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山白水的东北赋予了迟子建的创作灵感,而迟子建的散文也多用黑白两色抒情状物,叙写人生,这是其散文的独特魅力所在。
关键词:迟子建;散文;白色;黑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迟子建出生在北国的边疆——黑龙江省的漠河,因此她对白山黑水的东北非常熟悉。在漫长的冬季里,白色和黑色给了迟子建最直观的色彩感受,并对其文学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虽然迟子建散文的背景大多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却凭借大部分黑白两色的白描和极少部分其它色彩的精摹细琢,将温润自然、透着浓浓暖意的美书写到极致。
迟子建对白色情有独钟,作品中对白色的描绘要远远多于黑色。她熟悉白色,也知道如何用笔墨绽放白色意象的美。
迟子建散文中突出的白色意象是雪、月亮和盐。
在迟子建的散文中,雪是描写最多的白色文学意象。白色的雪有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个时候,就得慢慢地推门,让它渐渐透出缝隙,直到能伸出苕帚,一点点地掘开雪,门才会咧开嘴,将满院子的白雪推进你的视野,有如献给你一个明朗的笑。”也有永恒的故乡情结:“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在迟子建眼里,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程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的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在迟子建众多的散文中,她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将自己的审美情感融进这千姿百态的月光中,细窥我们会发现作者心底深埋的那丝圣洁和高贵。
东北人对雪白的盐巴“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每年入冬前他们会腌制各色蔬菜,一层蔬菜,一层白花花的盐,整整齐齐码在大缸里,到了冬天就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随着时光也成为作者心底挥之不去的缱绻情愫。
在迟子建散文中,黑色意象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是伸手不见五指、漆黑的夜晚,也可以是黑色的瞳孔,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动物,甚至是黑色的柏林墙,是起土豆的铁齿上沾满的黝黑泥土。就是在这黑色的世界里,迟子建看到了不一样,这其中有绚丽,有欢乐,有孤独,有残忍。
迟子建笔下描写最多的黑色是夜晚。在散文《雪山的长夜》中,作者细腻流畅地叙写了不同季节所领略到的美,“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而在《我对黑暗的柔情》中,作者更是真切地表达了对黑夜的喜爱。她认为“黑暗是洁凈的”,是人为的光明吞噬了黑暗的纯洁,感叹长此以往,人类将失去黑色,只有单色调的白色世界。
另一类俯拾皆是的黑色意象是各种动物。有黑色的松鼠,它在运河畔舒适阳光的沐浴下,在草坪上跳来跳去,毫不怕生;有黑色的虫子,看似不起眼,处处受人欺凌,一不小心便会被置于死地,却有着极顽强的生命力;有黑色的狗,长相十分丑陋,却能看家护院,带给我们无限温暖;有黑色的鸭子,众多鸭子排成一路,在乡间小道上摇摇摆摆;还有黑色的熊,它有强壮的体魄,厚厚的爪子。迟子建常常把黑色动物拟人化描写,从动物的视角看人类的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不同感悟。
迟子建笔下的白与黑大多数是一起出现的,黑白两色完美交融,达到一种色彩的平衡美,使画面更和谐。
散文《萤火一万年》,虽然背景在郁郁葱葱的南国,但作者仍然以自己惯用的黑白两色构图。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与黑暗营造的静谧中,她端坐竹林,梳理思绪,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享受这远离城市喧嚣的片刻欢愉。
白黑两色动物也常常同时出现在迟子建的散文中。《上天的九级浪》中,楼下农家饲养的家禽,非白即黑。《我的世界下雪了》中,放鴨老婆婆的一大群黑色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一白一黑,一前一后,一少一多,形成鲜明对比,却也觉得和谐至极,色彩融合的恰到好处。
在迟子建的散文中,除了朴素温暖的白黑,作者还添加了很多其它色彩,使这和谐之美的图画更加饱满。
迟子建曾说过:“整天都在看天作画,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我的作品中。”[1]散文《上天的九级浪》中,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大自然最原始的五彩斑斓,并用自己的妙笔完美地呈现出来:“灼灼的夕阳把西边天空的云照得一片嫣红,而东方的云,却是一派金黄。给人的感觉就是西方的天空在炼丹,而东方的天空则在炼金。在这嫣红和金黄之间,又有逐渐化开的蓝天,一块块地,散发着宝石色的光泽。”
“女人们在切菜的时候,柿子那猩红的汁液流了出来、芹菜的浓绿的汁液也流了出来、黄瓜的清香汁液横溢而出、土豆乳色的汁液也在刀起刀落之间漫出。”猩红、浓绿、乳白,一连串色彩的叠加,既还原了生活的本真,也使得作者笔下的果蔬特别鲜活灵动。
大自然给了迟子建无限的创作灵感,她用黑白两种色彩,转换为黑白两种意象,表达审美情怀和审美理想。而且也正是这看似简单的色彩,却让她的作品温润清新,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注释:
