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解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2.抓住文体特点
应当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解读。这里以说明文为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3.提取关键词句
考生在这个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是,根据自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对题目要求的掌握,已经在材料中找到了解答题目的大致区间,就想当然的写答案了。这样写出来的答案往往是似是而非,沾边而不准确,这就是考生们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中总不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的是,阅读理解题的答案一般都是从文章中来。其中有的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现成的语言直接作答,譬如有的题目中明确指出“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而有的学生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则需要对文中的语句进行适当的增补替换,以形成最准确、最简洁的答案。而有的则是在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主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已的语言概括作答,要注意的是,这一类的答案也不是可以由你随心所欲的,答案语言虽然是由你自己组织,但是答案的内容还是由材料内容决定的。
为什么强调是提取文中的重点词句加以组织形成答案而不是用自己的话作答呢?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一般来说,要么不如原文中的词句准确,要么不如原文中的词句具有概括性,这都是影响答案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4.理清答题思路
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这其实是个答题的思路问题,它不仅包括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还包括从什么角度去回答,用怎样的句式来表达等。我们可以从大量的题干看到,制题人的设问往往有从“含义”的角度发问的,从“作用”的角度发问的,从“原因”的角度发问的,从“效果”“好处”的角度发问的;或要求考生作概括说明,或要求作简要回答,或要求考生作具体分析。发问角度不同,答题要求不同,就决定应运用不同的知识思考问题,用不同的句式组织答案:“是什么?”是问什么意思,即对语句语段的理解;“怎么作?”是问怎么写的,即对表达技巧的体会;“为什么?”是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对写作目的的认识;“怎么样?”是问写得好不好,即对表达效果的评价。如果在审题中忽略以上这些重要的提示,答题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答非所问。所以审视题干、揣摩答题的思路显得非常重要。
5.注意同中求变
无论哪一类文章,就其表达方式及其语言来看,都离不开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以及这几方面的语言(现行教材认为描写不应是独立的表达方式,它只是附丽于记叙、说明和抒情中)。开放性阅读试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都不可能离开这几种表达方式及其相关语言的相互运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在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时,既要把握不同文体解答的相同点,又要注意因文体的不同解答语言应有所变化。以议论为例,记叙文中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就不一样。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可以是点明中心、突出中心、深化中心,起总结、画龙点睛等方面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议论则主要是分析阐述事理,用来证明论点,突出论点等;而说明文中的议论则是对其说明的问题起评价作用,一般是作者的认识性评论。因此,解答不同文体的命题内容,答题语言一定要有所变化,紧扣文本特征去操作。倘若答题时掌握了这种同中求变的答题技巧,无论是对于节约考试时间,还是博得阅卷教师的好评,都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2.抓住文体特点
应当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解读。这里以说明文为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3.提取关键词句
考生在这个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是,根据自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对题目要求的掌握,已经在材料中找到了解答题目的大致区间,就想当然的写答案了。这样写出来的答案往往是似是而非,沾边而不准确,这就是考生们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中总不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的是,阅读理解题的答案一般都是从文章中来。其中有的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现成的语言直接作答,譬如有的题目中明确指出“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而有的学生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则需要对文中的语句进行适当的增补替换,以形成最准确、最简洁的答案。而有的则是在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主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已的语言概括作答,要注意的是,这一类的答案也不是可以由你随心所欲的,答案语言虽然是由你自己组织,但是答案的内容还是由材料内容决定的。
为什么强调是提取文中的重点词句加以组织形成答案而不是用自己的话作答呢?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一般来说,要么不如原文中的词句准确,要么不如原文中的词句具有概括性,这都是影响答案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4.理清答题思路
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这其实是个答题的思路问题,它不仅包括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还包括从什么角度去回答,用怎样的句式来表达等。我们可以从大量的题干看到,制题人的设问往往有从“含义”的角度发问的,从“作用”的角度发问的,从“原因”的角度发问的,从“效果”“好处”的角度发问的;或要求考生作概括说明,或要求作简要回答,或要求考生作具体分析。发问角度不同,答题要求不同,就决定应运用不同的知识思考问题,用不同的句式组织答案:“是什么?”是问什么意思,即对语句语段的理解;“怎么作?”是问怎么写的,即对表达技巧的体会;“为什么?”是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对写作目的的认识;“怎么样?”是问写得好不好,即对表达效果的评价。如果在审题中忽略以上这些重要的提示,答题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答非所问。所以审视题干、揣摩答题的思路显得非常重要。
5.注意同中求变
无论哪一类文章,就其表达方式及其语言来看,都离不开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以及这几方面的语言(现行教材认为描写不应是独立的表达方式,它只是附丽于记叙、说明和抒情中)。开放性阅读试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都不可能离开这几种表达方式及其相关语言的相互运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在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时,既要把握不同文体解答的相同点,又要注意因文体的不同解答语言应有所变化。以议论为例,记叙文中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就不一样。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可以是点明中心、突出中心、深化中心,起总结、画龙点睛等方面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议论则主要是分析阐述事理,用来证明论点,突出论点等;而说明文中的议论则是对其说明的问题起评价作用,一般是作者的认识性评论。因此,解答不同文体的命题内容,答题语言一定要有所变化,紧扣文本特征去操作。倘若答题时掌握了这种同中求变的答题技巧,无论是对于节约考试时间,还是博得阅卷教师的好评,都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