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既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促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章节内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科学创设教学情境,以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2-0046-02
引 言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还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讲解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将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掌握。
一、情境创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意义
(一)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内涵,进而高效地理解数学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无法透彻掌握知识的内涵及运用范围,进而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对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回溯和模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
(二)知识迁移需求得到满足
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中,能使学生准确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应用条件和变式等,进而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迁移、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学习兴趣得到调动
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知识以抽象、枯燥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较差,难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显著增强数学知识的形象性。同时,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性格特点等,可以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四)情感体验得到增强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多样化手段,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件中融入数学知识及丰富的情感因素,既可以帮助学生透彻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情感熏陶,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显著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要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教師的重要职责是创建学习环境。学生只有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方能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又会受到生活、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教师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等充分融合,提升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充分联系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方能将有意义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教师要在具体情境中实施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消化知识,在其他情境中迁移知识[1]。
(三)情境认知理论
该理论从属于认知学科,认为知识与情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科学创建情境,方可高效实施一切认知活动。若割裂了知识、情境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成效将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情境创设能显著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要紧密依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避免盲目开展。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需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境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学情境需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生活化原则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情境创设实践中,增加教学情境的生活气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若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丝毫联系,那么学生的兴趣将难以得到调动。
(三)积极性原则
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保证创设的情境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学生通过明确学习动机,可以合理树立学习目标,进而端正学习态度[2]。
(四)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创设情境,将情境的层次特征体现出来,以便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首先,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情境,情境既要服务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又需要铺垫后续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发展性的学习目标方能有效实现。其次,教师要拓展情境的内容与信息量,留出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思考和解惑;结合本章节数学知识,向后续章节、其他学科等逐渐延伸,以使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注重直观体验
初中生受年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其直观经验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直观经验的融入,科学设计情境的层次,首先要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建构起来,然后使其逐步向深处拓展,升华为抽象思维。这样,学生的多重知识体系才能够得到良好构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常见的几何体”这一章时,教师首先可引入学校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因为这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逐步向几何图形延伸,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几何体的概念、特征等。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学习内容得到丰富,还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融合现实生活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等特征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高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现实生活素材的引入,也可克服数学知识枯燥性、抽象性的不利影响,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获取愉悦的学习体验,进而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节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游乐场摩天轮转动的视频生动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摩天轮是处于旋转状态还是平移状态。一些学生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摩天轮,但通过电视、手机等多种媒介,对其十分熟悉。且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摩天轮。因此,这一情境的创设,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将游乐场内小火车的运动视频播放出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平移运动。通过摩天轮与小火车的对比,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平移与旋转的差异,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增加动手机会
大部分初中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渴望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动手实践机会。因此,教师应在创设数学情境时,深入分析课程知识与教学目标,适当创设一些实践情境,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材的很多案例与知识,紧密联系着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适宜创设实践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章节时,教师可引入我国传统剪纸艺术,创设实践情境。教师提前准备纸张、小剪刀等材料工具,引导学生结合“囍”字的制作视频,动手剪出“囍”字形状,然后展开完成剪裁的图形,判断其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规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引入竞赛游戏
游戏受到初中生的广泛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其与学生的身心特征相适应,且初中生具備较强的好胜心理。基于此,教师可创设竞赛游戏类情境。这样既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一章节时,教师可举办知识竞赛,让班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并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抢答。在10道题抢答完毕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总结和排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好胜心的驱使,纷纷参与进来,既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在比赛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节时,教师可引入“击鼓传花”的游戏,依据学生的实际座次情况,分别编号处理。以第五排第六个座位的同学为例,编号为5/6。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随机喊出数字,手捧花的学生要向对应编号的同学及时传递花。这个游戏趣味性较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较高,在愉悦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可充分认识坐标的重要性。
(五)拓展背景故事
很多数学知识都有十分生动的背景故事。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若能将背景故事引入,那么将会显著增强知识的生动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实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讲述希帕斯的故事。希帕斯发现无理数后,并不被人们认可,甚至惨遭杀害。教师借助这样的背景故事,既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结 语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数学教学改革要求,能够显著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明确情境创设的意义,准确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凸显情境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唐启秀.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情境的创设分析[J].东西南北:教育,2018(12):89.
彭译锋.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04):24.
