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增强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体验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通过“多重感官学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多重整合,从而最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陈勇(1981-),男,湖南茶陵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3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党中央和教育部也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开放以来曾先后三次进行了改革。自2006年开始实施05方案以来,学界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不同方面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尤其对“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给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具有相当价值。但是方案实施以来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脱离,远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与教师及教学内容脱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活动,缺乏生命的韵律和色彩,师生间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因为已有的研究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方面,并没有严格从具体的实际出发,虽强调“实践”但并未指向“实践”,更多的是从普遍性、一般性问题出发,导致教学的实效性不明显。而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它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像“一壶煮不开的水”的局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喜爱,真心受益的课程”。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学生的全部心智去感受和领悟,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和调整并升华学生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潜能,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情感并获得认识的目的。它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实践体验是指主体在实践中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心理体验则是指主体从心理上对他人或自己以前的“亲身经历”重新进行体验。[2]体验式教学模式与方法采用“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间接性经验,突破了传统的“课堂为主、书本至上、教师中心、分数评价”的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符合“先行而后知”的原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总之,体验式教学是道德情感和认知能力提升的统一,是道德实践和人的社会化的统一,是一种由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实践和认知构成的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性
  体验式教学在我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适时启发的作用。他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因此,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更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教育主客体的差异性
  传统式教育采用“填鸭式”,所谓“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20世纪初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后,学校基本上采用赫尔巴特“四段论”教学法模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借鉴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基本运用凯渃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显然这一教学模式在中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发展到了今天,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课堂45分钟都是教师的高密度讲解,既没有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问的机会,这便直接导致了学生以记忆、练习为主的学习方法,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剥夺了学生反思、质疑的权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未拨动过学生的心弦,知识总是远离人的情感世界,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填鸭式”教育只告诉学生“是什么”,不告诉学生或没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学生所知道的“怎么做”也就不牢固,理论指导实践的环节在此中断。学生在通过对知识完全的死记硬背之后获得种种荣誉的同时,也把自己练就成了没有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是主客体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价值观互通与心灵融契的过程,是以主客体已有的内在知识及经验为基础,改变内在发展需求的行为过程。体验式教学不仅仅要把课提前备好,对教师还有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个体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亲“心”体验其过程,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实现教育的目的。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变学生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和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4]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不是课堂上的主导,不再是一堂课45分钟下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在课堂上既可以个人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主动和同学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目的。
  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差异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传统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形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局面,使得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缺乏艺术性,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晦涩难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更加缺乏实践环节,造成师生都不同程度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和思想政治理论,从而产生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则将重点由书本化转为人本化,注重人的自我感悟和发现,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它通过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将构建情景和活动相连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空间和道德需求,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巧妙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较之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改变了以往的单向填鸭式的灌输,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思想上形成共鸣。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情景和程序中,课堂上人人都有话语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将“输”与“导”有机结合,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知识牢固地“刻”在脑子里,因为“体验使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5]
  3.教学理论上的差异性
  传统式教学遵循的是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占主导地位以来,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正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的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知识过程的认知规律,解释了学习是如何发生,意义是怎么建构和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要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主动建构的;知识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被传播的,但是被传播的知识只有在被重新建构之后才能变得可用。和行为主义相比较,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核心,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已有的体验上主动地建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体验对心灵成长的意义,通过心灵对话、情感交流、智慧启迪,使学生心路历程充溢光明、温暖与希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第二个理论差异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6]他强调教育应该要以我们的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模式脱离生活,以书本为中心。他认为学校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契合,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在单调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同时,学校生活也应该与学校外面的社会生活相契合,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因此,在他看来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体验式教学继承了他的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不是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而是在生活经验的体验下主动形成的。
