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除了这个任务之外还要传播思想、道德、情操等。每个教师都要担负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就是文与道的统一关系。文与道,从意义上说,文指的是文章的语言形式,道指的是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借用到语文教学上,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文指一切语文教育,包括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道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出来好这两者的关系呢?
一、对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事业,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的除了培养语文能力之外,一定要陶冶同学的品德情操,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等,也就是把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重视了知识性的教育,忽视思想性的教育。其实语文公寓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工具,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情达意,那么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含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人们常讲“诗言志”、“文载道”,这说明任何一篇课文总是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的。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只就文字讲文字,忽视思想性教育,那也是难于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但我们也不能够只注重思想性,在语文课里只进行思想教育,脱离了语言文字,谈“大道理”,或者架空的分析、说教,把语文课变为政治课,那也是违背语文教育学目的的。因而在语文教育之中,知识性与思想性两者的关系应是“因文释道”,把思想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教学中,水乳交融。这样,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情感上受陶冶,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或许有人认为加强了思想情感驾驭,会影响到文字教育。这问题应辩证地分析。一篇文章的精髓总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如果只讲语言文字而忽视文章的精髓,就没有感染力;离开了文字讲精髓,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吸引力就得不到反映。只有两者结合得好,既重视了语言文字教育,又重视了思想性教育,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完成。
既然语文教育必须注重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二、寓思想情感教育于语言因素训练之中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进行思想感情教育的号材料。教材中有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反剥削、反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另外,还有阐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科学观点和方法。这些都是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非常丰富的内容,对帮助中学生树立郑学的人生观能起很大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在传授这些内容时,当然不能用大雨倾盆的方式;语文骄傲学的教育性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时,要“滴灌”、“渗透”,在“润”字上下功夫。语文教学不同于政治,要求教师在教语言文字中或在主题的表达、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划等教学中,渗透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情操。寓思想情感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途径很多,课内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是很好的途径。只要教师自己思想明确,有计划、有意识地去训练,那么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把思想情感教育寓于语言教育之中,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是离不开思想深刻、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等。钻研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体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这样领会文章中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把思想精华牢牢地掌握住,来深入阐发,启发学生深思。例如,《孔乙己》一课,对孔乙己悲惨教育的分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学生就会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批判思想有所认识,文章的观点就渗透到学生脑子里去了。因此,揭示文章内在的深刻意义是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文道关系的重要一环。
2、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的火花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的好句子。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学生读书时往往只会看到文章的表面。但是,会读书的人不仅要读字面,还要看到字的背后。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对关键词句的推敲。言中之意要能领会,言外之意也要能较深刻的理解,要捕捉思想的火花。例如《荔枝蜜》一课,“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在引导学生领会这一段时,关键抓住“颤”字,“颤”字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颤”?“颤”了以后,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情感?从以上角度分析体会,就能把作者对蜜蜂的深情,对蜜蜂的评价把握住,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心灵产生整栋,感情上共鸣。
3、措助英雄形采,树立爱的丰碑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英雄榜样的形象。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会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言行,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影响。教学时要紧扣作品文字,剖析人物崇高的思想、英雄业绩,让人物的英雄形象矗立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通过作品的描写刻划,通过语育的表现力打动学生的心灵。比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故土告别的时候,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如果靠教师自己去讲很难讲得出其中的深刻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图、想象,设想韩麦尔写这几个大字时的思想、跟神、动作、手势,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这里是文章思想感情最强烈的地方,它意味着对侵略者的控诉,对故国、故土的告别;也是对侵略者的憎恶,对返回故乡的向往、信念。虽然故事发生在他国,表现的是他人、他事,可爱国主义是人类非常高尚的感情,把他移情到学生身上,可以进一步点燃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火焰。
4、密切课内外联系,塑遗优美的心灵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不能仅但限于课堂教学,其他的教学环境也同样可以进行。毕竟学生的良好索质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的几个报告就可以达到,要通过课内、课外共同训练。课内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并对习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到教育。因为学生的作文是他的情感、意志、道德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或周围生活的写照。教师从学生作文中可了解到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思想。教师通过评析,可把情感渗透到学生中。课外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好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通过课内、课外教育的结合,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素质就能扎实提高。
