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时代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世界逐渐变为一个“地球村”,这就使得多元文化的分歧、冲突与对异文化的认同,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一系列的战争行为、暴力行为、民族地区的冲突、恐怖分子袭击等事件表明世界各国对彼此的理解与宽容存在欠缺。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交往准则,缺乏沟通而导致冲突迭起,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方式,人际交往中宽容他人的精神尤其缺乏,如何让独生子女学会与人交往与共同生活的能力,成为教育面临的问题。
因此,宽容精神是全球化背景下时代伦理精神的诉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的事业。”确立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这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应确立的基本价值观念主要包括有: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责任感和维护生态平衡等。由此可见,宽容是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宽容教育实际上是民主社会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二、宽容与宽容教育的内涵
“宽容”一词来自拉丁文tolerate,《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宽容定义为:“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观点和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把宽容解释为:“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利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我国《辞海》将宽容定义为“宽恕,能容人”。由此可见,中外对宽容的定义都包括两方面,即宽恕与容忍。
宽容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宽恕、容忍与包容,使受教育者珍视、认同、并最终养成宽恕、容忍与包容的品质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两层涵义:首先,要让儿童体验到宽恕、容忍与包容,即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要宽恕、容忍与包容;第二,最终目的是要让儿童珍视、认同并养成宽恕、容忍与包容的品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的事业。”
1.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要宽容 “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要宽容”广义上有三方面的要点:首先,“教育者”不仅指教师,还包括家长以及社会上一切对儿童产生教育影响的人: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广义上说是指儿童成长的全过程,狭义上说则指学校教育过程,包括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评价到校园文化的教学全过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儿童要宽容”是指宽容儿童的缺点、错误与失败,接纳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以及多元地评价儿童。
儿童是个完整的人,当然是优点与缺点并存,儿童又是一个未完成的个体,正是需要教育帮他克服缺点。“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产生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思考这些错误是如何发生的,儿童得以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并发展一些策略来对付以后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宽容儿童的缺点与错误。但宽容绝不是纵容,宽容是对错误的接纳和容忍,目的还是引导和帮助儿童,它能使儿童在宽容中反思、醒悟、主动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并在体验宽容中学会宽容,最终养成宽容的品质和豁达、大度的美德。
“进入教育过程的个体是一个具有文化遗产的儿童,他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在他的内心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四周经济状况的影响。”既然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体独特性,宽容教育就要求教师了解、尊重并接纳儿童的个体独特性,倾听并尊重其不同见解,对其实施适合他的个性化的教育和多元化的评价,教师应从关注个体问的差异出发,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和生成性。
2.让儿童珍视、认同并养成宽恕、容忍与包容的品质
诚然,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宽容是宽容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让儿童从情感上体验宽容,从而能珍视、认同并养成宽恕与容忍的精神。宽容教育是要让儿童在体验宽容中学会宽容,并通过在儿童身上培育宽容精神,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宽容的精神氛围。
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要培育儿童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在文化认同问题上倡导多元宽容精神。鼓励儿童从多元宽容的文化立场出发,宽容、欣赏不同文化形态。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要培养儿童对他人的宽容。在这里,要宽容的“他人”不仅包括教师、家长、同学、朋友,而且包括持不同意见者甚至包括敌人在内的一切他人;“对他人宽容”行为也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要理解他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宽恕,再试着去容纳别人,在内心对其产生认可,最后达到一种彼此欣赏与共享的境界。这时候宽容他人的行为不再是一种强迫自己的行为,而是一种能体会到与人共享的幸福感的行为,一种“心向往之”的自由境界,这也是个体修养的最高境界。
三、宽容教育:从理念到行动
1.教学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共同生活”等思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作为教育的目的,即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共同生活、生存。理解、宽容、尊重等品质作为共同生活的基本能力,理应属于教学目的范畴,宽容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课程内容
首先,在专门的德育课程中明确加入培养宽容精神的内容,如思想品德课。其次,重视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学,尤其是加强人文课程。各科教学对价值观教育所起的作用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例如:历史课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宽容、民主、爱国等价值观念;语文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觉性、对他人的尊重、宽容态度等。
3.教学方法
英国道德教育专家Taylor曾指出过,“价值观教育得以实现的方式比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本身更为重要,事情怎么说的、做的,要比说了、做了一些什么更有影响力。”价值观不能灌输,也不能强加于人,同时,价值观也不是抽象的,它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实施宽容教育应排除强制灌输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更民主与隐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更 多的“身教”与“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感悟”与“体认”,要引导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体验、珍视、认同并养成宽容精神。下文试图提出一些探索过程中可取的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与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是考虑到价值观教育更需要“感悟”与“体认”这点而提出的,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情境的创设是关键因素,在想象中的逼真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确并进入自己的角色,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亲身体验而得到不同的情感经历,产生深刻的“体会”与“感悟”,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立场与情感体验,从而能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叙事: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叙事形式,此外,叙事还可以是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即个人故事叙述法。学生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故事的叙述来赋予自己生活经历以及意义,通过在课堂上讲述有关自己生活经历的故事来表明自己在道德和价值方面的发展。
