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食诗文浅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轼作为宋朝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饮食诗文创作繁盛,题材以食物、酒、茶为主,集中反映了他在饮食日用中获得的人生乐趣。苏轼的饮食诗文在艺术上表现为题材充实丰富、语言平淡自然,却往往能出语诙谐、想落天外。在其文理自然、恣意昂扬的文学话语中,透露出苏轼旷达洒脱、超然物外的个性,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也推动了饮食文学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苏轼;饮食;思想;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22-02
  苏轼以其生活经历的丰富性和乐观超然的个性,抒写出精美绝妙的诗文,饮食题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足迹遍布各地,将品尝过的美食揽入笔下,无论诗、词、还是文,均有表现。苏轼对于饮食的热爱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推动了饮食文学的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苏轼诗文的独特艺术特征。
  一、自笑平生为口忙[1]1235——题材丰富
  在《苏东坡全集》中,有关“饮食”的诗文极多,出现的菜名、酒名、茶名更是不计其数:谷物粮食类如大米、玉米糁、黄豆等;蔬菜瓜果类如莼菜、竹笋、荔枝、卢橘等;水产类如鲫鱼、河豚、鳊鱼;除此之外,桂酒、真一酒是他的心头好,不同品种的茶更是他日常不可或缺之物。[2]正如苏轼本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1]1360的凛然气节一样,苏轼的饮食观在《老饕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1]62苏轼诗文中详尽地描绘食物的千姿百态,叙述烹饪的各种方法,讲述着自己独特的饮食心得。
  (一)食饭蔬
  苏轼爱吃。他用“老饕”二字来形容自己,爱吃、会吃,且更能化食物之热量为文学之力量。如,吃鳊鱼,即作《鳊鱼》;吃豆粥,就写《豆粥》诗。苏轼不仅会吃,而且会做。大名鼎鼎的东坡肉无人不知,《猪肉颂》云:“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1]4857在苏诗中,每一思忖似乎天然具有这样的连贯性,每一步骤好像也都自有道理。按部就班,物物相生,终得美味。菜肴的制作方法与世而推移,苏轼所创的很多菜式却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餐桌之上。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做什么,苏轼都讲求适中适度。在《赠张鹦》一篇文章中苏轼曾提出四个养生方法:“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3]9即:无事、早寝、安步、晚食。心情平静与运动适量两相结合,加上早睡早起、切勿暴饮暴食,才是长久的保养手段。
  (二)饮美酒
  苏轼爱酒。酒是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困苦的凭借。苏轼在《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1485《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中说:“把酒问青天”[1]1478,往往每一提到酒,就能使人联想出苏轼喝酒时的飘逸旷达以及昂扬的斗志。苏轼对酒颇有些研究。他喜欢喝酒,并且通晓酿酒手艺。苏轼诗中涉及到酒的有很多,“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1]1064是在品评清香宜人的竹叶酒;“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1]348是在谈论洞庭春色酒的色亮如玉。苏轼喜欢在不同的地方就地取材以酿酒,不同种类的酒散发不同的芬芳气息,而苏轼稍作总结即为“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1]4852,品尝美酒竟然能够让人恍若身处仙境、飘飘欲仙,真可谓极美。苏轼虽被贬了又贬,却心态极好。酒能忘忧,亦能解忧,醉了倒头就睡,即可不染是非。
  (三)品雅茗
  世人爱茶,东坡尤甚。苏轼将品茗此一雅事引入诗文,将世事之俗趣点缀以茶之雅趣,诗文便鲜活生动起来。茶是超然安逸,旷然世外的理想生活的象征。苏轼所咏之茶,是路长人困的自然安慰,是情比金坚的外在联系,亦是灵感涌现的间接媒介。“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1]788在此诗中,苏轼运用比喻手法,对茶之滋味极尽夸赞,体现了苏轼对茶的一片清洁纯净的赤诚之心;“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1]852,竟是连茶具中颜色雪白的茶沫都要细心刻画一番,无疑说明苏轼的确是茶的忠实拥趸。一壶清茶就能使人偷得浮生半世的浅浅喜悦,远离喧闹和官场的勾心斗角,颇为洒脱自适,为全篇增添了欣喜畅适的情味和超然淡雅诗情,极美、极真,表现出苏轼高超的艺术腕力。苏轼大概是这样一种人,该饮茶时饮茶,该吟茶时吟茶,将其绘在记忆的绿野,想起茶,思其味,将黑夜点缀成一片星河,在星河里亮起一道银瀑;将提到“茶”的所有欢愉穿成珠串,存放心中,似一饼普洱,愈久弥醇,在品茶的回甘中体味人生。
  二、人间何处不巉岩[1]1006——艺术表现
  苏轼一生对饮食情有所钟,创作了大量的饮食诗文,因此,其饮食题材诗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
  (一)观察细致
