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午,我听了一节语文课,感觉不是很好,整堂课老师都板着脸,凶巴巴。学生稍不如意,就厉声呵斥,甚至言语讽刺、挖苦,更有甚者,砸粉笔,敲桌子,甩书本。一起听课的,还有好几位老师,见到我,都流露出同样的念头:他怎么这么凶?好像原来不这样。过去的他虽说课堂节奏有点快,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的量很大,但为人随和,较受学生喜爱。
他的师傅说,他不够自信,无论多充分的课,只要遇到其他老师,就会紧张。或许是真的,但我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准备再充分些,做到了然于心,又怎会手忙脚乱呢?整整45分钟,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虑好,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或者需要达成哪些目标。
事实上,他没有准备好,有点慌乱,前15分钟复习,接着5分钟课堂演练,剩下的时间评讲《导学案》。我真想问他,这堂课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是讲评课,还是练习课?
说是新授,有那么一点像。课堂上,学生马不停蹄地记,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只要老师问话“记好了”,学生回答得不够响亮,就是一声怒喝:“一点反应都没有,是不是都呆了?”说是复习,也像,整堂课就他一人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稍跟不上节奏,就噼里啪啦地辱骂、训斥。我想,只有复习,老师才会不停地盘问。说是讲评,也像,半堂课就是一份导学案,直到下课还没有讲完。说是练习,也不无道理,有那么几分钟,老师把一些题目打在投影上,让学生做,遗憾的是,思考的时间太少,连我都没记得下来,问题就悄然而过。学生是不是掌握了,只有学生自己清楚。
课堂上,老师的节奏依旧很快,信息量依旧很大,但他连一些早已不做要求,或者有所淡化的内容都搬上议事日程,而且还明令学生必须背下来。比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句子含义。尽管这些内容对于文章的理解很重要,但也是针对某些文章,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说白了,就是这些内容只是特定文章,特定语句所呈现的,只是作者在某个时间段,或者某种环境中所流露出来的,不具有共性。作为老师,如果非要让学生理解,只能是一种赏析的技能和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字。
除了这些无用的信息量,或者说,作用不是很大的信息量,他还刻意求全求精,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拓展,都要强调,都要学生理解,都要学生回答,甚至耗上很长的时间。下课铃声响了,他还饶有兴致地讲,我想,孩子的心情与我一样,都盼望着早点下课,早点放松。整整45分钟,我找不到能启迪孩子思维的问题,听不到生命因知识而快速拔节的声音,看不到思维因激情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我在听课笔记上记下3个问题:你当时是如何学习语文的?你现在的课是新授还是复习?你有没有想过学生为什么会如此沉闷?我知道,这些问题既是针对他,也是针对自己。
每次上课前,我们不妨问自己:自己的课学生能不能听得懂?喜欢不喜欢?自己的课是建立在注入式,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还是建立在启发式,把孩子当成学习的主人?自己的课是在传递繁难偏旧知识,做无用的功,耗费学生宝贵的生命;还是帮助他们打好人生底色,形成必备能力,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教师需要威信,但威信不是辱骂、恐吓,批评、惩罚,嘲弄、讽刺的结果;教育需要尊严,但尊严不是打击、报复,奚落、责备,威逼、利诱的结果;教育需要自信,但自信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大呼小叫的结果。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对象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判断,要想赢得自己的威信,孩子的尊重,就必须用心灵沟通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用心灵交换心灵。
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我们就会知道怎么做。
(博客地址:http://blog.edu11.net/1033)
责任编辑 赵霭雯
他的师傅说,他不够自信,无论多充分的课,只要遇到其他老师,就会紧张。或许是真的,但我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准备再充分些,做到了然于心,又怎会手忙脚乱呢?整整45分钟,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虑好,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或者需要达成哪些目标。
事实上,他没有准备好,有点慌乱,前15分钟复习,接着5分钟课堂演练,剩下的时间评讲《导学案》。我真想问他,这堂课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是讲评课,还是练习课?
说是新授,有那么一点像。课堂上,学生马不停蹄地记,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只要老师问话“记好了”,学生回答得不够响亮,就是一声怒喝:“一点反应都没有,是不是都呆了?”说是复习,也像,整堂课就他一人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稍跟不上节奏,就噼里啪啦地辱骂、训斥。我想,只有复习,老师才会不停地盘问。说是讲评,也像,半堂课就是一份导学案,直到下课还没有讲完。说是练习,也不无道理,有那么几分钟,老师把一些题目打在投影上,让学生做,遗憾的是,思考的时间太少,连我都没记得下来,问题就悄然而过。学生是不是掌握了,只有学生自己清楚。
课堂上,老师的节奏依旧很快,信息量依旧很大,但他连一些早已不做要求,或者有所淡化的内容都搬上议事日程,而且还明令学生必须背下来。比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句子含义。尽管这些内容对于文章的理解很重要,但也是针对某些文章,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说白了,就是这些内容只是特定文章,特定语句所呈现的,只是作者在某个时间段,或者某种环境中所流露出来的,不具有共性。作为老师,如果非要让学生理解,只能是一种赏析的技能和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字。
除了这些无用的信息量,或者说,作用不是很大的信息量,他还刻意求全求精,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拓展,都要强调,都要学生理解,都要学生回答,甚至耗上很长的时间。下课铃声响了,他还饶有兴致地讲,我想,孩子的心情与我一样,都盼望着早点下课,早点放松。整整45分钟,我找不到能启迪孩子思维的问题,听不到生命因知识而快速拔节的声音,看不到思维因激情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我在听课笔记上记下3个问题:你当时是如何学习语文的?你现在的课是新授还是复习?你有没有想过学生为什么会如此沉闷?我知道,这些问题既是针对他,也是针对自己。
每次上课前,我们不妨问自己:自己的课学生能不能听得懂?喜欢不喜欢?自己的课是建立在注入式,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还是建立在启发式,把孩子当成学习的主人?自己的课是在传递繁难偏旧知识,做无用的功,耗费学生宝贵的生命;还是帮助他们打好人生底色,形成必备能力,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教师需要威信,但威信不是辱骂、恐吓,批评、惩罚,嘲弄、讽刺的结果;教育需要尊严,但尊严不是打击、报复,奚落、责备,威逼、利诱的结果;教育需要自信,但自信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大呼小叫的结果。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对象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判断,要想赢得自己的威信,孩子的尊重,就必须用心灵沟通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用心灵交换心灵。
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我们就会知道怎么做。
(博客地址:http://blog.edu11.net/1033)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