讨论与案例分析:此法与叙事法有相同之处,即都是借助于“事件”与“叙述”,其不同之处在于叙事更侧重于让学生体悟“故事”中预先隐含着的价值要素,而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则更注重于让学生在集体的讨论中去分析、判断与选择,通过自己的理性判断与选择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因此,这种方法就尤其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实现对话沟通与交流分享的课堂交往:课堂交往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因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应通过课堂交往实现师生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分享。对话是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因此,对话表现为“敞开”、“包容”、“接纳”、“承认”和“共享”,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平等、自由、宽容、鼓励、关心和帮助的关系,对话中形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团队活动:宽容精神一定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所以,团队活动是宽容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的团队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与合作的活动中体会与学会宽容。
最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是单一的,我们主张综合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最好地达到我们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4.学校文化
学校环境是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隐性课程”,良好的环境对形成学生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校园建设,软环境中重要的价值观教育资源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内容,包括学校传统、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教师和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行、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自由、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四、宽容教育呼唤教师的宽容
教师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内含着影响学生的力量,而且因为价值观是内含在教学活动中的。因此,教师应把扮演价值观和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也应加强教师的价值观建设,宽容教育呼唤教师的宽容。
首先,教师要有宽容的美德,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承认和肯定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为前提,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想与行为,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以往不能容忍的一切,如学生因不成熟所犯的错误、学生的欠佳的学业成绩、学生的看似荒谬的见解等等,并致力于纠正、提高他而不是一味责备他。通过这种以宽容与尊重为价值预设的教育,从而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并展现生命的多样性。
其次,教师应躬行践履正确的价值观,即发挥“行为世范”的作用。教师本身是否尊奉并践履着诸如平等、尊重、宽容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显在或隐性地传递着价值。
总而言之,宽容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美德,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时代伦理精神的诉求,无疑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宽容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内容或教育行为,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把宽容精神内化到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最终从我们的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只有把宽容视为待人处世之必然,而不再需要刻意地去教育之时,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才算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孙霞)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世界逐渐变为一个“地球村”,这就使得多元文化的分歧、冲突与对异文化的认同,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一系列的战争行为、暴力行为、民族地区的冲突、恐怖分子袭击等事件表明世界各国对彼此的理解与宽容存在欠缺。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交往准则,缺乏沟通而导致冲突迭起,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方式,人际交往中宽容他人的精神尤其缺乏,如何让独生子女学会与人交往与共同生活的能力,成为教育面临的问题。
因此,宽容精神是全球化背景下时代伦理精神的诉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的事业。”确立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这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应确立的基本价值观念主要包括有: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责任感和维护生态平衡等。由此可见,宽容是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宽容教育实际上是民主社会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二、宽容与宽容教育的内涵
“宽容”一词来自拉丁文tolerate,《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宽容定义为:“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观点和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把宽容解释为:“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利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我国《辞海》将宽容定义为“宽恕,能容人”。由此可见,中外对宽容的定义都包括两方面,即宽恕与容忍。
宽容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宽恕、容忍与包容,使受教育者珍视、认同、并最终养成宽恕、容忍与包容的品质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两层涵义:首先,要让儿童体验到宽恕、容忍与包容,即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要宽恕、容忍与包容;第二,最终目的是要让儿童珍视、认同并养成宽恕、容忍与包容的品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的事业。”
1.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要宽容 “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要宽容”广义上有三方面的要点:首先,“教育者”不仅指教师,还包括家长以及社会上一切对儿童产生教育影响的人: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广义上说是指儿童成长的全过程,狭义上说则指学校教育过程,包括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评价到校园文化的教学全过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儿童要宽容”是指宽容儿童的缺点、错误与失败,接纳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以及多元地评价儿童。
儿童是个完整的人,当然是优点与缺点并存,儿童又是一个未完成的个体,正是需要教育帮他克服缺点。“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产生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思考这些错误是如何发生的,儿童得以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并发展一些策略来对付以后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宽容儿童的缺点与错误。但宽容绝不是纵容,宽容是对错误的接纳和容忍,目的还是引导和帮助儿童,它能使儿童在宽容中反思、醒悟、主动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并在体验宽容中学会宽容,最终养成宽容的品质和豁达、大度的美德。
“进入教育过程的个体是一个具有文化遗产的儿童,他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在他的内心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四周经济状况的影响。”既然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体独特性,宽容教育就要求教师了解、尊重并接纳儿童的个体独特性,倾听并尊重其不同见解,对其实施适合他的个性化的教育和多元化的评价,教师应从关注个体问的差异出发,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和生成性。