  苏轼善于选取生活中极其细微的日常事物,擅长抓住事物的细节对其进行精准描绘,观察力极其敏锐。在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文中,往往通过以小见大来体现其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歸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1]1087苏轼应友人之请品茶,带着茶壶坐在小池旁,清风徐来,荷叶随风而乱,不时就有鱼儿跃出水面,欢呼跳跃。清风是如何乱了荷叶、细雨是如何让鱼儿出水,此二景都是极为细微之处,却被苏轼把握得恰到好处,真真如在眼前。如此场景,如此氛围,如此兴致,简直是理想生活。苏轼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世俗风味、烟火气息,将其作品化身为理想之巅,诗味隽永,又令人心驰神往。
  (二)想象奇特
  苏轼饮食诗文中常伴随着他想落天外的奇思遐想和巧妙奇特的比喻。一句“龙根为脯玉为浆”[1]1307,苏轼将美酒比喻为妙不可言的琼浆,表现出他对美酒的赞扬与热爱;“香雾霏霏欲馔人”[1]1251,则是将柑的芬芳当作香雾,不仅写出柑的迷人香气,也写出了作者缘何食指大动。如果说想象独特的比喻为其生活增加了情趣,那么暗喻的运用则能起到特殊表达效果。“骈头玉婴儿”[1]186一句,看过题目后已然明了说的是笋,然诗中却对笋字并未提及,直以“玉婴儿”称之,将笋的洁白、脆嫩、甘甜用新奇的比喻写出,不仅给人以新鲜感,甚至还令人想探索一番这“玉婴儿”之滋味。   (三)语词诙谐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其语言的诙谐。叶燮在《原诗》中曾说苏轼的诗文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4]“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1]788苏轼将“肉”和“竹”对比,颇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意,议论精警。但是苏轼却另有一首有趣的打油诗,让人不得不感叹猪肉对苏轼来说可谓是真爱。“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如果说《於潜僧绿筠轩》是用“肉”来衬托“竹”的品性皆为上品的高洁神圣,那么这首打油诗就是用“竹”的优秀品质衬托苏轼对“猪肉”的热衷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失意中见宽慰,哀怨中見欢欣,这成为苏轼所独有之人生理趣。[5]96-98
  (四)情景并茂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能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6]苏轼时刻心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他的作品常常能给人情景交融,物我相忘的体验,给人强烈的美感。荔枝在苏轼笔下,变化万端,让人赞叹。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1]745“她”是穿着一袭绛罗襦裙的海山仙子,不远千里飞腾而来,掀开“她”半遮半掩的红面纱,便能看到洁净如白玉的肌肤纹理,晶莹剔透。“不须更待妃子笑”,只是荔枝自己的风骨,便足够倾国倾城了。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凭借“鸭戏图”中出现的“桃花”“鸭”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框架,又以“蒌蒿”“芦芽”衬托自己酷爱的美食——“河豚”,伴随着脑中展开这样天光晴好、水波潋滟的春色的同时,“河豚”作为点睛之笔,虽是想象,却恍若实景,不但能看到,且能触发联觉,令人垂涎。“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7]此言不差。
  (五)文风平易
  苏轼用平易流畅的语言让各种食物充满了诱人的光彩。苏轼诗文语言上的成就极高,饮食题材诗文写的平易浅俗,往往饶有趣味。他喜欢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摹,“芦菔生儿芥有孙”[1]1010是蔬菜旺盛生长的姿态,“红纱中单白玉肤”[1]745是荔枝的冰雪可爱。最广为人知的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正是河豚欲上时。”[1]958语言清丽流畅,极富画面感,竹林、桃花、春江、鸭群、蒌蒿、芦芽,多种意象连接,成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江晚景图,这些诗作有时像是家常口语般细细诉说,毫无滞涩而亲切圆融,可谓达到了一种精妙高超的艺术境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苏轼这种平易流畅的文风无疑扩展了诗文的表现领域,向世人展示了其超凡卓越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曾经这样评价苏轼,“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8]苏轼在饮食诗文中展示出了其日常生活中的直率真诚、高雅无双、风趣诙谐、乐观洒脱;苏轼作为一个读者体量庞大的文学家,他的饮食诗文在中国古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苏轼饮食诗文以其率真、平易、幽默的独特魅力为文坛注入活力,并以其不凡的人生阅历,旷达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文化修养极其出色的一员而精神不朽。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陈娇.苏轼饮食诗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陈喜珍.寓意于物,造平淡于绚烂中——论苏轼饮食题材作品的创作风格[J].名作欣赏,2012,(5).