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学性、思想性。我们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使其把握作品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德育、智育的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服务。
一、对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事业,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的除了培养语文能力之外,一定要陶冶同学的品德情操,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等,也就是把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重视了知识性的教育,忽视思想性的教育。其实语文公寓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工具,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情达意,那么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含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人们常讲“诗言志”、“文载道”,这说明任何一篇课文总是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的。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只就文字讲文字,忽视思想性教育,那也是难于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但我们也不能够只注重思想性,在语文课里只进行思想教育,脱离了语言文字,谈“大道理”,或者架空的分析、说教,把语文课变为政治课,那也是违背语文教育学目的的。因而在语文教育之中,知识性与思想性两者的关系应是“因文释道”,把思想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教学中,水乳交融。这样,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情感上受陶冶,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或许有人认为加强了思想情感驾驭,会影响到文字教育。这问题应辩证地分析。一篇文章的精髓总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如果只讲语言文字而忽视文章的精髓,就没有感染力;离开了文字讲精髓,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吸引力就得不到反映。只有两者结合得好,既重视了语言文字教育,又重视了思想性教育,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完成。
既然语文教育必须注重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二、寓思想情感教育于语言因素训练之中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进行思想感情教育的号材料。教材中有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反剥削、反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另外,还有阐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科学观点和方法。这些都是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非常丰富的内容,对帮助中学生树立郑学的人生观能起很大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在传授这些内容时,当然不能用大雨倾盆的方式;语文骄傲学的教育性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时,要“滴灌”、“渗透”,在“润”字上下功夫。语文教学不同于政治,要求教师在教语言文字中或在主题的表达、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划等教学中,渗透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情操。寓思想情感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途径很多,课内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是很好的途径。只要教师自己思想明确,有计划、有意识地去训练,那么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把思想情感教育寓于语言教育之中,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是离不开思想深刻、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等。钻研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体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这样领会文章中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把思想精华牢牢地掌握住,来深入阐发,启发学生深思。例如,《孔乙己》一课,对孔乙己悲惨教育的分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学生就会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批判思想有所认识,文章的观点就渗透到学生脑子里去了。因此,揭示文章内在的深刻意义是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文道关系的重要一环。
2、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的火花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的好句子。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学生读书时往往只会看到文章的表面。但是,会读书的人不仅要读字面,还要看到字的背后。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对关键词句的推敲。言中之意要能领会,言外之意也要能较深刻的理解,要捕捉思想的火花。例如《荔枝蜜》一课,“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在引导学生领会这一段时,关键抓住“颤”字,“颤”字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颤”?“颤”了以后,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情感?从以上角度分析体会,就能把作者对蜜蜂的深情,对蜜蜂的评价把握住,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心灵产生整栋,感情上共鸣。
3、措助英雄形采,树立爱的丰碑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英雄榜样的形象。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会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言行,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影响。教学时要紧扣作品文字,剖析人物崇高的思想、英雄业绩,让人物的英雄形象矗立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通过作品的描写刻划,通过语育的表现力打动学生的心灵。比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故土告别的时候,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如果靠教师自己去讲很难讲得出其中的深刻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图、想象,设想韩麦尔写这几个大字时的思想、跟神、动作、手势,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这里是文章思想感情最强烈的地方,它意味着对侵略者的控诉,对故国、故土的告别;也是对侵略者的憎恶,对返回故乡的向往、信念。虽然故事发生在他国,表现的是他人、他事,可爱国主义是人类非常高尚的感情,把他移情到学生身上,可以进一步点燃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火焰。
4、密切课内外联系,塑遗优美的心灵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不能仅但限于课堂教学,其他的教学环境也同样可以进行。毕竟学生的良好索质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的几个报告就可以达到,要通过课内、课外共同训练。课内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并对习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到教育。因为学生的作文是他的情感、意志、道德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或周围生活的写照。教师从学生作文中可了解到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思想。教师通过评析,可把情感渗透到学生中。课外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好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通过课内、课外教育的结合,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素质就能扎实提高。
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学性、思想性。我们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使其把握作品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德育、智育的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