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贯彻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在论述乐感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从理论课教学、音乐表现能力培养、审美引导及辅助教学等方面探讨中职音乐专业教学的乐感培养策略。
关键词: 乐感 视唱 培养方法
在生本主义、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推动之下,中职教育战线的革弊图新正全面升级走向深入。针对生源减少、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调整理念,找寻对策创新求变,才能摆脱困境打开局面。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关键一点是教学功利倾向严重。个别教师由于盲目追求速效速成,过于注重纯专业方面的培训,相对忽视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塑造。此种做法不仅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而且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
毋庸置疑,任何专业教学都必须立足长远以生为本,注重全面发展贯彻素质教育。以音乐教学来讲,无论声乐还是器乐专业,乐感培养当是教学的重要构成之一。只有将乐感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彼此呼应相互配合,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打好基础,获得均衡发展促进全面提高。专业教师应当努力消除功利影响,摒弃贪图速成的教学方式,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加强乐感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为什么要注重乐感培养呢?
一、乐感与乐感培养
乐感是人类独有的高等智能,是我们之于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良好的乐感是学习或从事音乐的重要素质。如果说音乐传达的是某种艺术性感觉的话,那么乐感即是对这种感觉的感知、理解、赏鉴及表达能力。
具体来讲,乐感的构成包括:1.音准感;2.节奏感;3.音色感;4.力速感;5.和声感;6.结构感;7.韵律感;8.形象感;9.共鸣感;10.记忆力。所谓乐感良好指一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各个构成要素都具有敏锐精准的感觉及深刻全面的悟觉。
乐感受先天遗传的影响较大,因人而异差别显著。敏锐聪慧者得天独厚,而迟钝木讷者亦不乏其人。耳闻曲乐,洞悉奥妙者深享其中,不识风韵者则浑然无觉。据说曾有这样的实验,播放一段哀乐给学前儿童聆听。结果个别孩子神情立时黯然,并表示“听到似有人哭”、“觉得难过”,其他大部分孩童仍自打闹嬉戏无动于衷。由此可见,先天因素决定了乐感的起点高度。
尽管天分高低不同,都无法自然形成乐感。只有通过后天的正确引导与持续培养,才能由朦胧状态逐步清晰化、系统化,进而形成音乐艺术感觉——这一优势或者说“本领”对于音乐学习至关重要。莫扎特之所以成就音乐神话,固然与其优厚天分密不可分,但如果没有那样一位音乐家父亲的苦心雕琢,恐怕无法造就大师神童。所以,中职阶段的音乐教学必须将乐感培养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乐感培养并非专业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可循,难以具体量化操作。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理论课教学、表现能力培养、审美引导及辅助教学等,从各个方面施加影响,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科学培养。
二、理论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充分利用理论教学当中的关联以突出乐感培养,是切合中职教学实际的有效方法。相对而言,视唱课和作品分析教学最具潜力,若能深入挖掘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大有文章可做。
无论歌声还是器乐声,都是一种音乐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气、语意、语境。若想识别其中就里,需要敏锐的听力。其实,学习音乐人人都有位最好的老师,那就是自己的耳朵。锻炼提高听觉能力,是乐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课包括听觉训练与视唱练习两部分。听觉训练的重点一是音准感,一是节奏感。部分教师都是从音准训练开始入手的,这种做法其实不妥。因为节奏感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之于音乐律动性与流畅性敏锐度的形成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音乐、积累感觉,所以音准听辩训练应当与节奏感培养同步开展、配合进行。
至于视唱练习,则应立足学生实际,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比如可以由唱准音阶入手,然后是级进、跳进练習,在牢固音准感的基础上,再过渡到节奏和韵律感的练习。同时,应当听唱兼顾,彼此呼应,相辅相成。
再者作品分析教学对于培养乐感十分重要。学生只有真正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才能进一步展开想象生发情感,于共鸣中形成认知、定位感觉。所以一定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握好作品分析的时机与深度,科学引导学生的乐感对接。总的来讲,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巧妙利用理论教学当中的有效资源,力求形成一种教学合力,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乐感稳步提升。
三、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就是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速度、真切的情感,将音乐作品蕴含的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包括再现与表现两个阶层。再现只是对原作的准确表达,相对容易;而表现则多有二度创作的成分,难度较高。如果跳过技术能力部分,音乐表现力考量的是音乐记忆与艺术想象的交互能力,需要良好的乐感作为支撑。
表现能力与乐感息息相关,教学中不妨将两方面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可以选取那些旋律简捷明快的乐曲作为学练曲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乐曲蕴含的艺术形象及艺术情结,然后鼓励他们模仿表现,这里的模仿表现并不要求准确,而意在印证感觉、启发想象、锻炼表现。
比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动物狂欢节》就是很具代表性的曲目。教师可针对不同章节、不同乐器表现刻画的艺术形象,分段(不同时间的森林景色)、分类(不同动物)详细讲解点评,先慢慢拉近学生的情与感,然后鼓励他们或唱或奏,尝试表现有所心得的某个节段……
此外,加强艺术实践,同样是锻炼乐感及表现能力的有效方式。因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当中,种种直观鲜活的感同身受,更加利于情感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对理论概念的内化悟解,从而促进乐感与表现能力的融合成长。教师可通过组织排练曲目,或参与校内演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锻炼培养乐感。 四、审美引导