  三、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路径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对该事物完满状态或应有状态的观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生活的本质把握而设想的应当或用来指导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其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体验式教学符合“先行而后知”的基本路线,要求学生的学识是来自生活的体验,而每个学生又是独立的个体,其生活经历是独特的,因此其体验的感受也会千差万别,而体验式教学考虑到了这一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体验,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主动交流,使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方式多样化
  据一项对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满意度比较低。在回答“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的问题时,分别有18.1%和24.5%的学生表示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满意和不太满意,而只有8.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另外分别有19.9%和29.4%的学生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7]可见,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是有现实必要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和主体,备受瞩目。学生成为教师的忠实听众,但是没有喝彩和评价的权利。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课堂中学生由于失去其话语权,被动接受知识而产生逆反心理及应付老师的学习心态,形成“三无”状态,即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的同时,教师也失去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信息反馈环节被中断。而体验式教学课堂上采取情景创设法和体验法,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情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动脑、动手、动口等感性活动,让学生“亲身、亲心”体验,从而达到知识“入心”、“入行动”的教学效果。
  3.教师角色多元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总是以独裁者的身份标识自己,很自然地就无视了学生的现实状态和精神状况,对学生发号施令,形成上传下做的局面,更加不能向学生敞开心灵之窗。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要扮演多种角色。首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老师,要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宣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技巧和理论研究水平。其次,作为情景创设者,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价值目标,通过亲身参与、亲临实践,在特定的情景中获得直接体验,在“体验”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信念,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和谐、完美的人格。再次,作为实践者,其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传授”知识,更要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加强实践性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2][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2.
  [3]仁语·述而[M].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5]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6][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7]鲁明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77-81.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照搬到模仿阶段,再到自主创新阶段。为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文章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教学模块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五大实训模块,探讨了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了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筑工程测量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男,苗族,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管理系,讲师;覃峰(1976-),
期刊
摘要:专业英语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文献查阅、翻译、写作与听、说等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概述我国高等院校环境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师资培训、教材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介绍了笔者所在学校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过程,旨在为环境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汤春芳(1970-),女,湖南长沙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期刊
摘要:专业英语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各专业人士更好提升专业素质,因此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对口单招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吃力,教师教起来费劲。主要针对对口单招班的学生,以自集成专业为例,通过对传统专业英语教学形式的分析,结合对口单招学生的特点,对教学中总结的一些有效果的方法进行探讨,指出采用多种适宜的教学形式并加强平时考核,对于对口单招自集成专业英语的学习起到了
期刊
摘要:分析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科学设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办学之路,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施行个性化教育,以课内、课外、企事业相结合,强化实践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大众化教育;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简介:周文富(1952-),男,福建莆田人,三明学院教务处,教授;
期刊
摘要:高校民办二级学院的出资模式包括:公立大学全资设置型;政、校、企合作设置型;兼并与改制型;校、企合作设置型等。为促进二级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公益性的价值定位,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并在整合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公司法》的规定,正确处理其法律地位、产权关系与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合二级学院的健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与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民办二级学院;定位
期刊
摘要:“在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创“五个一流”为建设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实践环节、网络资源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陈惠英(1979-),女,浙江德清人,湖州师范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讲师;王培良(1962-),男,浙
期刊
摘要:将PBL教学法与网络教学结合应用于药理学教学中,探讨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WPBL(Web 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WPBL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该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新知识、分析问题和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关键词:WPBL;网络教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作者简介:王浩(1977-),女,辽宁阜新人,泰山医学院
期刊
摘要: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是教育评价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均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旨在运用同步获取的评学评教数据,关联解析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更全面的角度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二级管理模式下以院系为教学主体单位的考评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关联分析;院系考评  作者简介:王茂莉(1974-),女,重庆人,深圳职业技术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CDIO理念对我国高技能人才专业教育的启示,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构建,模式培养途径,实施基于项目教育的教育计划等方面研究了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将CDIO工程教学理念应用于高职教育专业改革的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文初(1971-
期刊
摘要:网络以其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和广泛性等特点赢得了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它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当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它既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同时网上扑朔迷离的信息也使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们迷失了准确价值判断的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秉承着方向性、适应性、灵活性等原则,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科学引导。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