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服务学生素质教育、就业创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育人意义。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引导和长效的组织保障,只是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部分,难以真正走入社会。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中率先独立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并定性为必修课,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荣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该课程实施5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得到了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设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探索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005年6月,在上述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经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提议,北京科技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校党发[2005]26号)和《关于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通知》(校教发[2005]28号,校团发[2005]12号),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本科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 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由该课程集中承担(见下表)。社会实践分两次进行,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暑假,每次时间不少于2周,计4个学分,分数进入学生成绩单。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1.在教学内容上,以“一个主题、多个课题”为特色,充分体现教育性和时政性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实践的育人特点,课程组确定了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等基本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除讲授实践基础知识外,课程组每年结合国家的发展要求,确定一个全校的社会实践大主题,同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课题需求,提出200多个课题,供学生参考和选择,形成了“一个主题、多个课题”的教学特色。在实践形式上,探索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确立了社会调查、学习参观、“三下乡”等11个可选的实践类型,并安排教师结合学生需求进行分类指导。
2.在教学方式上,以自主实践为主,集中讲授为辅
课程组在实践前后分别安排了集中讲授,前后各4学时,共8学时。前期采取大班教学,讲解社会实践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课后选择实践课题、编写策划方案、联系指导教师等筹备工作。后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采取论坛、演讲、小品话剧等形式,讲述实践经历、展示实践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自主实践安排在暑假,时间不少于2周。学生实践期间须在社会实践登记表中记录每天的实践情况;实践过程中至少向学校发回一篇小结或活动新闻稿,反馈实践情况;返校后,每个团队上交一篇实践总结报告,每名学生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总结或调研报告。
3.在师资队伍上,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聘请柯俊院士担任本课程的顾问。在教学团队的组织上,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多方结合的组织方式,分别承担课程主讲、教学辅导、团队指导等工作。同时,各班级团支部还设有社会实践委员(课代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在成绩评定上,将量化成绩与综合评比相结合
考虑到本课程教学周期长、教学过程重实践的特点,成绩考核须结合校内外评价,综合考核学生各阶段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过程。在量化成绩方面,平时成绩参照学生参加集中授课的情况,占10%;集中考核成绩参照学生实践效果和实践报告,占90%。在综合评比方面,课程组设置了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等特色奖项的评选,与量化的成绩评定相互补充。
5.在教材建设上,出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
2006年6月,由课程组主讲教师和相关专家编写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采用案例解析、史料重现、知识普及、文件摘选等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处于国内该领域教材建设前沿。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为之写序,在之后率领中央16号文件督查组来校考察社会实践工作。该教材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课程组还结合相关的社会实践制度和学生常见的问题,编印了《社会实践100问——社会实践操作指南》,作为学生的教学辅导用书。
创立课程管理体系
1.在时间安排上,“起点前移、总结后移”
为确保本课程在各个环节上的育人效果,课程组设计了“起点前移,总结后移”的时间安排。每年2月~3月,课程组开始进行本年度大学生实践主题与课题的设计;4月初,开始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工作;5月~6月,学生进行实践准备;7月~8月,学生根据拟定的方案外出实践,教师根据实践进展指导;9月,学生返校,课程组开展后期的课堂交流活动,组织成绩评定和综合评比;10月~11月,进行成果转化,将有关成果向实践地反馈;12月~1月,进行教学工作总结。本课程的一轮教学工作持续近一年时间。
2.在组织模式上,“团队为主、个人为辅”
基于团队实践具有更加显著的育人功效,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课程组大力推进“团队为主、个人为辅”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鼓励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党团支部、课题组等为单位,围绕实践课题形成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的实践团队。每支实践团队须有周密的实践策划、详细的安全预案并要联系一名指导教师。实践团队方案须经过申报,经课程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组将根据团队的《项目申报书》考核学生实践策划的完成情况及确定是否给予经费支持。该课程实施5年来,约74%的学生以团队实践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
3.在课程管理上,“依托网站、互动交流”
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课程组每年都承担7,0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管理工作量很大,因此学校创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管理的网络平台,包括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其中,“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网” (网址:shijian.ustb.edu.cn)包括教学视频、课件下载、教师在线答疑、历年优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实践基地介绍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信息、交流分享、展示汇报的综合网络平台。“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便于教师即时查询学生的实践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管理相关资料。“社会实践短信平台”主要用于学生外出实践期间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团队之间的及时沟通与课程指导。
4.在安全保障上,“五道防线、全程督导”