2.让儿童珍视、认同并养成宽恕、容忍与包容的品质
诚然,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宽容是宽容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让儿童从情感上体验宽容,从而能珍视、认同并养成宽恕与容忍的精神。宽容教育是要让儿童在体验宽容中学会宽容,并通过在儿童身上培育宽容精神,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宽容的精神氛围。
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要培育儿童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在文化认同问题上倡导多元宽容精神。鼓励儿童从多元宽容的文化立场出发,宽容、欣赏不同文化形态。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要培养儿童对他人的宽容。在这里,要宽容的“他人”不仅包括教师、家长、同学、朋友,而且包括持不同意见者甚至包括敌人在内的一切他人;“对他人宽容”行为也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要理解他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宽恕,再试着去容纳别人,在内心对其产生认可,最后达到一种彼此欣赏与共享的境界。这时候宽容他人的行为不再是一种强迫自己的行为,而是一种能体会到与人共享的幸福感的行为,一种“心向往之”的自由境界,这也是个体修养的最高境界。
三、宽容教育:从理念到行动
1.教学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共同生活”等思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作为教育的目的,即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共同生活、生存。理解、宽容、尊重等品质作为共同生活的基本能力,理应属于教学目的范畴,宽容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课程内容
首先,在专门的德育课程中明确加入培养宽容精神的内容,如思想品德课。其次,重视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学,尤其是加强人文课程。各科教学对价值观教育所起的作用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例如:历史课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宽容、民主、爱国等价值观念;语文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觉性、对他人的尊重、宽容态度等。
3.教学方法
英国道德教育专家Taylor曾指出过,“价值观教育得以实现的方式比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本身更为重要,事情怎么说的、做的,要比说了、做了一些什么更有影响力。”价值观不能灌输,也不能强加于人,同时,价值观也不是抽象的,它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实施宽容教育应排除强制灌输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更民主与隐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更 多的“身教”与“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感悟”与“体认”,要引导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体验、珍视、认同并养成宽容精神。下文试图提出一些探索过程中可取的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与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是考虑到价值观教育更需要“感悟”与“体认”这点而提出的,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情境的创设是关键因素,在想象中的逼真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确并进入自己的角色,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亲身体验而得到不同的情感经历,产生深刻的“体会”与“感悟”,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立场与情感体验,从而能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叙事: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叙事形式,此外,叙事还可以是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即个人故事叙述法。学生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故事的叙述来赋予自己生活经历以及意义,通过在课堂上讲述有关自己生活经历的故事来表明自己在道德和价值方面的发展。
讨论与案例分析:此法与叙事法有相同之处,即都是借助于“事件”与“叙述”,其不同之处在于叙事更侧重于让学生体悟“故事”中预先隐含着的价值要素,而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则更注重于让学生在集体的讨论中去分析、判断与选择,通过自己的理性判断与选择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因此,这种方法就尤其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实现对话沟通与交流分享的课堂交往:课堂交往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因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应通过课堂交往实现师生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分享。对话是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因此,对话表现为“敞开”、“包容”、“接纳”、“承认”和“共享”,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平等、自由、宽容、鼓励、关心和帮助的关系,对话中形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团队活动:宽容精神一定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所以,团队活动是宽容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的团队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与合作的活动中体会与学会宽容。
最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是单一的,我们主张综合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最好地达到我们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4.学校文化
学校环境是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隐性课程”,良好的环境对形成学生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校园建设,软环境中重要的价值观教育资源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内容,包括学校传统、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教师和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行、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自由、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四、宽容教育呼唤教师的宽容
教师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内含着影响学生的力量,而且因为价值观是内含在教学活动中的。因此,教师应把扮演价值观和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也应加强教师的价值观建设,宽容教育呼唤教师的宽容。
首先,教师要有宽容的美德,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承认和肯定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为前提,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想与行为,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以往不能容忍的一切,如学生因不成熟所犯的错误、学生的欠佳的学业成绩、学生的看似荒谬的见解等等,并致力于纠正、提高他而不是一味责备他。通过这种以宽容与尊重为价值预设的教育,从而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并展现生命的多样性。
其次,教师应躬行践履正确的价值观,即发挥“行为世范”的作用。教师本身是否尊奉并践履着诸如平等、尊重、宽容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显在或隐性地传递着价值。
总而言之,宽容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美德,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时代伦理精神的诉求,无疑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宽容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内容或教育行为,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把宽容精神内化到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最终从我们的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只有把宽容视为待人处世之必然,而不再需要刻意地去教育之时,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才算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