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贴近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呢?
一、善于发现“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为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用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指出课题,学生在旺盛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个学生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二、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支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激活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请所报数是2的同学起立,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问答: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答:我发现有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师接着问: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生回答后,请报6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两次都站起来了。学生回答: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又问:这样的数还有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了公倍数。再次要求学生找一个最大的和最小的,生思考片刻后得出:找不出最大的,最小的是6。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小公倍数。以上教学片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报数游戏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四、运用生活化游戏进行数学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数数字,增添学习的趣味。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又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得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其中的奥妙。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把问题转移到课堂上,通过学生合作,老师指导一个个地解决,一个个地消化,让数学生活化。
一、善于发现“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为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用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指出课题,学生在旺盛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个学生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二、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支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激活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请所报数是2的同学起立,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问答: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答:我发现有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师接着问: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生回答后,请报6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两次都站起来了。学生回答: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又问:这样的数还有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了公倍数。再次要求学生找一个最大的和最小的,生思考片刻后得出:找不出最大的,最小的是6。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小公倍数。以上教学片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报数游戏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四、运用生活化游戏进行数学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数数字,增添学习的趣味。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又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得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其中的奥妙。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把问题转移到课堂上,通过学生合作,老师指导一个个地解决,一个个地消化,让数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