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误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lee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当前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中,我们还存在着几个误区,即选材时重视课外的材料,忽视课内的文本;训练时重视练习的数量,忽视指导的质量;讲解时重视答案的呈现,忽视思维的训练。本文找出“病因”,希望能“对症下药”,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质量。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复习 误区
  要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质量,能“对症下药”,首先要找出“病因”——当前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选材时重视课外的材料,忽视课内的文本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走向深入,高考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者所选取的材料都是新的材料,设置的也都是新的情境。题型开放灵活,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且体现学科的渗透与整合。正因为高考的命题指向于此,所以在高考的阅读复习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那就是教师完全抛开课本,只用课外资料上的阅读文章。
  确实,当今高考试题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外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的内容基本没有,但不等于说教材就没用了。现代文阅读复习,应该要利用课内的文本。有的教师可能觉得课文已经教过,没什么可复习的。其实,课文的复习是很有用的。利用课文的阅读分析,建构基本的阅读解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说,在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但是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利用好这个途径。在目前的复习阶段,应该注意衔接,把课文的复习和阅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教师都可以依靠对课内阅读文章的教学来使学生获得。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常见的能力考查点“分析综合”为例,在对课内文章的教学中其实可以渗透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一文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哪几个故事?请以“祥林嫂”为主语写一个句子,不超过10个字。
  可以写成这样四个句子: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通过这种类似的设计,让学生尽量用简洁精练的词语来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从而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训练时重视练习的数量,忽视指导的质量
  任何一位教师都明白,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必须多练习。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大搞“地毯式轰炸”,一天到晚参考书、练习试卷漫天飞,这样,学生不仅身心疲惫,而且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没有思考、反刍的时间;由于数量过多,教师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分析题型及解法,也像学生一样疲于应付各种资料及试卷上的题目,多是念答案,就答案说答案而已。这种缺乏指导的练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对多数学生而言仍是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对其能力提高并没多少帮助;对有些能力欠佳的学生恐怕连“知其然”的层面都达不到。这也就使现代文阅读题变得错综复杂,不易把握,失去了多练的意义。
  然而我们许多学校、许多教师的做法正是如此。学生做了很多练习,耗费了大量时间,仍未学会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光重视了练习的数量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精当的指导。
  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讲究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练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因此我们的现代文复习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就更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是临场应考的实践者。复习课就是他们的练兵场。教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能力也就越强。实践证明,解答语文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蹲下身来,站在学生一边替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生成正确的“结果”,并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规律、解题的技巧,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开启智慧的大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学和练两个方面尽快地掌握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
  首先圈点勾画初读感知。先鸟瞰全篇,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让学生拿起笔对有用信息的进行勾画,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从整体着眼,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其次抓关键句,理清层次,把握感情变化。在阅读时要注意并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抒情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段尾句等等,通过找重要的词句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揣摩关键句,抓住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分析整合,规范全面答好题。要规范答好题,要高度重视审题。因为题目是思考的起点和终点,是答题的方向,只有牢牢扣住题目,答案才有可能准确。同时要多总结归纳,将常见的设题类型、设题陷阱、答题角度、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作一些整理。这样我们才能减少不应有的失误,离成功的目标也更靠近。
  “授之以渔”,学生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更能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精选练习题;同时加强指导,注意总结知识规律和答题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讲解时重视答案的呈现,忽视思维的训练   语文学习,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素养的提升;而能力转化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语文阅读归根结底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实际的高考阅读复习中,思维训练却几乎被摒弃。或者说,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任务,因此就更不会在“争分夺秒”的高考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了。在进行阅读复习时,多数教师的做法是:以练代讲,以答案代指导。这样的复习,教师仅仅重视答案的呈现,而忽视了如何组织答案的过程,这样做学生哪有什么能力可言,也更不要谈什么语文素养的提升。
  实际上答案的组织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维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
  通过联想与猜测,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目的性。教师在阅读前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勾画的习惯,并教给圈点勾画的具体方法。在勾画的过程中伴有联想和猜测的参与,联想到那些类似的、相反的,猜测下面作者会说些什么……这样的训练使思维不仅集中且更有方向性。学生的阅读所得肯定会多于文章后面的阅读题所涉及的内容,他的广泛思考也肯定会有助于他对文章后面所设问题的理解。
  通过比较与联想,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通常我们拿到一个题目时,应该教学生读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解析关键词,以确定答题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替换法,把关键词替换成另一个词或另一种说法,比较与联想,让学生体会这样一换,答题方向和内容是否会发生改变。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并获得审题的能力,这必将加强审题的有效性。
  通过语言的规范,训练思维的精密性。对语文试题的解答,肯定少不了咬文嚼字,尤其答题时用语精当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而这个规范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训练思维精密性的一个过程。
  通过探究性试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高考的阅读题,往往有一道探究性试题,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或联系自身,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类试题,教师的引导、指导是很重要的。要通过这类试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要肯定学生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不能仅仅重视答案的呈现,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过程,应让思维训练贯穿阅读复习的始终,这样的阅读复习才是有效的。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梦溪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特点,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教学过程、发展学生个性论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教育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语文学科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以创新为重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也随之向我们走来。作为中学基础学科的语
【摘 要】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让学生头疼的一种题型。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此类题目:1.研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2.把握注释,因为注释可能介绍了诗作的有关背景或解释了重要词语,而这些信息是考生读诗解题的关键;3.体味关键字,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4.看清题目,做题时,必须看清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高考历史题的难度大大增加,成为困扰文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为广大高中生提供了各种历史新题型的相应解答策略。  关键词:高考 历史题 应对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考历史的出题范围明显扩大了,除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出题范畴外,古今中外历史学家的名著也成了众多选择题、评述题
主体认识图式作为支配、控制整个认识过程的主体先存意识状态,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同外界进行着信息交流和信息转换,处于不断的变动状态中。但变动性的图式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图式的稳定性决定于它的“强化”和“保护。西大机制。强化和保护都表现为图式对客体的同化,它们既可能使图式趋向完善,义可能使图式流于僵化。当图式的保护机制失灵时,图式便顺应客体突破自身而发生转换;图式的顺应过程经历疑惑、发散和转换三个阶段。完善和转换是图式的两种发展形式。图式的发展动力根源于图式的同化和顺应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而归根到底根源于人和
从强度增长的公式出发,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影响软弱土强度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预压荷载作用下软弱土实测强度增长值与规范计算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趾板设计中,对趾板的基础、结构及施工做了如下处理:(1)基础必须置于坚硬的、不可冲蚀的、可灌浆的岩石基础上,天生桥面板堆石坝坝基是中三叠系
在目前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讨论中,出现种种理论上的混乱,其原因在于基本概念没有澄清。“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说法欠妥之处,一是把必然性仅仅理解为自然必然性,因此,逻辑上我们必须区分自然性与历史必然性;二是对自由和必然的理解,基于一种抽象态度,即把自由归于主体,把必然归于客体。这样谈论的自由就是一种抽象自由,抽象自由只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应该予以扬弃,发展到具体自由。具体自由是扬弃主客体的区分,是主客体分裂的消融。历史必然性就是实现自由,要实现自由,就必须超出抽象自由,进到具体自由:消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采取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即在改革中求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它要求稳定和秩序。但改革是一场革命,它要触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各种力量、各种因素在改革中会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因此,寄望改革不发生一点混乱,不产生一点震动是不可能的。
湖北省樊口泵站装有目前亚洲单机容量最大的轴流泵,长期以来,泵站运行扬程远远低于设计扬程,造成运行工况差、气蚀破坏严重叶片操作油压过高且低扬下仍难于开启泵轮叶片,造成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