因实践教学环节的地点均在校外且分布广泛,因此,安全保障成为本课程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环节。课程组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建立了“五道安全防线”。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开展不少于1学时的安全教育。第二,要求学生课外自学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安全知识,编写实践安全预案,与每位学生签订《实践安全个人承诺书》,确保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第三,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所有学生都有意外伤害短期险。第四,在实践前,给所有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家长邮寄《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孩子的暑期社会实践动向,配合学校一起做好学生安全的监管工作。第五,要求实践团队指导教师给予团队安全指导,在社会实践期间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未按要求完成“五道防线”的学生不能进入实践教学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
2008年3月,课程组对参加过本课程的3个年级的847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与实践前相比,42%的学生感觉“更了解国情民情,加深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43%的学生“能从更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40%的学生表示以后要“寻找各种机会再次参加社会实践”,57.5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交际能力”,40.85%的学生认为“克服了怯懦,增强了自信”。大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了对社会基层的了解和情感,认为“一线就业大有可为”。思政课教师普遍反映,经过社会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对理论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不少学生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找答案。
调查还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中,有32.94%的学生“开始关注所学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8.42%的学生“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个人研究课题”。学生逐步形成了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科研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学校《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获一等奖,该作品的基础数据正是来自2006年暑假159名学生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的6个省(直辖市)、18个市开展社会实践的成果。
5年来,该课程得到学生家长、实践单位、兄弟高校等多方肯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百家电视台、报纸、网站对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做过报道,累计超过800余次。先后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前来考察、学习和借鉴本课程的经验、做法。
2007年7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上,学校党委书记罗维东作为全国高校系统唯一代表汇报了本课程的做法,得到了王兆国、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陈至立还在讲话中指出:“罗维东书记介绍了北科大的好的做法,我觉得这一点上,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应该学习。”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思政司主持召开“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鉴定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担任鉴定委员会主席。鉴定专家组的结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及实践方式符合教育规律,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是一项高水平的教学改革成果。参与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该课程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建议教育部和团中央向全国高校推介。
2009年3月25日,团中央学校部组织全国201所普通高校团委书记莅临学校,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有关思路和做法,大家听取了学校的报告后,反响强烈。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设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探索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005年6月,在上述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经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提议,北京科技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校党发[2005]26号)和《关于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通知》(校教发[2005]28号,校团发[2005]12号),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本科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 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由该课程集中承担(见下表)。社会实践分两次进行,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暑假,每次时间不少于2周,计4个学分,分数进入学生成绩单。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1.在教学内容上,以“一个主题、多个课题”为特色,充分体现教育性和时政性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实践的育人特点,课程组确定了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等基本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除讲授实践基础知识外,课程组每年结合国家的发展要求,确定一个全校的社会实践大主题,同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课题需求,提出200多个课题,供学生参考和选择,形成了“一个主题、多个课题”的教学特色。在实践形式上,探索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确立了社会调查、学习参观、“三下乡”等11个可选的实践类型,并安排教师结合学生需求进行分类指导。
2.在教学方式上,以自主实践为主,集中讲授为辅
课程组在实践前后分别安排了集中讲授,前后各4学时,共8学时。前期采取大班教学,讲解社会实践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课后选择实践课题、编写策划方案、联系指导教师等筹备工作。后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采取论坛、演讲、小品话剧等形式,讲述实践经历、展示实践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自主实践安排在暑假,时间不少于2周。学生实践期间须在社会实践登记表中记录每天的实践情况;实践过程中至少向学校发回一篇小结或活动新闻稿,反馈实践情况;返校后,每个团队上交一篇实践总结报告,每名学生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总结或调研报告。
3.在师资队伍上,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聘请柯俊院士担任本课程的顾问。在教学团队的组织上,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多方结合的组织方式,分别承担课程主讲、教学辅导、团队指导等工作。同时,各班级团支部还设有社会实践委员(课代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在成绩评定上,将量化成绩与综合评比相结合
考虑到本课程教学周期长、教学过程重实践的特点,成绩考核须结合校内外评价,综合考核学生各阶段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过程。在量化成绩方面,平时成绩参照学生参加集中授课的情况,占10%;集中考核成绩参照学生实践效果和实践报告,占90%。在综合评比方面,课程组设置了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等特色奖项的评选,与量化的成绩评定相互补充。
