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推进派出所和社区警务改革,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是落实公安部《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的意见》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日新街派出所加强社区警务改革和基层基础建设实际,就如何构建新时代“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与大家做交流探讨。
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主要做法
日新街派出所管辖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区,总人口6万人。现有警力55人,其中社区警务室6个,配备社区民警33人。
近年来,日新街派出所按照大连市局党委“抓班子带队伍、打基础促稳定、强科技促发展、重执法保平安”的总思路,以打造符合大连国际化沿海开放城市特点的“最优警务模式、最优公安队伍、最优平安环境”(即“三个最优”模式)为牵引,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实现了社区警务室成为社会管理第一平台、服务群众第一窗口、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
(一)建立“两队一室”警务模式。通过改革,社区警务与侦查破案、治安管理成为派出所三大业务支柱,其作用和地位得以凸现,“一区一警两辅”落到实处,派出所进入到以勤务管理指挥室为支撑,案件打处中队、社区警务中队为战斗实体的新型工作模式,扭转了以往社区警务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局面。
(二)固化社区同址办公。通过与街道政府、社区协调,推动解决社区警务室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确保社区警务室有专门用房、专职力量、专项经费、专网电脑和外观统一、标示标牌统一、工作要求统一、基础台账统一、督导考核统一。按照“一区一警一室、一村多警一室”标准,推动社区民警常驻社区办公,推行社区民警“错时上班”和24小时勤务模式,确保社区民警全天候下沉在社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群众,有效建起了治安警情的“观察哨”,筑牢了治安管理的“桥头堡”,织密了安全防范的“防护网”。
(三)把牢党建工作方向。依托派出所所长兼任街道副主任、社区民警兼任副书记制度,将党的建设、服务人民、智慧公安建设等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深度融合,着力抓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城区安全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社区民警牵头整合社区、业委会、物业等多方基层党建基础力量,常态化地将社区警务工作力量融入“全要素”网格治理体系,组织发动网格员、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社区工作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日常治安秩序维护及元旦春节期间巡防守护。社区民警得到居民的普遍认同和理解,架起了与群众密切沟通的“连心桥”。
(四)坚持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统筹整合警务室、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治理资源,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更好履行服务群众、定纷止争、维护稳定等职责任务。聘请12名律师定期到社区警务室参与社区纠纷调解,给予法律咨询帮助,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依托固化社区同址办公、社区民警兼任社区(驻村)副书记工作制度,组建由社区民警、社区居民骨干、治安积极分子等参与的普法小组开展社区日常普法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解释政策规定,对社区内一些违法行为采取联合上门的方式开展工作。
(五)建设智慧安防小区,提升防控科技含量。积极推动街道将平安智慧小区建设纳入派出所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任务,制发了《日新街道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管理办法》,将小区安防系统建设纳入小区建设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前置条件。针对城区老旧小区多、投入资金大的实际,按照业主、物业、公安“三方互动、三方共建、三方受益”的理念,采取“公安搭台、公司唱戏、物业筹资、业主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针对小区不同类型、物业管理水平、治安状况,建设了10个智慧安防小区。
(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践行“爱大连、爱公安、爱岗位”的职业主题精神为载体,坚持民意导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为民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惠小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细化梳理社区民警的职责任务,明确社区民警每个月、每个周走访入户数、采集信息数、摸排情况数、安全检查数等,用简明量化的任务指标,敦促社区民警心往社区想,人往社区跑,力往社区使,真正让社区警务室建起来,让社区民警干起来,让社区警务活起来。
当前影响和制约创建活动的突出问题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和民警对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目标和途径认识不足、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有的认为只要多建几个警务室就是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更有甚者,一些社区民警不知道创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更谈不上把握重点、难点,抓出特色、干出成绩。除此之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社区警务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工作任务繁重,造成社区民警无所适从,基础工作薄弱致使警民关系疏离,严重阻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二是防范工作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经常强调防范工作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少数派出所勤务运行仍然没有实现社区民警专职化。还较为普遍地存在重打轻防的倾向,许多派出所对社区警务建设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心理,使社区警务防范、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三是社区警务工作还远未实现社会化,群防群治隊伍不健全。社区警务建设的前提是立足社区,重点是防范管理,主要任务是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预防犯罪和治安管理。但在实践中,少数派出所未能有效把警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和群众中,不善于组织公众参与预防犯罪,使得社区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能力不强,漏管失控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一些地方的可防性案件居高不下,致使老百姓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不够。