  [6]林语堂.苏东坡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7]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8]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作者简介:
  李若君,女,汉族,山东泰安人。青岛大学文学院,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之一,这是一个关于农村女孩苔丝悲惨命运的故事。本文选取张谷若和郑大民两位著名翻译家的译本第三十一章中苔丝母亲写给苔丝的信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音层面进行翻译过程对比分析。在词汇层面讨论四字结构和叠音词的使用,句法层面讨论表达方式和信息结构的区别,语音层面讨论方言和普通话的翻译策略的使用和出发点的不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中文化负载词的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语言系统,大部分文化负载词都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所以给翻译带来了很大障碍。本文以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为例,选取了汉学家宇文所安和翻译家许渊冲的英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杜甫;宇文所安;许渊冲;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
期刊
【摘要】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对于民航英语翻译的研究却显得劲头不足。词汇是翻译工作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对于民航英语中词汇翻译的研究却大多拘泥于从词源和构词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或是止步于对术语的研究,角度比较单一,研究内容重复。实际上,术语只是民航英语词汇的一部分,本文将对民航英语中的词汇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其翻译分类讨论,以期能为此类研究做出贡献,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期刊
【摘要】 《兄弟》是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其跨越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时代,作品中蕴含的亲情和爱情在给予读者温暖的同时又伴随着荒诞的“狂欢”基调、残忍的“孤独”现实。本文通过探寻小说中的“温情”与“伤痕”,以“伤痕”形成的原因与经过为主要线索,结合作者经历与小说创作背景,旨在理清“温情”与“伤痕”的二重关系,进而探索作者蕴藏在悲剧中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余华
期刊
【摘要】文物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文物数量众多,但经过朝代变革、战乱和自然破坏等因素,能幸存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说文物安全尤为重要,要把它们的保护和现有各项建设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博物馆建设。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文物的保护经验,从完善立法、科学规划、加强预防性保护、培养人才、提高公众保护参与
期刊
【摘要】历史发展过程的一项重要实物见证就是文物,文物具备的历史价值丰富且浓厚,具有显著的不可复制特征,对民族历史文化有效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一些国内外学者专家通过一些实验研究发现,损害文物最严重的一个因素就是文物环境条件,需要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文物环境问题,同时注重预防工作的积极开展,基于文物环境的有效改善,实现良好文物储存空间营造目的。本文重点分析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期刊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翻译成外文语种最多的小说之一,在众多翻译版本中,英国汉学家翟里斯的英译本《聊斋志异》和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俄译本堪称《聊斋志异》众多外文译本中的经典。两位汉学大家在翻译《聊斋志异》时根据自身的理解选择了不同的异化与归化策略,产出了不同创作风格的译作。  【关键词】《聊斋志异》;归化;异化;阿列克谢耶夫;翟里斯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村上春树作为“世界上名声最大的日本作家” ①,如今已出版了40多部作品,而作为其处女作的《且听风吟》不仅开创了村上春树作为小说家的人生,也奠定了其日后写作风格的基础。本文主要以“陌生化”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且听风吟》中的语言风格、情节结构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的陌生化,来探索村上在作品中运用“陌生化”理论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 《且听风吟》;陌生化;村上春树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苦难美学的代表作。本文基于复调与狂欢化理论,对小说中的受难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说的受难女性特点中混合了恭顺、怪诞及高傲元素。女主人公的悲惨身世是其受难的直接原因,社会的不公与黑暗是其受难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受难女性;《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
期刊
【摘要】 《穿靴猫》是女性主义作家安吉拉 · 卡特《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中的一篇作品,讲述了一只猫帮助主人救助被困夫人,夫人积极配合,合力解决抠门丈夫,最后获得真爱的故事。本文控诉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与约束,女性丧失自由、自主权,也强调了女性不甘于现状、自我独立、自我成长。同时,也探讨了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  【关键词】 父权制;《穿靴猫》;两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