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道光年间的一年秋天,三十多岁的王茂荫与徽州府的几名举子结伴而行,远赴京城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
一路之上,其他几位举子都想高中状元,红袍加身光宗耀祖,只有王茂荫一直思考着如何趁这次科举的机会,把自己“纸钞货币”取代“真金白银”流通的主张上呈朝廷,造福于民。
经过一个多月旅途劳顿,一行四人总算及时到达京城。为图吉利,另外三名举子不惜重金住进了距离考场一里地的“高升客栈”,王茂荫不想拂他们的意,也跟着入住了这家豪华客栈。
几场考试下来,王茂荫自我感觉不错,但他没有沾沾自喜,学那些炫富的举子们出去四处游玩、寻欢作乐。
一向节俭的王茂荫私下跟老掌柜商量,在等待开榜的这段时间,他给店里做临时账房,抵作住宿费。老掌柜一开始还犹豫不决,可看见王茂荫左右开弓算盘打得哗哗响,立即点头应允。
不知道是看王茂荫能干,还是觉得他给客栈打杂丢家乡的脸,同行的几名举子中竟有人向外地举子揭王茂荫的短,说他祖上是做生意的,一直没出过考上功名的读书人,他的贡生身份是家里用银子给他捐来的“例贡”,举人也是勉强考上的……
面对众人的非议和不屑的目光,王茂荫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坦誠告诉那些公然侮辱他的举子们,出生徽商世家的他根本没把仕途看得那么重,之所以顺从家里捐纳贡生,就是想趁机了解京城的贸易情况,好为自己提倡以“纸钞货币”取代“真金白银”的主张寻找理论基础。考上举人参加殿试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只是想实现自己让“纸钞货币”在全国流通的理想。
举子们都笑他不务正业,这真金白银都用了几千年了,谁愿意拿东西去换一文不值的纸钞?
王茂荫一时说服不了这些眼高于顶一心想当官发财的家伙,于是不再分辩,埋头做他的临时账房先生。而那些举子更加不把他放在眼中,三天两头嘲笑他浑身冒着铜臭味。
一转眼,就到了放榜的时候。王茂荫虽然没进入前三甲,但成绩也是名列前茅,高中了进士。倒是那些自高自大、讽刺挖苦他的举子们,十有八九名落孙山,灰头土脸地回到客栈,长吁短叹一番后,陆续跟老掌柜结账,准备打道回乡。
这天上午,有个叫冯源的举子在结账时,掏出一锭十两纹银,让掌柜找零。老掌柜接过银子,用手掂量掂量,皱起眉头说这银子有点儿问题。
冯源两眼一瞪道:“这可是十两一锭的官银,真要有问题你找官府去!”
老掌柜赔笑说自己掌管这家高升客栈二十多年,每年经手的金银都有几万两,金子、银子只要过过眼、用手掂量一下,是真是假绝对不会走眼。
冯源恼羞成怒道:“我看你是老眼昏花了,官银怎么可能有假?”
举子们都围了上来,几个跟冯源同乡的举子帮腔说,这冯源一向财大气粗,怎么会用假银子?又有举子说,这假银子多半是里面铸了黄铜凑重量的,要想知道真假,用刀剑劈开一看,不就清楚了嘛……
冯源立即反驳,说这可是官银,毁坏官银是有罪的,你们承担得起吗?
老掌柜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便向举子们双手一拱道:“诸位都是国之栋梁,聪明绝顶之人。如果谁能不毁坏这锭银子,判断出银子的真假来,老朽就免去他的住宿费。”
举子们面面相觑,都说自己又没长透视眼,不劈开银子怎么能够知道它里面有没有假?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刚算好账目的王茂荫走了过去,微微一笑说:“我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不用劈开银子,就能判断它是真是假。”
其他举子都笑他大言不惭,冯源冷笑道:“你不劈开银子,难道说要把它熔化不成?”