乐感培养离不开审美引导。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術水平等同步开展审美方面的引导,循序渐进由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赏鉴音乐作品的眼光能力,培育学生的艺术审美逻辑体系。审美教育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坚持正面引导、科学引导。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审美,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标准。审美引导,切忌先入为主越俎代庖。教师应指引学生感知、审视音乐艺术的客观之美,于辨识优劣时倡导主见、鼓励独到,坚持以“民主”的态度推动学生乐感的个性化发展。
五、注重积累,结合思考
乐感培养系长效化的过程,需要由量到质逐步积累和过渡,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所以,应充分利用其他时间和方式辅助配合教学。比如,利用几个自习开展音乐欣赏、举办主题讲座,或培训小乐队、组织小会演,或成立学习小组、指导学术写作等。同时,一定要大力提倡自修自学,关键是多听、多看、多思考。
1.多听。音乐是依靠乐音高低长短的对比变化和规律性交织,烘托某种音乐形象以作用于感官的声音艺术。人与音乐的交互,只能源自听觉。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大量聆听各类音乐作品,广泛接触各种音乐形式,并且要反复听、用心听,努力在头脑中积累音乐信息,发展内心听觉,提高艺术修养。
2.多看。包括阅读与观摩。“功夫在诗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入阅读音乐方面的资料文献,包括名家传记、音乐故事、经典赏析、音乐评论等,努力汲取营养增厚底蕴;同时,多方观摩各种现场音乐会,尤其是大师级的演奏,积极开阔眼界涵养乐感。
3.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感官搜集到的信息,只有借助反复思考、深入思考,才能逐步内化升级,凝结成为真知灼见,从而作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促进音乐感觉的条理化与系统化。因此,务必勉励学生学做音乐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
最后,教师不妨建议学生在本门专业之外,再选修某种乐器甚或舞蹈,不求学得多么精到,只为转个角度认识音乐,换种方式培养乐感。
总之,乐感是从事音乐活动的重要能力,乐感培养是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认识乐感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探寻更有效的方式方法,科学培养全面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切实践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珺兰.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J].黄河之声,2018(01).
[2]尹小进.论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8(03).
[3]陈春霞.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考试周刊,2018(30).
[4]黄红.浅谈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乐感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下),2017(07).
[5]胥仁高.培养学生乐感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J].科普童话,2017(42).
[6]刘娟玲.试论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有效应用[J].知音励志,2016(18).
关键词: 乐感 视唱 培养方法
在生本主义、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推动之下,中职教育战线的革弊图新正全面升级走向深入。针对生源减少、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调整理念,找寻对策创新求变,才能摆脱困境打开局面。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关键一点是教学功利倾向严重。个别教师由于盲目追求速效速成,过于注重纯专业方面的培训,相对忽视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塑造。此种做法不仅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而且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
毋庸置疑,任何专业教学都必须立足长远以生为本,注重全面发展贯彻素质教育。以音乐教学来讲,无论声乐还是器乐专业,乐感培养当是教学的重要构成之一。只有将乐感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彼此呼应相互配合,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打好基础,获得均衡发展促进全面提高。专业教师应当努力消除功利影响,摒弃贪图速成的教学方式,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加强乐感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为什么要注重乐感培养呢?
一、乐感与乐感培养
乐感是人类独有的高等智能,是我们之于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良好的乐感是学习或从事音乐的重要素质。如果说音乐传达的是某种艺术性感觉的话,那么乐感即是对这种感觉的感知、理解、赏鉴及表达能力。
具体来讲,乐感的构成包括:1.音准感;2.节奏感;3.音色感;4.力速感;5.和声感;6.结构感;7.韵律感;8.形象感;9.共鸣感;10.记忆力。所谓乐感良好指一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各个构成要素都具有敏锐精准的感觉及深刻全面的悟觉。
乐感受先天遗传的影响较大,因人而异差别显著。敏锐聪慧者得天独厚,而迟钝木讷者亦不乏其人。耳闻曲乐,洞悉奥妙者深享其中,不识风韵者则浑然无觉。据说曾有这样的实验,播放一段哀乐给学前儿童聆听。结果个别孩子神情立时黯然,并表示“听到似有人哭”、“觉得难过”,其他大部分孩童仍自打闹嬉戏无动于衷。由此可见,先天因素决定了乐感的起点高度。
尽管天分高低不同,都无法自然形成乐感。只有通过后天的正确引导与持续培养,才能由朦胧状态逐步清晰化、系统化,进而形成音乐艺术感觉——这一优势或者说“本领”对于音乐学习至关重要。莫扎特之所以成就音乐神话,固然与其优厚天分密不可分,但如果没有那样一位音乐家父亲的苦心雕琢,恐怕无法造就大师神童。所以,中职阶段的音乐教学必须将乐感培养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乐感培养并非专业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可循,难以具体量化操作。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理论课教学、表现能力培养、审美引导及辅助教学等,从各个方面施加影响,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科学培养。
二、理论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充分利用理论教学当中的关联以突出乐感培养,是切合中职教学实际的有效方法。相对而言,视唱课和作品分析教学最具潜力,若能深入挖掘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大有文章可做。
