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上作文课,教师没谱,学生摇头,但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现就作文教学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常言所说:“打铁先得本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须做常流水”。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过硬的业务功底,高尚的师德来优化自身,最后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每一堂课,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查资料,找范文,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避免自己讲得过多或过少,妨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有时一道作文题出来,为了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我一改往日的“一言堂”,而把课堂变成“群言堂”,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妙语连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我每上一堂作文课,自己都要准备一篇自己写得范文,让学生们帮着修改,每每此时,是学生们最兴奋的时候,他们会从遣词造句,选材构思,主题立意等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他们的帮助,我的几篇范文颇有点出自“大师”之手的意味。看到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我就立即展开作文小练笔的比赛,学生作文思路打开了,下笔自然从容不迫了。实践表明,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这样的启发指导,学生肯定会乐此不疲。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活动,作文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喜好表现,同时又很叛逆。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对每个事物的看法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面对学业的压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他们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宣泄。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发泄的机会。如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让同学们给老师或父母写一封信,体裁不限,内容不限。这下,同学们可抓住了宣泄的对象,在纸上尽情的抒发。每到这时候,我会看到学生内心私语,对我的直言不讳,对父母的希望……思路清晰,文笔潇洒,全然不象是出自中学生之手。体裁也从一般的记叙文到诗歌,散文,随想,小小说……对此,我兴奋不已,及时给予鼓励,表扬,点拨,帮助他们修改并参加各类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一举动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现了,教与学协调一体了。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我还经常组织同学们写读后感,观后感,“学生优秀作品赏析”“我最喜爱的名人资料收集”等活动,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针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我还要求同学们每周摘抄两篇佳作,工整的抄写在练字本上,还必须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语,星期一供大家赏析。被学生评出来的佳作,会上这个月的黑板报。因此,对这项工作大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不要以教师简单的说教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否则将欲速而不达,还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的潜能。这样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三.抓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1.抓住生活细微之处,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写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象挤牙膏一样想一句写一句,结果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学生生活狭窄,教师忽略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就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因此,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如: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参观市场商场……同时,让同学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植树造林,三秋拾花劳动等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2.多说多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口若悬河,但写起文来,文思枯竭,无从下手,原因在于写得太少。因此在写作文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先说后写,就是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在写下来。还可以在课前5分钟,给学生口头锻炼的机会,内容不限,可以是笑话,诗文,新闻,故事等。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3.多写周记,鼓励创新
一般来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在加之学业负担,写作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平时让他们多写一些小片段,随笔,把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不仅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把他们写得好的文章推荐出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文的分量,提高写作积极性。
4.多肯定,少批评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指出他们的不足。有些同学虽然立意不新,但他在遣词造句上还不错;还有些同学,前言不搭后语,但结构还可以,对此,教师也应多加以赞美,激发其创作兴趣,反之,教师如把学生的作文,批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而且还打击了写作兴趣。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作者通联:152500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一中学校)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常言所说:“打铁先得本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须做常流水”。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过硬的业务功底,高尚的师德来优化自身,最后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每一堂课,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查资料,找范文,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避免自己讲得过多或过少,妨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有时一道作文题出来,为了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我一改往日的“一言堂”,而把课堂变成“群言堂”,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妙语连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我每上一堂作文课,自己都要准备一篇自己写得范文,让学生们帮着修改,每每此时,是学生们最兴奋的时候,他们会从遣词造句,选材构思,主题立意等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他们的帮助,我的几篇范文颇有点出自“大师”之手的意味。看到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我就立即展开作文小练笔的比赛,学生作文思路打开了,下笔自然从容不迫了。实践表明,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这样的启发指导,学生肯定会乐此不疲。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活动,作文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喜好表现,同时又很叛逆。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对每个事物的看法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面对学业的压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他们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宣泄。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发泄的机会。如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让同学们给老师或父母写一封信,体裁不限,内容不限。这下,同学们可抓住了宣泄的对象,在纸上尽情的抒发。每到这时候,我会看到学生内心私语,对我的直言不讳,对父母的希望……思路清晰,文笔潇洒,全然不象是出自中学生之手。体裁也从一般的记叙文到诗歌,散文,随想,小小说……对此,我兴奋不已,及时给予鼓励,表扬,点拨,帮助他们修改并参加各类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一举动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现了,教与学协调一体了。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我还经常组织同学们写读后感,观后感,“学生优秀作品赏析”“我最喜爱的名人资料收集”等活动,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针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我还要求同学们每周摘抄两篇佳作,工整的抄写在练字本上,还必须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语,星期一供大家赏析。被学生评出来的佳作,会上这个月的黑板报。因此,对这项工作大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不要以教师简单的说教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否则将欲速而不达,还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的潜能。这样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三.抓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1.抓住生活细微之处,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写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象挤牙膏一样想一句写一句,结果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学生生活狭窄,教师忽略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就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因此,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如: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参观市场商场……同时,让同学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植树造林,三秋拾花劳动等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2.多说多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口若悬河,但写起文来,文思枯竭,无从下手,原因在于写得太少。因此在写作文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先说后写,就是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在写下来。还可以在课前5分钟,给学生口头锻炼的机会,内容不限,可以是笑话,诗文,新闻,故事等。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3.多写周记,鼓励创新
一般来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在加之学业负担,写作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平时让他们多写一些小片段,随笔,把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不仅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把他们写得好的文章推荐出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文的分量,提高写作积极性。
4.多肯定,少批评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指出他们的不足。有些同学虽然立意不新,但他在遣词造句上还不错;还有些同学,前言不搭后语,但结构还可以,对此,教师也应多加以赞美,激发其创作兴趣,反之,教师如把学生的作文,批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而且还打击了写作兴趣。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作者通联:152500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