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城区委什刹海街道工委以破解街区治理难题为目标,从联合执法到综合执法、从小分队行动到建立执法中心、从探索完善机制到建成实体平台,推动执法部门资源整合、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初步探索形成了多部门综合执法的基层治理模式,让什刹海真正实现“静下来、慢下来”。
联动融合打造综合执法
实体化平台
为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在街道工委的带领下,成立了什刹海景区综合行政执法中心(以下简称“综合执法中心”),通过开展人员配强配实、责任落地落实、机制实在管用、运作高效务实的“四实”工作法,把执法力量拧成一股绳,在街道层面形成“三个统一”,初步实现了综合执法实体化。
精准组建综合执法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综合执法中心由主管副区长任总指挥、街道工委书记牵头,公安、环保、城管、工商、食药等23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辖区科站队所参加,统一指挥调度、统筹协调各方面执法力量。制定《什刹海景区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方案》,梳理景区及周边地区存在的29类突出问题,分级分类建账造册。依据各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逐一明确主责单位、参与单位,包片分段、责任到人。与成员单位、科站队所签订责任书,明确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
从“撒芝麻盐儿”到“抱团执法”,统一执法部署。按照“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一家主责、多家配合”的工作思路,各成员单位根据部门职责,区分常驻和非常驻单位人员,抽调执法部门的精兵强将,进驻景区常态值守,解决职能范围内的各类问题。常驻景区值守人员24人,非常驻人员保证随叫随到,执法人员和巡防保安等辅助力量相结合,确保一线力量配强配实。什刹海景区以前不少酒吧每逢下午四五点钟就在店外摆桌,占道经营。单靠城管一家根本“收不动”,往往是执法队员前脚走,后脚桌子又摆出来了。街道工委发挥综合执法中心作用,对违规对象发放通知单,要求其自行整改。规定时间内未整改的,中心就将组织所驻的公安、城管、工商、食药等多部门执法人员联合出动,进行联合现场整治。这种“抱团执法”的方式,有效克服了以往各自为战、到处撒“芝麻盐儿”的弊端,实现了执法效能的最大化。
凭借高新技术手段,统一信息共享。依托“雪亮工程”,实现综合执法中心信息与综治平台联网,信息资源融合共享。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深化人群聚集风险课题落地实施,完善景区客流预警系统,安装前端监控探头和大屏幕。景区监控室专人值守,全时段监测人群流动密度,及时预测客流总量和峰值时段,实时掌握景区情况。
长效机制推进综合执法
规范化运行
在综合执法实践中,各执法部门注重把握好源头治理与末端执法、综合施策与对口管控、区街统筹与属地责任“三个关系”,不推诿不扯皮,主动担当、靠前履职、密切协作,不断固化好的经验做法,逐渐形成了日常值守、分级会商、问题处置、首问协查、督查奖惩5项实在管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街区治理按部就班、有序运转。
实行“早点名、日工作、晚汇报”制度,各执法部门的派驻人员早班9点、晚班19点到综合执法中心签到。建立值班、考勤、请示报告制度,完善处置流程,明确值守职责任务。建立“日碰头、周点评、月通报”制度。每天值守人员到位后,以碰头会形式布置当天综合执法任务;每周召开例会,点评工作落实情况;每月由街道领导进行小结,讲评综合执法工作完成情况,查找存在问题,明确阶段性任务。每逢重要假期和重大体育赛事、重大活动保障时,由街道组织统一会商,制订《综合执法和值守应急方案》,明确职责和要求。街道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主管副区长组织专项会商,协调区属各相关委办局、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参加,研究制订解决方案,推进末端落实。坚持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两手抓”,优势互补、互不替代。各执法部门依照行业法规,加强对口管控,把出现的问题区分为一般性问题、重大问题和突发性问题三个层级。一般性问题,由综合执法中心安排值守人员处置。遇到旅游旺季出现的大客流等重大问题,以及自然灾害、反恐防恐等突发情况时,立即启动相关预案。
问题导向推进综合执法
常态化落实
实践证明,越是超大城市,越需要精细化管理,围绕精治法治共治,下“绣花”功夫。综合执法中心以景区整治为重点,整治区域同时从胡同向片区、向主要大街展开,在什刹海景区、景山和西黄城根北街等4条大街、鼓楼西大街三条战线同步推进。平均每月组织会商4次、综合执法10次,地区环境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拆违清违,破除街区难题。坚持执法点对点、效果实打实。街道工委、办事处从多年难以解决的违法建设入手,出重拳、下猛药,对群众反映的违建“一抓到底”,对两层以上的违建“零容忍”。采取“早拆违、午巡查、晚整治”措施,实现各项工作向纵深有序推进。
二是分类施策,规范街区秩序。制定《什刹海景区综合管控导则》,从风貌、业态、交通等7个要素,实施管控措施,完善管控机制。
三是严格执法,整治街区环境。街道工委在建设综合执法中心、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与治理并重,研究建立明察暗访机制,加大巡查督查力度。
四是共治善治,建设平安什刹海。深化“平安街道”建设,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资源融合,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在发挥好专业执法力量基础上,配齐综合执法辅助力量。整合社会力量,发挥“西城大妈”的品牌效应,加强社区网格员、社区工作者、治安志愿者、党员巡逻队等队伍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开展治安巡逻、邻里守望、联户联防等群防群治活动。组织景区居民和志愿者成立文明劝导队,鼓励群众举报投訴,联合打击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不法行为,依靠社会共同监督,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景区治安网,形成城市“共治”合力,标本兼治初见成效。