(二)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效果还不够明显。创建活动作为新时代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载体,要求地方政府、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等各方参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街道、社区干部等对创建活动的认识及责任归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社会辅助力量投入开展社区防控工作的参与度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致使社区警务效能不够明显。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全面完整地理解社区警务工作。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社区。在具体工作中,社区居民与社区民警共同承担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社区民警走不出独自承担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怪圈。在社区没有真正形成由社区民警为主、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参与的治安格局。 (三)社区民警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工作中没有思路,不能统筹规划,不懂得怎样去开展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等本职工作。对创新利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化解矛盾纠纷和维护稳定上,工作不细致不主动;在提高群众满意率方面不愿动脑筋,不愿办实事;在整合社区资源方面束手无策,没有针对性。
推进创建活动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公安派出所警务智能化建设。统筹推进“打、防、管、控、服、巡、查、建、保、用”等10项职能融入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建设,为基层提供实战支撑。按照“做精机关、做专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原则,及时将业务部门涉及派出所辖区人、地、物、事、组织的变动及关联信息推送给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指导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辖区各重要敏感路口增加视频监控镜头,同时依托遍布城区的光纤网络资源,鼓励居民在家中安装监控镜头,并将所有摄像头联网集成到派出所,从而达到区域监控覆盖,提升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效能。
(二)推动社区民警职业化、社区工作规范化。要根据各社区的规模、地域、人口和治安状况,科学制定社区民警主要职责,即抓好安全管理与防范,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人群管理、特行特业信息收集与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等工作,切实将服务群众体现在防范工作中,在服务中抓好防范。同时,要在明确其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明确社区警务建设以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工作目标,为推进城市社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此外,要积极为社区民警“减负”, 避免将社区民警当作“消防队员”,制定完善派出所、社区、辖区群众三方评价的社区警务考核办法,真正将社区民警从接处警及其他事务中解脱出来。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安排社区民警参与各类安保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在值班备勤期间,社区民警只负责办理社区业务工作,不参与案件办理,推动社区民警进楼入户采集基础信息、搜集社情民意、强化治安防控、排治安全隐患、管控重点人群、化解矛盾纠纷、管理行业场所、开展法治宣传及服务群众等工作,防止社区民警二次机关化。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要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实行逐级考核,杜绝多头考核和越级考核现象。要把考核结果作为评比表彰、提职晋升、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要以民警对警务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见警率、熟悉率、发案率、满意率、情报信息有效率,与社区民警无关的工作不得列入考核内容。要根据社會治安、工作情况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同时明确每项警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以确保社区警务工作正常运作。
(四)打造群防群治全新格局。主动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专群结合、警民共建等形式,努力打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要加大政府对防范工作的投入,本着有偿和自愿的原则,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加强基层防范网络的组织化建设,积极做好社区治安组织和专职巡防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动员、组织社区内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形成由平安志愿者、“红袖标”、住宅校区物业委员会及保安巡防队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群防群治网络,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社会面、居民、内部单位相结合的社区整体防控体系,提高社区的整体防控能力。
(五)创新实施“微警务”,实现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依托社区警务工作平台,健全完善“脚板+网络”“传统+科技”“专门工作+群众路线”的新思路新方法,开通警务QQ群、微信群等,与群众“键对键”交流、沟通和互动,实现“网上办、自助办、随时办”“异地办、就近办、一次办”。同时,将派出所承担的户籍、养犬、消防、110接处警等七大公安业务办理功能模块整合进“公安微警务”作为对外的唯一公众号,及时将涉及派出所要素管控、侦查办案、服务群众等可对外公开的各类警务资讯公布,并提供案件办理、户口审批等事项的实时查询服务。社区民警要利用熟悉社情的机会,深入社区以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发放《警方安防提示》和印有社区民警姓名、照片、联系电话、警务室QQ号码、派出所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的警民联系卡,群众轻轻一扫就能清楚了解辖区警务工作情况、办理咨询相关业务、报警求助;落实“警民恳谈”、“警民相约警务室”、定期向群众通报警情等警民互动制度;充分借助“QQ警务室”、公安微博、微信公众号、“网上公安”等新兴媒体开展治安防范宣传。
(六)强化“三防”。一是加强人防。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做好对辖区群防群治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引导和保护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并以派出所为轴心,整合以安保队员、治保会成员、物业小区保安为主的专业化群防队伍,形成集中规范管理、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统一防范整体。二是注重物防。通过督促平房居民区、单元楼低层极易攀爬入户的住户全部加装防护栏,对商铺及公共场所落地窗和入户门安装卷帘门,协调物业公司对单元楼楼门口门禁进行维修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物防措施,全面提高防范水平。三是提升技防。按照“公安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积极动员和说服社区商铺、企业、商场自筹资金安装视频探头,日夜保护辖区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平房居民区人员繁杂、路巷交错纵横、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盗窃案件频发的实际情况,通过与社区住户及商铺积极协调,在辖区全面推广出入口人像卡口、车辆卡口,在公共区域设置智能视频监控,居民楼栋安装智能门禁、地磁感应等智能安防设备,并同步研发应用,确保智能设备实时预警提示,主动匹配相关人员上门采取关护、救助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西岗分局日新街派出所所长)
