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历史课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95152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好课,如同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裘袅不绝;又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学生,个个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住似的听着、想着、记录着……。历史课也要达到这种境界,要想使学生享受历史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精讲重点,深入浅出
  
  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学中,通过仔细认真地备课,力求把教材吃透;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做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三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认识到:讲解时紧紧围绕教材,以课标为纲,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笔者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部分丧失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
  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辨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2.必须结合实际,方法灵活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深刻认识到——启发应当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三段式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常常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猜想着老师是不是又会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必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子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能让学生享受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成功的,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收稿日期:2009-1-10
其他文献
中国文学和建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游历祖国的名川大山,无不留下文人的笔墨。或是文人慕山水之名来,有感而发;或山川因美文而著,流芳于世。以致古人发出如斯感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川大体如此,建筑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建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国古人崇尚的是儒家文化,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学瑰宝。文人需要建筑激发自己的灵感,而建筑也在文人的笔下灿烂生辉,名扬四海。到如今,一提起某某古
期刊
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大多数的读者局限于他的小说创作,很少有人关注他的思想情况,无疑他一生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他在“深刻理解现实关系上总是十分出色”,在现实主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所以,由一些序跋和部分通信,简单地了解一下他这方面的论述。    1.现实主义小说要具有史的品格    “史”早在古希腊阶段即已成典范,但只是就“剧”而言,发展到十九世纪依旧深受人们的喜爱。巴尔扎克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真实地反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诗人们用敏锐的眼看人间百态,用丰富的情漱涤万物,他们体察人情,参悟事理,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俊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中国古代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而如何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笔财富,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商品社会带
期刊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课程,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处理好道德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1.道德源于生活实践    课程源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也是如此。品德与社会课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要从质疑、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做起,努力实现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物理;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相对较高,物理教育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这里所说的
期刊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歌。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李白在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
期刊
现代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改革的时代,教育模式、教育思想,乃至物理教材都在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教学的目标,也提升到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课堂依然是教学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成为我们积极思考的问题。  本次参加呼伦贝尔市物理学科优质课观摩,深深体会到,搞好课堂设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观摩课学习结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中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思维深刻性的切入点成  为教师关注的问题。“三趣”成为最好的切入点之一。  [关键词]思维培养;数学“三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应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家徐利治说:
期刊
[摘要]良好习惯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关注的问题。文化渗透、规范表述、思维显现、归纳总结、论文写作成为数学习惯养成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养成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学生理性精神、良好的思想模式的形成。但良好的数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习得。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关注的问题
期刊
[摘要]当今教学改革正在积极推进,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案教学就是为学生能够主动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理念,在备学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学案,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政治学案;教师角色;学案设计    2007年初,我校正式启动了学案教学教改实验,学案教学以其学练结合、稳重实效的特点,突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