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巧用多媒体,可以弥补说明文相对简单、枯燥的不足,让说明文生动起来。
【关键词】 多媒体 说明文 生动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乏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上又较抽象、枯燥。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生动起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我想到了网络。于是带着尝试的心态,我选择了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生物入侵者》一课,进行在网络环境下说明文教学的初探。
课前准备
1.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生物入侵者》一课的特点在于:科学概念通俗易懂,结构清楚明白。如果仅按照常规方法:只分析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话,达不到教学生动的效果,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2.分析学生:到了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有较强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求知欲强。而教室中就配置了电脑,更可以让学生方便地利用网络,为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
3.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利用网络让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性学习。②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去学习: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动植物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③进行拓展性学习: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好办法?
在实际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在熟悉了教材之后,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利用网络的自主学习中,他们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后,能够对相关问题得出结论。并且,每个小组都制作了以生物入侵者为主题的电脑课件,作为他们自己学习成果的汇报。图文并茂的网络,使平面的概念立体起来,让单调的文字鲜活起来,一下子让学生从课本中走了出来,激发了他们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了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伴、老师交流的渴望。当然,我对学生们自己搜集材料制作的课件进行了预览,并和他们一起进行了讨论修改。使之主题明确,中心突出,更具观赏性。我始终认为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不仅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更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充满了期待。这就为上好《生物入侵者》一课做好了准备。
上课过程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 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习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以及准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做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出发,掌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高兴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以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课外拓展
课堂教学虽然在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了,但我认为这一课并没有结束,要使学生真正有收获,还应该让他们在课外继续学习。于是我和他们一起确定了一个小课题: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者——水葫芦。学生再次利用网络,进行了资料的检索。他们自发地写成了一篇篇调查报告:水葫芦的特点,现状,危害,如何防治。虽然文字还显得幼稚,结论还很粗糙,可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再次借助于网络加深了学习和认识。至此,课前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已达到。
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尝试,我感受到:1.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图文资料,可以弥补说明文相对简单、枯燥的不足。让说明文文本内容丰富起来,就自然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2.要利用网络上好课,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充分查阅资料。而老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于课文的认识和学习兴趣。3.说明文的教学,除了课堂上,课外如能进行必要的拓展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责编 雷 艳)
【关键词】 多媒体 说明文 生动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乏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上又较抽象、枯燥。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生动起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我想到了网络。于是带着尝试的心态,我选择了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生物入侵者》一课,进行在网络环境下说明文教学的初探。
课前准备
1.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生物入侵者》一课的特点在于:科学概念通俗易懂,结构清楚明白。如果仅按照常规方法:只分析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话,达不到教学生动的效果,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2.分析学生:到了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有较强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求知欲强。而教室中就配置了电脑,更可以让学生方便地利用网络,为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
3.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利用网络让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性学习。②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去学习: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动植物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③进行拓展性学习: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好办法?
在实际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在熟悉了教材之后,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利用网络的自主学习中,他们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后,能够对相关问题得出结论。并且,每个小组都制作了以生物入侵者为主题的电脑课件,作为他们自己学习成果的汇报。图文并茂的网络,使平面的概念立体起来,让单调的文字鲜活起来,一下子让学生从课本中走了出来,激发了他们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了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伴、老师交流的渴望。当然,我对学生们自己搜集材料制作的课件进行了预览,并和他们一起进行了讨论修改。使之主题明确,中心突出,更具观赏性。我始终认为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不仅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更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充满了期待。这就为上好《生物入侵者》一课做好了准备。
上课过程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 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习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以及准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做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出发,掌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高兴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以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课外拓展
课堂教学虽然在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了,但我认为这一课并没有结束,要使学生真正有收获,还应该让他们在课外继续学习。于是我和他们一起确定了一个小课题: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者——水葫芦。学生再次利用网络,进行了资料的检索。他们自发地写成了一篇篇调查报告:水葫芦的特点,现状,危害,如何防治。虽然文字还显得幼稚,结论还很粗糙,可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再次借助于网络加深了学习和认识。至此,课前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已达到。
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尝试,我感受到:1.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图文资料,可以弥补说明文相对简单、枯燥的不足。让说明文文本内容丰富起来,就自然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2.要利用网络上好课,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充分查阅资料。而老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于课文的认识和学习兴趣。3.说明文的教学,除了课堂上,课外如能进行必要的拓展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