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主要做法
日新街派出所管辖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区,总人口6万人。现有警力55人,其中社区警务室6个,配备社区民警33人。
近年来,日新街派出所按照大连市局党委“抓班子带队伍、打基础促稳定、强科技促发展、重执法保平安”的总思路,以打造符合大连国际化沿海开放城市特点的“最优警务模式、最优公安队伍、最优平安环境”(即“三个最优”模式)为牵引,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实现了社区警务室成为社会管理第一平台、服务群众第一窗口、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
(一)建立“两队一室”警务模式。通过改革,社区警务与侦查破案、治安管理成为派出所三大业务支柱,其作用和地位得以凸现,“一区一警两辅”落到实处,派出所进入到以勤务管理指挥室为支撑,案件打处中队、社区警务中队为战斗实体的新型工作模式,扭转了以往社区警务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局面。
(二)固化社区同址办公。通过与街道政府、社区协调,推动解决社区警务室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确保社区警务室有专门用房、专职力量、专项经费、专网电脑和外观统一、标示标牌统一、工作要求统一、基础台账统一、督导考核统一。按照“一区一警一室、一村多警一室”标准,推动社区民警常驻社区办公,推行社区民警“错时上班”和24小时勤务模式,确保社区民警全天候下沉在社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群众,有效建起了治安警情的“观察哨”,筑牢了治安管理的“桥头堡”,织密了安全防范的“防护网”。
(三)把牢党建工作方向。依托派出所所长兼任街道副主任、社区民警兼任副书记制度,将党的建设、服务人民、智慧公安建设等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深度融合,着力抓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城区安全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社区民警牵头整合社区、业委会、物业等多方基层党建基础力量,常态化地将社区警务工作力量融入“全要素”网格治理体系,组织发动网格员、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社区工作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日常治安秩序维护及元旦春节期间巡防守护。社区民警得到居民的普遍认同和理解,架起了与群众密切沟通的“连心桥”。
(四)坚持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统筹整合警务室、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治理资源,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更好履行服务群众、定纷止争、维护稳定等职责任务。聘请12名律师定期到社区警务室参与社区纠纷调解,给予法律咨询帮助,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依托固化社区同址办公、社区民警兼任社区(驻村)副书记工作制度,组建由社区民警、社区居民骨干、治安积极分子等参与的普法小组开展社区日常普法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解释政策规定,对社区内一些违法行为采取联合上门的方式开展工作。
(五)建设智慧安防小区,提升防控科技含量。积极推动街道将平安智慧小区建设纳入派出所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任务,制发了《日新街道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管理办法》,将小区安防系统建设纳入小区建设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前置条件。针对城区老旧小区多、投入资金大的实际,按照业主、物业、公安“三方互动、三方共建、三方受益”的理念,采取“公安搭台、公司唱戏、物业筹资、业主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针对小区不同类型、物业管理水平、治安状况,建设了10个智慧安防小区。
(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践行“爱大连、爱公安、爱岗位”的职业主题精神为载体,坚持民意导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为民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惠小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细化梳理社区民警的职责任务,明确社区民警每个月、每个周走访入户数、采集信息数、摸排情况数、安全检查数等,用简明量化的任务指标,敦促社区民警心往社区想,人往社区跑,力往社区使,真正让社区警务室建起来,让社区民警干起来,让社区警务活起来。
当前影响和制约创建活动的突出问题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和民警对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目标和途径认识不足、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有的认为只要多建几个警务室就是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更有甚者,一些社区民警不知道创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更谈不上把握重点、难点,抓出特色、干出成绩。除此之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社区警务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工作任务繁重,造成社区民警无所适从,基础工作薄弱致使警民关系疏离,严重阻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二是防范工作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经常强调防范工作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少数派出所勤务运行仍然没有实现社区民警专职化。还较为普遍地存在重打轻防的倾向,许多派出所对社区警务建设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心理,使社区警务防范、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三是社区警务工作还远未实现社会化,群防群治隊伍不健全。社区警务建设的前提是立足社区,重点是防范管理,主要任务是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预防犯罪和治安管理。但在实践中,少数派出所未能有效把警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和群众中,不善于组织公众参与预防犯罪,使得社区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能力不强,漏管失控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一些地方的可防性案件居高不下,致使老百姓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不够。
