷墙面,直到墙面光滑如纸再进行人物的创作,不像现在我们的人物画创作都是在纸上或者绢上绘制的。近几年兴起的综合材料,很多元素实际上是受到了壁画的启发。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不仅需要我们掌握传统的表现技法,还要我们寻求其他的技法。肌理的创造就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不拘泥于程式,根据所描绘的对象添加符合它的表现形式,使画面更加具有质感,起到营造画面氛围的作用,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和趣味性,同时也丰富画面的表现技法,但是前提必须是不能脱离中国画的门类。影响肌理表现的偶然性因素更多一点,不容易控制,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验积累,不断去研究并掌握肌理表现的特殊技法,这样才能将其熟练地运用到创作中去,才能添加符合画面语言的技法表现,丰富画面的语言内容,使画面更有生命力。
  创作要符合自己所处的时代,学习传统是为了让创新有生命力,有血有肉,发掘前人未发现的,学习古代画家优秀的创作经验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画面上,为自己的创作服务。
  创作實际上是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再处理、再创造的过程,涉及构思立意、画面的布局安排、线条的运用、色彩的选择等,其中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最终追求的是丰富的画面语言,不仅要提高基本的造型能力,还要把主观情感、艺术知识、艺术思想、艺术语言、艺术能力和艺术表现手法等等融合起来,在平面上创造立体的、可视的、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画面。
  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思维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画面,追求和谐、有节奏韵律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德.敦煌古代工匠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3]赵声良.敦煌艺术十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4]赵声良.敦煌石窟艺术总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河西学院
其他文献
认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没有写生或不重视写生的观点由来已久,然而从画论及作品都可以窥见中国传统不但有写生人物,而且有颇为重要的写生人物秘诀,又有经典的写生论述,王绎《写像
姜丹书先生是美术专业领域的学者型艺术家,是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演进过程的见证者和前驱者之一.美术史学是近代中国学术现代性转型中出现的新学科,姜丹书于1917年出版的五年
摘 要:视错觉是一种古老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视错觉原理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可观性和趣味性。文章拓展了视错觉研究的对象,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平面视错觉原理在空间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进而概括空间视错觉艺术的创新设计原则,从创作手段数字化、创作视角多维化、组织方式多元化三个方面为空间视错觉艺术创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视错觉;空间艺术  早在古代,人们便发现了视错觉现象
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的需求日渐增大,但是有些景观设计逐渐失去本身的特色,设计的作品枯燥乏味,缺乏文化内涵。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加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这样不但能发扬并继承传统文化,还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把陶瓷元素加入景观设计中能够为我国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文章以陶瓷元素为切入点,探讨陶瓷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
摘 要:當前,具象油画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形式美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彰显,而在具象油画的创作中,画家也可以通过对线条、笔触、光影以及色彩的有效运用来提高具象油画的艺术价值以及审美趣味。文章针对具象油画中形式美的表现途径及方法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具象油画;形式美;色彩语言  具象油画是画家对于自然事物的情感体悟的表达,融合了画家独特的审美经验,而其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也让油画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观
摘 要: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与造型非常讲究,意义非凡,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与造型特征,探究了其在人物画中的具体应用,并加以例证。  关键词:工笔人物;中国画;用线造型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用线与造型方面特点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用线与造型方面体现了相当强的技术性。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与造型特征  中国工笔人物画特别讲究用线与造型,其特征可以简单
21世纪以来,建筑设计中的奇怪现象不断涌现.河北省峰峰矿区元宝亭作为典型建筑之一,文章对其建筑结构、图案等进行剖析,探究审美价值层面建筑灵魂的缺失,提出了这些奇怪的“
在油画创作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能给人带来震撼、愉悦和享受等。这些感受主要的来源是油画中的色彩,尤其是色彩对比。因为单一的色彩无法给人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旧村落亟待改造,以促进乡村与城市繁荣共生.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包含多种艺术形式.文章通过国内外两个案例,阐述了公共艺术在乡村改造中具有美化环境
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提出了透明性理论,并把透明性分为物理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文章以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现象透明性在公共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