联动融合打造综合执法
实体化平台
为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在街道工委的带领下,成立了什刹海景区综合行政执法中心(以下简称“综合执法中心”),通过开展人员配强配实、责任落地落实、机制实在管用、运作高效务实的“四实”工作法,把执法力量拧成一股绳,在街道层面形成“三个统一”,初步实现了综合执法实体化。
精准组建综合执法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综合执法中心由主管副区长任总指挥、街道工委书记牵头,公安、环保、城管、工商、食药等23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辖区科站队所参加,统一指挥调度、统筹协调各方面执法力量。制定《什刹海景区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方案》,梳理景区及周边地区存在的29类突出问题,分级分类建账造册。依据各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逐一明确主责单位、参与单位,包片分段、责任到人。与成员单位、科站队所签订责任书,明确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
从“撒芝麻盐儿”到“抱团执法”,统一执法部署。按照“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一家主责、多家配合”的工作思路,各成员单位根据部门职责,区分常驻和非常驻单位人员,抽调执法部门的精兵强将,进驻景区常态值守,解决职能范围内的各类问题。常驻景区值守人员24人,非常驻人员保证随叫随到,执法人员和巡防保安等辅助力量相结合,确保一线力量配强配实。什刹海景区以前不少酒吧每逢下午四五点钟就在店外摆桌,占道经营。单靠城管一家根本“收不动”,往往是执法队员前脚走,后脚桌子又摆出来了。街道工委发挥综合执法中心作用,对违规对象发放通知单,要求其自行整改。规定时间内未整改的,中心就将组织所驻的公安、城管、工商、食药等多部门执法人员联合出动,进行联合现场整治。这种“抱团执法”的方式,有效克服了以往各自为战、到处撒“芝麻盐儿”的弊端,实现了执法效能的最大化。
凭借高新技术手段,统一信息共享。依托“雪亮工程”,实现综合执法中心信息与综治平台联网,信息资源融合共享。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深化人群聚集风险课题落地实施,完善景区客流预警系统,安装前端监控探头和大屏幕。景区监控室专人值守,全时段监测人群流动密度,及时预测客流总量和峰值时段,实时掌握景区情况。
长效机制推进综合执法
规范化运行
在综合执法实践中,各执法部门注重把握好源头治理与末端执法、综合施策与对口管控、区街统筹与属地责任“三个关系”,不推诿不扯皮,主动担当、靠前履职、密切协作,不断固化好的经验做法,逐渐形成了日常值守、分级会商、问题处置、首问协查、督查奖惩5项实在管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街区治理按部就班、有序运转。
实行“早点名、日工作、晚汇报”制度,各执法部门的派驻人员早班9点、晚班19点到综合执法中心签到。建立值班、考勤、请示报告制度,完善处置流程,明确值守职责任务。建立“日碰头、周点评、月通报”制度。每天值守人员到位后,以碰头会形式布置当天综合执法任务;每周召开例会,点评工作落实情况;每月由街道领导进行小结,讲评综合执法工作完成情况,查找存在问题,明确阶段性任务。每逢重要假期和重大体育赛事、重大活动保障时,由街道组织统一会商,制订《综合执法和值守应急方案》,明确职责和要求。街道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主管副区长组织专项会商,协调区属各相关委办局、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参加,研究制订解决方案,推进末端落实。坚持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两手抓”,优势互补、互不替代。各执法部门依照行业法规,加强对口管控,把出现的问题区分为一般性问题、重大问题和突发性问题三个层级。一般性问题,由综合执法中心安排值守人员处置。遇到旅游旺季出现的大客流等重大问题,以及自然灾害、反恐防恐等突发情况时,立即启动相关预案。
问题导向推进综合执法
常态化落实
实践证明,越是超大城市,越需要精细化管理,围绕精治法治共治,下“绣花”功夫。综合执法中心以景区整治为重点,整治区域同时从胡同向片区、向主要大街展开,在什刹海景区、景山和西黄城根北街等4条大街、鼓楼西大街三条战线同步推进。平均每月组织会商4次、综合执法10次,地区环境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拆违清违,破除街区难题。坚持执法点对点、效果实打实。街道工委、办事处从多年难以解决的违法建设入手,出重拳、下猛药,对群众反映的违建“一抓到底”,对两层以上的违建“零容忍”。采取“早拆违、午巡查、晚整治”措施,实现各项工作向纵深有序推进。
二是分类施策,规范街区秩序。制定《什刹海景区综合管控导则》,从风貌、业态、交通等7个要素,实施管控措施,完善管控机制。
三是严格执法,整治街区环境。街道工委在建设综合执法中心、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与治理并重,研究建立明察暗访机制,加大巡查督查力度。
四是共治善治,建设平安什刹海。深化“平安街道”建设,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资源融合,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在发挥好专业执法力量基础上,配齐综合执法辅助力量。整合社会力量,发挥“西城大妈”的品牌效应,加强社区网格员、社区工作者、治安志愿者、党员巡逻队等队伍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开展治安巡逻、邻里守望、联户联防等群防群治活动。组织景区居民和志愿者成立文明劝导队,鼓励群众举报投訴,联合打击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不法行为,依靠社会共同监督,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景区治安网,形成城市“共治”合力,标本兼治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