[1]迟子建 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第42页。
关键词:迟子建;散文;白色;黑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迟子建出生在北国的边疆——黑龙江省的漠河,因此她对白山黑水的东北非常熟悉。在漫长的冬季里,白色和黑色给了迟子建最直观的色彩感受,并对其文学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虽然迟子建散文的背景大多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却凭借大部分黑白两色的白描和极少部分其它色彩的精摹细琢,将温润自然、透着浓浓暖意的美书写到极致。
迟子建对白色情有独钟,作品中对白色的描绘要远远多于黑色。她熟悉白色,也知道如何用笔墨绽放白色意象的美。
迟子建散文中突出的白色意象是雪、月亮和盐。
在迟子建的散文中,雪是描写最多的白色文学意象。白色的雪有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个时候,就得慢慢地推门,让它渐渐透出缝隙,直到能伸出苕帚,一点点地掘开雪,门才会咧开嘴,将满院子的白雪推进你的视野,有如献给你一个明朗的笑。”也有永恒的故乡情结:“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在迟子建眼里,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程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的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在迟子建众多的散文中,她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将自己的审美情感融进这千姿百态的月光中,细窥我们会发现作者心底深埋的那丝圣洁和高贵。
东北人对雪白的盐巴“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每年入冬前他们会腌制各色蔬菜,一层蔬菜,一层白花花的盐,整整齐齐码在大缸里,到了冬天就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随着时光也成为作者心底挥之不去的缱绻情愫。
在迟子建散文中,黑色意象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是伸手不见五指、漆黑的夜晚,也可以是黑色的瞳孔,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动物,甚至是黑色的柏林墙,是起土豆的铁齿上沾满的黝黑泥土。就是在这黑色的世界里,迟子建看到了不一样,这其中有绚丽,有欢乐,有孤独,有残忍。
迟子建笔下描写最多的黑色是夜晚。在散文《雪山的长夜》中,作者细腻流畅地叙写了不同季节所领略到的美,“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而在《我对黑暗的柔情》中,作者更是真切地表达了对黑夜的喜爱。她认为“黑暗是洁凈的”,是人为的光明吞噬了黑暗的纯洁,感叹长此以往,人类将失去黑色,只有单色调的白色世界。
另一类俯拾皆是的黑色意象是各种动物。有黑色的松鼠,它在运河畔舒适阳光的沐浴下,在草坪上跳来跳去,毫不怕生;有黑色的虫子,看似不起眼,处处受人欺凌,一不小心便会被置于死地,却有着极顽强的生命力;有黑色的狗,长相十分丑陋,却能看家护院,带给我们无限温暖;有黑色的鸭子,众多鸭子排成一路,在乡间小道上摇摇摆摆;还有黑色的熊,它有强壮的体魄,厚厚的爪子。迟子建常常把黑色动物拟人化描写,从动物的视角看人类的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不同感悟。
迟子建笔下的白与黑大多数是一起出现的,黑白两色完美交融,达到一种色彩的平衡美,使画面更和谐。
散文《萤火一万年》,虽然背景在郁郁葱葱的南国,但作者仍然以自己惯用的黑白两色构图。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与黑暗营造的静谧中,她端坐竹林,梳理思绪,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享受这远离城市喧嚣的片刻欢愉。
白黑两色动物也常常同时出现在迟子建的散文中。《上天的九级浪》中,楼下农家饲养的家禽,非白即黑。《我的世界下雪了》中,放鴨老婆婆的一大群黑色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一白一黑,一前一后,一少一多,形成鲜明对比,却也觉得和谐至极,色彩融合的恰到好处。
在迟子建的散文中,除了朴素温暖的白黑,作者还添加了很多其它色彩,使这和谐之美的图画更加饱满。
迟子建曾说过:“整天都在看天作画,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我的作品中。”[1]散文《上天的九级浪》中,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大自然最原始的五彩斑斓,并用自己的妙笔完美地呈现出来:“灼灼的夕阳把西边天空的云照得一片嫣红,而东方的云,却是一派金黄。给人的感觉就是西方的天空在炼丹,而东方的天空则在炼金。在这嫣红和金黄之间,又有逐渐化开的蓝天,一块块地,散发着宝石色的光泽。”
“女人们在切菜的时候,柿子那猩红的汁液流了出来、芹菜的浓绿的汁液也流了出来、黄瓜的清香汁液横溢而出、土豆乳色的汁液也在刀起刀落之间漫出。”猩红、浓绿、乳白,一连串色彩的叠加,既还原了生活的本真,也使得作者笔下的果蔬特别鲜活灵动。
大自然给了迟子建无限的创作灵感,她用黑白两种色彩,转换为黑白两种意象,表达审美情怀和审美理想。而且也正是这看似简单的色彩,却让她的作品温润清新,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注释:
[1]迟子建 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