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对于情感体验是这样要求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归纳起来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自信心和品质以及学习态度和习惯。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个人认为首先给予学生数学文化与美的感受。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的定理,公式也以美的方式呈现给人们,数学的美贯穿于数学的各方面。比如数学的符号,数学的语言,数学的表达等。数学的成果具有创造性艺术,富有理性美。同时,数学能陶冶人的美感,增进理性的审美能力。虽然数学表面看来是枯燥微微的推理与计算,然而其中蕴藏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美。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造一种简便方法,一种简化证明,找到一种新的成功应用时,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美感,及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地强调“失败乃成功之母”,过分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和复杂性,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往往认为只有在数学学习的中给学生制造麻烦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理论与实践证明,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标准》强调,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意志力方面,应注意:(l)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2)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解决相关的问不同的人,题……为此,教师在介绍新的数学知识与设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时.应当尽可能提供一种“阶梯式”的问题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去学习和探索。
创设让学生成功的参与式教学情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分层递进分析例题,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师不仅要保护数学基础较好学生的积极性,使他在解决难度更大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数学学困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参与热情。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加强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问题情景中参与学习,能让学生走出枯燥的数学公式、定理和繁琐的计算,感受到参与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当学生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时也体会到了参与的成功感。
三、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
1.态度是对事物的信念、情感与行为倾向。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喜爱或厌恶的倾向的心理称为数学学习态度。态度是一种无法直接观察的内心心理历程,只能通过言语表达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为完成某种行为一种需要,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数学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学习态度进行长期反复实践与应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2.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探究是人类思维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活动,探究的结果往往导致问题的解决和新的发现,无论是布鲁纳主张的发现法,还是玻利亚倡导的数学启发法,其精髓都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教师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实验,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
3.合作交流,竞争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怎样的合作交流学习更有效?我想应从几方面入手:(1)对学生的小组分工、合作等进行规范化,多加于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指导该如何与人合作交流;(2)对活动的内容要进行选择,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思维层次的,有挑战性的,突出方法和能力问题为合作的内容;(3)对合作交流的方式要进行设计。要独立思考,使每个人在合作交流中都有话要说;要有合作交流,使每个人在合作交流中学到东西;要有问题,使每个组合作交流的目的较明确。合作交流学习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合作交流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于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4.建構知识,能动参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通过对业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向更高层次推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思维过程为核心,强化反馈,针对实际,讲求实效,重视情感教育,便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法一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是左右教学的巨大力量!是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个人认为首先给予学生数学文化与美的感受。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的定理,公式也以美的方式呈现给人们,数学的美贯穿于数学的各方面。比如数学的符号,数学的语言,数学的表达等。数学的成果具有创造性艺术,富有理性美。同时,数学能陶冶人的美感,增进理性的审美能力。虽然数学表面看来是枯燥微微的推理与计算,然而其中蕴藏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美。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造一种简便方法,一种简化证明,找到一种新的成功应用时,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美感,及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地强调“失败乃成功之母”,过分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和复杂性,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往往认为只有在数学学习的中给学生制造麻烦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理论与实践证明,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标准》强调,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意志力方面,应注意:(l)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2)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解决相关的问不同的人,题……为此,教师在介绍新的数学知识与设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时.应当尽可能提供一种“阶梯式”的问题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去学习和探索。
创设让学生成功的参与式教学情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分层递进分析例题,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师不仅要保护数学基础较好学生的积极性,使他在解决难度更大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数学学困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参与热情。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加强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问题情景中参与学习,能让学生走出枯燥的数学公式、定理和繁琐的计算,感受到参与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当学生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时也体会到了参与的成功感。
三、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
1.态度是对事物的信念、情感与行为倾向。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喜爱或厌恶的倾向的心理称为数学学习态度。态度是一种无法直接观察的内心心理历程,只能通过言语表达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为完成某种行为一种需要,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数学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学习态度进行长期反复实践与应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2.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探究是人类思维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活动,探究的结果往往导致问题的解决和新的发现,无论是布鲁纳主张的发现法,还是玻利亚倡导的数学启发法,其精髓都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教师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实验,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
3.合作交流,竞争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怎样的合作交流学习更有效?我想应从几方面入手:(1)对学生的小组分工、合作等进行规范化,多加于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指导该如何与人合作交流;(2)对活动的内容要进行选择,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思维层次的,有挑战性的,突出方法和能力问题为合作的内容;(3)对合作交流的方式要进行设计。要独立思考,使每个人在合作交流中都有话要说;要有合作交流,使每个人在合作交流中学到东西;要有问题,使每个组合作交流的目的较明确。合作交流学习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合作交流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于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4.建構知识,能动参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通过对业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向更高层次推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思维过程为核心,强化反馈,针对实际,讲求实效,重视情感教育,便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法一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是左右教学的巨大力量!是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