5.在教材建设上,出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
2006年6月,由课程组主讲教师和相关专家编写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采用案例解析、史料重现、知识普及、文件摘选等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处于国内该领域教材建设前沿。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为之写序,在之后率领中央16号文件督查组来校考察社会实践工作。该教材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课程组还结合相关的社会实践制度和学生常见的问题,编印了《社会实践100问——社会实践操作指南》,作为学生的教学辅导用书。
创立课程管理体系
1.在时间安排上,“起点前移、总结后移”
为确保本课程在各个环节上的育人效果,课程组设计了“起点前移,总结后移”的时间安排。每年2月~3月,课程组开始进行本年度大学生实践主题与课题的设计;4月初,开始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工作;5月~6月,学生进行实践准备;7月~8月,学生根据拟定的方案外出实践,教师根据实践进展指导;9月,学生返校,课程组开展后期的课堂交流活动,组织成绩评定和综合评比;10月~11月,进行成果转化,将有关成果向实践地反馈;12月~1月,进行教学工作总结。本课程的一轮教学工作持续近一年时间。
2.在组织模式上,“团队为主、个人为辅”
基于团队实践具有更加显著的育人功效,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课程组大力推进“团队为主、个人为辅”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鼓励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党团支部、课题组等为单位,围绕实践课题形成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的实践团队。每支实践团队须有周密的实践策划、详细的安全预案并要联系一名指导教师。实践团队方案须经过申报,经课程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组将根据团队的《项目申报书》考核学生实践策划的完成情况及确定是否给予经费支持。该课程实施5年来,约74%的学生以团队实践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
3.在课程管理上,“依托网站、互动交流”
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课程组每年都承担7,0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管理工作量很大,因此学校创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管理的网络平台,包括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其中,“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网” (网址:shijian.ustb.edu.cn)包括教学视频、课件下载、教师在线答疑、历年优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实践基地介绍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信息、交流分享、展示汇报的综合网络平台。“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便于教师即时查询学生的实践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管理相关资料。“社会实践短信平台”主要用于学生外出实践期间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团队之间的及时沟通与课程指导。
4.在安全保障上,“五道防线、全程督导”
因实践教学环节的地点均在校外且分布广泛,因此,安全保障成为本课程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环节。课程组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建立了“五道安全防线”。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开展不少于1学时的安全教育。第二,要求学生课外自学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安全知识,编写实践安全预案,与每位学生签订《实践安全个人承诺书》,确保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第三,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所有学生都有意外伤害短期险。第四,在实践前,给所有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家长邮寄《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孩子的暑期社会实践动向,配合学校一起做好学生安全的监管工作。第五,要求实践团队指导教师给予团队安全指导,在社会实践期间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未按要求完成“五道防线”的学生不能进入实践教学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
2008年3月,课程组对参加过本课程的3个年级的847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与实践前相比,42%的学生感觉“更了解国情民情,加深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43%的学生“能从更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40%的学生表示以后要“寻找各种机会再次参加社会实践”,57.5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交际能力”,40.85%的学生认为“克服了怯懦,增强了自信”。大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了对社会基层的了解和情感,认为“一线就业大有可为”。思政课教师普遍反映,经过社会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对理论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不少学生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找答案。
调查还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中,有32.94%的学生“开始关注所学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8.42%的学生“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个人研究课题”。学生逐步形成了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科研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学校《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获一等奖,该作品的基础数据正是来自2006年暑假159名学生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的6个省(直辖市)、18个市开展社会实践的成果。
5年来,该课程得到学生家长、实践单位、兄弟高校等多方肯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百家电视台、报纸、网站对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做过报道,累计超过800余次。先后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前来考察、学习和借鉴本课程的经验、做法。
2007年7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上,学校党委书记罗维东作为全国高校系统唯一代表汇报了本课程的做法,得到了王兆国、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陈至立还在讲话中指出:“罗维东书记介绍了北科大的好的做法,我觉得这一点上,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应该学习。”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思政司主持召开“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鉴定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担任鉴定委员会主席。鉴定专家组的结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及实践方式符合教育规律,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是一项高水平的教学改革成果。参与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该课程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建议教育部和团中央向全国高校推介。
2009年3月25日,团中央学校部组织全国201所普通高校团委书记莅临学校,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有关思路和做法,大家听取了学校的报告后,反响强烈。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