(二)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效果还不够明显。创建活动作为新时代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载体,要求地方政府、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等各方参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街道、社区干部等对创建活动的认识及责任归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社会辅助力量投入开展社区防控工作的参与度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致使社区警务效能不够明显。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全面完整地理解社区警务工作。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社区。在具体工作中,社区居民与社区民警共同承担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社区民警走不出独自承担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怪圈。在社区没有真正形成由社区民警为主、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参与的治安格局。 (三)社区民警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工作中没有思路,不能统筹规划,不懂得怎样去开展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等本职工作。对创新利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化解矛盾纠纷和维护稳定上,工作不细致不主动;在提高群众满意率方面不愿动脑筋,不愿办实事;在整合社区资源方面束手无策,没有针对性。
推进创建活动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公安派出所警务智能化建设。统筹推进“打、防、管、控、服、巡、查、建、保、用”等10项职能融入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建设,为基层提供实战支撑。按照“做精机关、做专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原则,及时将业务部门涉及派出所辖区人、地、物、事、组织的变动及关联信息推送给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指导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辖区各重要敏感路口增加视频监控镜头,同时依托遍布城区的光纤网络资源,鼓励居民在家中安装监控镜头,并将所有摄像头联网集成到派出所,从而达到区域监控覆盖,提升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效能。
(二)推动社区民警职业化、社区工作规范化。要根据各社区的规模、地域、人口和治安状况,科学制定社区民警主要职责,即抓好安全管理与防范,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人群管理、特行特业信息收集与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等工作,切实将服务群众体现在防范工作中,在服务中抓好防范。同时,要在明确其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明确社区警务建设以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工作目标,为推进城市社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此外,要积极为社区民警“减负”, 避免将社区民警当作“消防队员”,制定完善派出所、社区、辖区群众三方评价的社区警务考核办法,真正将社区民警从接处警及其他事务中解脱出来。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安排社区民警参与各类安保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在值班备勤期间,社区民警只负责办理社区业务工作,不参与案件办理,推动社区民警进楼入户采集基础信息、搜集社情民意、强化治安防控、排治安全隐患、管控重点人群、化解矛盾纠纷、管理行业场所、开展法治宣传及服务群众等工作,防止社区民警二次机关化。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要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实行逐级考核,杜绝多头考核和越级考核现象。要把考核结果作为评比表彰、提职晋升、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要以民警对警务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见警率、熟悉率、发案率、满意率、情报信息有效率,与社区民警无关的工作不得列入考核内容。要根据社會治安、工作情况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同时明确每项警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以确保社区警务工作正常运作。
(四)打造群防群治全新格局。主动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专群结合、警民共建等形式,努力打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要加大政府对防范工作的投入,本着有偿和自愿的原则,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加强基层防范网络的组织化建设,积极做好社区治安组织和专职巡防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动员、组织社区内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形成由平安志愿者、“红袖标”、住宅校区物业委员会及保安巡防队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群防群治网络,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社会面、居民、内部单位相结合的社区整体防控体系,提高社区的整体防控能力。
(五)创新实施“微警务”,实现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依托社区警务工作平台,健全完善“脚板+网络”“传统+科技”“专门工作+群众路线”的新思路新方法,开通警务QQ群、微信群等,与群众“键对键”交流、沟通和互动,实现“网上办、自助办、随时办”“异地办、就近办、一次办”。同时,将派出所承担的户籍、养犬、消防、110接处警等七大公安业务办理功能模块整合进“公安微警务”作为对外的唯一公众号,及时将涉及派出所要素管控、侦查办案、服务群众等可对外公开的各类警务资讯公布,并提供案件办理、户口审批等事项的实时查询服务。社区民警要利用熟悉社情的机会,深入社区以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发放《警方安防提示》和印有社区民警姓名、照片、联系电话、警务室QQ号码、派出所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的警民联系卡,群众轻轻一扫就能清楚了解辖区警务工作情况、办理咨询相关业务、报警求助;落实“警民恳谈”、“警民相约警务室”、定期向群众通报警情等警民互动制度;充分借助“QQ警务室”、公安微博、微信公众号、“网上公安”等新兴媒体开展治安防范宣传。
(六)强化“三防”。一是加强人防。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做好对辖区群防群治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引导和保护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并以派出所为轴心,整合以安保队员、治保会成员、物业小区保安为主的专业化群防队伍,形成集中规范管理、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统一防范整体。二是注重物防。通过督促平房居民区、单元楼低层极易攀爬入户的住户全部加装防护栏,对商铺及公共场所落地窗和入户门安装卷帘门,协调物业公司对单元楼楼门口门禁进行维修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物防措施,全面提高防范水平。三是提升技防。按照“公安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积极动员和说服社区商铺、企业、商场自筹资金安装视频探头,日夜保护辖区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平房居民区人员繁杂、路巷交错纵横、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盗窃案件频发的实际情况,通过与社区住户及商铺积极协调,在辖区全面推广出入口人像卡口、车辆卡口,在公共区域设置智能视频监控,居民楼栋安装智能门禁、地磁感应等智能安防设备,并同步研发应用,确保智能设备实时预警提示,主动匹配相关人员上门采取关护、救助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西岗分局日新街派出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