无论歌声还是器乐声,都是一种音乐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气、语意、语境。若想识别其中就里,需要敏锐的听力。其实,学习音乐人人都有位最好的老师,那就是自己的耳朵。锻炼提高听觉能力,是乐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课包括听觉训练与视唱练习两部分。听觉训练的重点一是音准感,一是节奏感。部分教师都是从音准训练开始入手的,这种做法其实不妥。因为节奏感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之于音乐律动性与流畅性敏锐度的形成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音乐、积累感觉,所以音准听辩训练应当与节奏感培养同步开展、配合进行。
至于视唱练习,则应立足学生实际,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比如可以由唱准音阶入手,然后是级进、跳进练習,在牢固音准感的基础上,再过渡到节奏和韵律感的练习。同时,应当听唱兼顾,彼此呼应,相辅相成。
再者作品分析教学对于培养乐感十分重要。学生只有真正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才能进一步展开想象生发情感,于共鸣中形成认知、定位感觉。所以一定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握好作品分析的时机与深度,科学引导学生的乐感对接。总的来讲,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巧妙利用理论教学当中的有效资源,力求形成一种教学合力,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乐感稳步提升。
三、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就是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速度、真切的情感,将音乐作品蕴含的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包括再现与表现两个阶层。再现只是对原作的准确表达,相对容易;而表现则多有二度创作的成分,难度较高。如果跳过技术能力部分,音乐表现力考量的是音乐记忆与艺术想象的交互能力,需要良好的乐感作为支撑。
表现能力与乐感息息相关,教学中不妨将两方面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可以选取那些旋律简捷明快的乐曲作为学练曲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乐曲蕴含的艺术形象及艺术情结,然后鼓励他们模仿表现,这里的模仿表现并不要求准确,而意在印证感觉、启发想象、锻炼表现。
比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动物狂欢节》就是很具代表性的曲目。教师可针对不同章节、不同乐器表现刻画的艺术形象,分段(不同时间的森林景色)、分类(不同动物)详细讲解点评,先慢慢拉近学生的情与感,然后鼓励他们或唱或奏,尝试表现有所心得的某个节段……
此外,加强艺术实践,同样是锻炼乐感及表现能力的有效方式。因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当中,种种直观鲜活的感同身受,更加利于情感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对理论概念的内化悟解,从而促进乐感与表现能力的融合成长。教师可通过组织排练曲目,或参与校内演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锻炼培养乐感。 四、审美引导
乐感培养离不开审美引导。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術水平等同步开展审美方面的引导,循序渐进由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赏鉴音乐作品的眼光能力,培育学生的艺术审美逻辑体系。审美教育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坚持正面引导、科学引导。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审美,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标准。审美引导,切忌先入为主越俎代庖。教师应指引学生感知、审视音乐艺术的客观之美,于辨识优劣时倡导主见、鼓励独到,坚持以“民主”的态度推动学生乐感的个性化发展。
五、注重积累,结合思考
乐感培养系长效化的过程,需要由量到质逐步积累和过渡,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所以,应充分利用其他时间和方式辅助配合教学。比如,利用几个自习开展音乐欣赏、举办主题讲座,或培训小乐队、组织小会演,或成立学习小组、指导学术写作等。同时,一定要大力提倡自修自学,关键是多听、多看、多思考。
1.多听。音乐是依靠乐音高低长短的对比变化和规律性交织,烘托某种音乐形象以作用于感官的声音艺术。人与音乐的交互,只能源自听觉。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大量聆听各类音乐作品,广泛接触各种音乐形式,并且要反复听、用心听,努力在头脑中积累音乐信息,发展内心听觉,提高艺术修养。
2.多看。包括阅读与观摩。“功夫在诗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入阅读音乐方面的资料文献,包括名家传记、音乐故事、经典赏析、音乐评论等,努力汲取营养增厚底蕴;同时,多方观摩各种现场音乐会,尤其是大师级的演奏,积极开阔眼界涵养乐感。
3.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感官搜集到的信息,只有借助反复思考、深入思考,才能逐步内化升级,凝结成为真知灼见,从而作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促进音乐感觉的条理化与系统化。因此,务必勉励学生学做音乐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
最后,教师不妨建议学生在本门专业之外,再选修某种乐器甚或舞蹈,不求学得多么精到,只为转个角度认识音乐,换种方式培养乐感。
总之,乐感是从事音乐活动的重要能力,乐感培养是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认识乐感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探寻更有效的方式方法,科学培养全面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切实践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珺兰.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J].黄河之声,2018(01).
[2]尹小进.论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8(03).
[3]陈春霞.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考试周刊,2018(30).
[4]黄红.浅谈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乐感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下),2017(07).
[5]胥仁高.培养学生乐感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J].科普童话,2017(42).
[6]刘娟玲.试论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有效应用[J].知音励志,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