在众人讥笑声中,王茂荫不慌不忙地取来了一大一小两只竹筒,粗大的一只是他用来吃饭的,细长的一只是用来饮水的。因为他喜欢竹子的劲节,所以用毛竹特制了这两只竹筒,外出时也携带着。
大家看他取来两只竹筒,都不知道他意欲何为。王茂荫却让老掌柜取来一锭标准的十两官银,然后又让店伙计提来一壶清水,端上一只盛汤的大瓷碗。
众目睽睽之下,王茂荫把粗大的竹筒放在大瓷碗内,然后提起水壶往大竹筒内注入清水,灌满之后拿起老掌柜给他的十两官银,轻轻地放进了大竹筒里。很快大竹筒里的清水就溢了出来,沿着竹筒外壁流到大瓷碗中。
王茂荫拿起大竹筒,让它停在大瓷碗上空,直到竹筒外壁的水滴干,这才把泡着银锭的大竹筒放在桌子上。接下来,他又把瓷碗里的水小心翼翼地倒进小竹筒,倒干之后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店伙计取来一枚银针,在小竹筒内壁的水面上刻上标记。
做完这些,王茂荫才把大、小竹筒里的水倒了,取出大竹筒里的银子还给老掌柜。接着又把大竹筒放进大瓷碗,注满清水后又把冯源的十两银锭放入,然后又将溢出的清水倒进小竹筒。倒完后才指着高出标记的水面向众人道:“如果都是真的官银,那它们浸入注满水的竹筒中,溢出的水应该是一样多。但冯源兄的银子浸入后,溢出了更多的水来,说明里面掺了比银子轻的金属……”
众举子一时还想不通,老掌柜却竖起大拇指夸赞:“王进士真了不起,这么聪明的办法也只有天才方能想出来!”
经过王茂荫再三解释,举子们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一个个对王茂荫刮目相看。冯源也承认自己这锭银子是外地商家向他们家购粮时所支付,回去一定报告官府,查明真相。
王茂荫感叹道:“金无足赤,银无完银。谁也不能保证我们使用几千年的真金白银就是真的,所以推行纸钞货币,采用高超的印刷术、特制的宣纸,更能保证货币流通,繁荣市场……”
当晚,王茂荫奋笔疾书,写下他的纸钞货币理论,准备在朝廷召见时上呈皇上,呼吁朝廷早日发行纸钞货币,取代笨重的金银、铜钱。而他两只竹筒辨假银的事迹,也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京城。据说,好多京城的商家都学着他的办法,去鉴定金银的真假哩……
一路之上,其他几位举子都想高中状元,红袍加身光宗耀祖,只有王茂荫一直思考着如何趁这次科举的机会,把自己“纸钞货币”取代“真金白银”流通的主张上呈朝廷,造福于民。
经过一个多月旅途劳顿,一行四人总算及时到达京城。为图吉利,另外三名举子不惜重金住进了距离考场一里地的“高升客栈”,王茂荫不想拂他们的意,也跟着入住了这家豪华客栈。
几场考试下来,王茂荫自我感觉不错,但他没有沾沾自喜,学那些炫富的举子们出去四处游玩、寻欢作乐。
一向节俭的王茂荫私下跟老掌柜商量,在等待开榜的这段时间,他给店里做临时账房,抵作住宿费。老掌柜一开始还犹豫不决,可看见王茂荫左右开弓算盘打得哗哗响,立即点头应允。
不知道是看王茂荫能干,还是觉得他给客栈打杂丢家乡的脸,同行的几名举子中竟有人向外地举子揭王茂荫的短,说他祖上是做生意的,一直没出过考上功名的读书人,他的贡生身份是家里用银子给他捐来的“例贡”,举人也是勉强考上的……
面对众人的非议和不屑的目光,王茂荫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坦誠告诉那些公然侮辱他的举子们,出生徽商世家的他根本没把仕途看得那么重,之所以顺从家里捐纳贡生,就是想趁机了解京城的贸易情况,好为自己提倡以“纸钞货币”取代“真金白银”的主张寻找理论基础。考上举人参加殿试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只是想实现自己让“纸钞货币”在全国流通的理想。
举子们都笑他不务正业,这真金白银都用了几千年了,谁愿意拿东西去换一文不值的纸钞?