作者简介:陈伯昌(1976.6—),男,贵州大方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2-0046-02
引 言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还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讲解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将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掌握。
一、情境创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意义
(一)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内涵,进而高效地理解数学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无法透彻掌握知识的内涵及运用范围,进而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对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回溯和模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
(二)知识迁移需求得到满足
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中,能使学生准确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应用条件和变式等,进而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迁移、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学习兴趣得到调动
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知识以抽象、枯燥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较差,难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显著增强数学知识的形象性。同时,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性格特点等,可以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四)情感体验得到增强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多样化手段,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件中融入数学知识及丰富的情感因素,既可以帮助学生透彻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情感熏陶,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显著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要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教師的重要职责是创建学习环境。学生只有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方能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又会受到生活、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教师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等充分融合,提升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充分联系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方能将有意义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教师要在具体情境中实施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消化知识,在其他情境中迁移知识[1]。
(三)情境认知理论
该理论从属于认知学科,认为知识与情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科学创建情境,方可高效实施一切认知活动。若割裂了知识、情境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成效将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情境创设能显著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要紧密依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避免盲目开展。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需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境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学情境需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生活化原则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情境创设实践中,增加教学情境的生活气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若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丝毫联系,那么学生的兴趣将难以得到调动。
(三)积极性原则
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保证创设的情境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学生通过明确学习动机,可以合理树立学习目标,进而端正学习态度[2]。
(四)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创设情境,将情境的层次特征体现出来,以便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首先,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情境,情境既要服务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又需要铺垫后续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发展性的学习目标方能有效实现。其次,教师要拓展情境的内容与信息量,留出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思考和解惑;结合本章节数学知识,向后续章节、其他学科等逐渐延伸,以使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注重直观体验
初中生受年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其直观经验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直观经验的融入,科学设计情境的层次,首先要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建构起来,然后使其逐步向深处拓展,升华为抽象思维。这样,学生的多重知识体系才能够得到良好构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常见的几何体”这一章时,教师首先可引入学校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因为这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逐步向几何图形延伸,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几何体的概念、特征等。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学习内容得到丰富,还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融合现实生活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等特征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高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现实生活素材的引入,也可克服数学知识枯燥性、抽象性的不利影响,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获取愉悦的学习体验,进而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节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游乐场摩天轮转动的视频生动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摩天轮是处于旋转状态还是平移状态。一些学生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摩天轮,但通过电视、手机等多种媒介,对其十分熟悉。且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摩天轮。因此,这一情境的创设,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将游乐场内小火车的运动视频播放出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平移运动。通过摩天轮与小火车的对比,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平移与旋转的差异,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增加动手机会
大部分初中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渴望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动手实践机会。因此,教师应在创设数学情境时,深入分析课程知识与教学目标,适当创设一些实践情境,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材的很多案例与知识,紧密联系着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适宜创设实践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章节时,教师可引入我国传统剪纸艺术,创设实践情境。教师提前准备纸张、小剪刀等材料工具,引导学生结合“囍”字的制作视频,动手剪出“囍”字形状,然后展开完成剪裁的图形,判断其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规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引入竞赛游戏
游戏受到初中生的广泛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其与学生的身心特征相适应,且初中生具備较强的好胜心理。基于此,教师可创设竞赛游戏类情境。这样既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一章节时,教师可举办知识竞赛,让班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并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抢答。在10道题抢答完毕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总结和排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好胜心的驱使,纷纷参与进来,既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在比赛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节时,教师可引入“击鼓传花”的游戏,依据学生的实际座次情况,分别编号处理。以第五排第六个座位的同学为例,编号为5/6。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随机喊出数字,手捧花的学生要向对应编号的同学及时传递花。这个游戏趣味性较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较高,在愉悦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可充分认识坐标的重要性。
(五)拓展背景故事
很多数学知识都有十分生动的背景故事。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若能将背景故事引入,那么将会显著增强知识的生动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实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讲述希帕斯的故事。希帕斯发现无理数后,并不被人们认可,甚至惨遭杀害。教师借助这样的背景故事,既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结 语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数学教学改革要求,能够显著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明确情境创设的意义,准确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凸显情境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唐启秀.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情境的创设分析[J].东西南北:教育,2018(12):89.
彭译锋.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04):24.
作者简介:陈伯昌(1976.6—),男,贵州大方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