王茂荫一时说服不了这些眼高于顶一心想当官发财的家伙,于是不再分辩,埋头做他的临时账房先生。而那些举子更加不把他放在眼中,三天两头嘲笑他浑身冒着铜臭味。
一转眼,就到了放榜的时候。王茂荫虽然没进入前三甲,但成绩也是名列前茅,高中了进士。倒是那些自高自大、讽刺挖苦他的举子们,十有八九名落孙山,灰头土脸地回到客栈,长吁短叹一番后,陆续跟老掌柜结账,准备打道回乡。
这天上午,有个叫冯源的举子在结账时,掏出一锭十两纹银,让掌柜找零。老掌柜接过银子,用手掂量掂量,皱起眉头说这银子有点儿问题。
冯源两眼一瞪道:“这可是十两一锭的官银,真要有问题你找官府去!”
老掌柜赔笑说自己掌管这家高升客栈二十多年,每年经手的金银都有几万两,金子、银子只要过过眼、用手掂量一下,是真是假绝对不会走眼。
冯源恼羞成怒道:“我看你是老眼昏花了,官银怎么可能有假?”
举子们都围了上来,几个跟冯源同乡的举子帮腔说,这冯源一向财大气粗,怎么会用假银子?又有举子说,这假银子多半是里面铸了黄铜凑重量的,要想知道真假,用刀剑劈开一看,不就清楚了嘛……
冯源立即反驳,说这可是官银,毁坏官银是有罪的,你们承担得起吗?
老掌柜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便向举子们双手一拱道:“诸位都是国之栋梁,聪明绝顶之人。如果谁能不毁坏这锭银子,判断出银子的真假来,老朽就免去他的住宿费。”
举子们面面相觑,都说自己又没长透视眼,不劈开银子怎么能够知道它里面有没有假?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刚算好账目的王茂荫走了过去,微微一笑说:“我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不用劈开银子,就能判断它是真是假。”
其他举子都笑他大言不惭,冯源冷笑道:“你不劈开银子,难道说要把它熔化不成?”
在众人讥笑声中,王茂荫不慌不忙地取来了一大一小两只竹筒,粗大的一只是他用来吃饭的,细长的一只是用来饮水的。因为他喜欢竹子的劲节,所以用毛竹特制了这两只竹筒,外出时也携带着。
大家看他取来两只竹筒,都不知道他意欲何为。王茂荫却让老掌柜取来一锭标准的十两官银,然后又让店伙计提来一壶清水,端上一只盛汤的大瓷碗。
众目睽睽之下,王茂荫把粗大的竹筒放在大瓷碗内,然后提起水壶往大竹筒内注入清水,灌满之后拿起老掌柜给他的十两官银,轻轻地放进了大竹筒里。很快大竹筒里的清水就溢了出来,沿着竹筒外壁流到大瓷碗中。
王茂荫拿起大竹筒,让它停在大瓷碗上空,直到竹筒外壁的水滴干,这才把泡着银锭的大竹筒放在桌子上。接下来,他又把瓷碗里的水小心翼翼地倒进小竹筒,倒干之后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店伙计取来一枚银针,在小竹筒内壁的水面上刻上标记。
做完这些,王茂荫才把大、小竹筒里的水倒了,取出大竹筒里的银子还给老掌柜。接着又把大竹筒放进大瓷碗,注满清水后又把冯源的十两银锭放入,然后又将溢出的清水倒进小竹筒。倒完后才指着高出标记的水面向众人道:“如果都是真的官银,那它们浸入注满水的竹筒中,溢出的水应该是一样多。但冯源兄的银子浸入后,溢出了更多的水来,说明里面掺了比银子轻的金属……”
众举子一时还想不通,老掌柜却竖起大拇指夸赞:“王进士真了不起,这么聪明的办法也只有天才方能想出来!”
经过王茂荫再三解释,举子们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一个个对王茂荫刮目相看。冯源也承认自己这锭银子是外地商家向他们家购粮时所支付,回去一定报告官府,查明真相。
王茂荫感叹道:“金无足赤,银无完银。谁也不能保证我们使用几千年的真金白银就是真的,所以推行纸钞货币,采用高超的印刷术、特制的宣纸,更能保证货币流通,繁荣市场……”
当晚,王茂荫奋笔疾书,写下他的纸钞货币理论,准备在朝廷召见时上呈皇上,呼吁朝廷早日发行纸钞货币,取代笨重的金银、铜钱。而他两只竹筒辨假银的事迹,也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京城。据说,好多京城的商家都学着他的办法,去鉴定金银的真假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