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在引领世界新的发展潮流,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用语主要的来源有语音变异、语义变异、词汇变异等,这些变异使新词汇具有拥有广泛地使用基础、词意简单易懂、易引起共鸣等特点。网络用语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如“给力”“浮云”等,这些词语比以往的汉语词汇多了一些引申义,一些词语如“不明觉厉”“细思恐极”等,甚至可以用来表示一句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从网络用语出现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出发,分析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推动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用语;现代汉语;词汇
影响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非互联网莫属,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受到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众多社会变革中,语言上的变革十分突出。人类社会自产生就有语言,词汇的变化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新兴起的科学技术给传统的语言词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改变。
一、网络用语出现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1.网络用语出现的背景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由于其具有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储存能力强等特点,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运算,使人类得以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互联网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应运而生,有人曾形象地形容互联网,“将地球连成一个整体”。互联网的存在使信息得以瞬間发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它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为了追求“快速、简明”,传统的语言在新要求下发生了变化,从而出现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传统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而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因此,网络语言学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如今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互联网。根据统计,青年一代在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之中成为绝对主体。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入网门槛的降低,中国网民逐渐呈现出低龄化、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青年一代思想观念开放、乐意接受新事物,他们抱着好奇的态度接触、熟悉互联网。同时,又因年轻人表达个性的天性,他们很快地在互联网上创造出了一种另类的语言——网络用语。
2.网络用语的文化内涵
网络用语自诞生之日起曾掀起过多次讨论热潮。一方面,一些网络用语违背了传统的语言词汇规律,受到了传统语言捍卫者的强烈抵触,部分学者认为网络用语甚至不配被称之为语言。另一方面,网络用语在结构上的简便、语义上的明晰、使用语境的幽默,使其深受欢迎。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网络的充分利用使生活更加便捷。互联网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是现实文化的延伸和多样性展示。在网络语言中还有一种“饭圈用语”受到人们的关注。“饭圈用语”利用缩写来组成句子,不熟悉的人看到这些暗号只觉云里雾里,“zqsg、gkd、szd”(真情实感、赶快的、是真的)。正是由于网络对我们生活的不断渗透,人们逐渐习惯了用缩写或简写的网络用语来表达和展示自身,这就是网络语言使用变化的具体表现。网络用语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热点,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通俗易懂、表达形式多样,容易吸引大众的关注。为了适应虚拟网络世界交往交流的需要,网络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用语造词法分析
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逐年上升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近年网络流行语言呈现出高速增长、线上线下通用的趋势。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言是一种对传统常规汉语补充丰富的新的语言变异。网络流行语言生动、幽默、简洁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和补充了传统汉语的语汇,是对现代汉语系统的发展。
网络用语的出现和形成是由众多的原因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使词汇简单、加快打字速度、提高聊天效率,出现了词汇的缩略形式;因为读音相近或相似,出现了输入法出现频率较高即易于找到的同音代替词;某些被公众人物使用的词语,经过网络传播,被其追随者大量使用,形成特定的网络用语。将各类网络用语总结归纳后,可具体概括为以下三类:由语音变异而来的网络用语、由语义变异而来的网络用语、由词汇变异而来的网络用语。
1.由语音变异而来的网络用语
网络流行语言产生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就是由语音变异而来,其标志性特征是由常规汉语的谐音演变而来,即发音相同或相近音衍生而来。向前回顾,如2010年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大蒜、生姜、大豆等价格疯涨,影响到居民消费生活而产生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再到近期又再度走红的“闹太套”等词语,就是此类由语音变异形成网络流行语的代表。
一种语音变异的网络用语是受打字时“笔误”的影响。汉语的音节结构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音节结构都具有意义,这就造成汉语词汇中有很多音近、音同的词语。而受到汉语拼音输入法的限制和影响,同样的拼写会出现多个音近或音同的词语,有时不甚注意,或者为了追求快捷,我们往往会选用位置最靠前的词汇,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如杯具(悲剧)、鸭梨(压力)、果酱(过奖)等词语的出现。除了在正式的文章中,日常的网络交际中如果出现这种错误,一般不会进行修改,因为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对话的双方可以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这种词语的出现也使得对话更有意思。
另一种语音变异的网络用语是受到了各地方言的影响。2016年的一句“蓝瘦,香菇”则是从南宁当地夹带方言发音的普通话“难受,想哭”演变而来,此外还有由“厉害”衍生出来的“腻爱”、由“目瞪口呆”衍生出的“目瞪狗呆”等均风靡一时,引发网民的疯狂使用。事实上,我国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的两湖、两广一带的地方方言都客观存在“n”与“l”、“b”与“p”发音不分的现象。方言发音本身并不存在优劣好坏之分,但这种由谐音演变而来的网络流行语,迎合了广大网民表达幽默诙谐的心理需要。
【关键词】网络用语;现代汉语;词汇
影响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非互联网莫属,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受到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众多社会变革中,语言上的变革十分突出。人类社会自产生就有语言,词汇的变化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新兴起的科学技术给传统的语言词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改变。
一、网络用语出现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1.网络用语出现的背景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由于其具有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储存能力强等特点,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运算,使人类得以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互联网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应运而生,有人曾形象地形容互联网,“将地球连成一个整体”。互联网的存在使信息得以瞬間发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它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为了追求“快速、简明”,传统的语言在新要求下发生了变化,从而出现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传统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而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因此,网络语言学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如今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互联网。根据统计,青年一代在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之中成为绝对主体。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入网门槛的降低,中国网民逐渐呈现出低龄化、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青年一代思想观念开放、乐意接受新事物,他们抱着好奇的态度接触、熟悉互联网。同时,又因年轻人表达个性的天性,他们很快地在互联网上创造出了一种另类的语言——网络用语。
2.网络用语的文化内涵
网络用语自诞生之日起曾掀起过多次讨论热潮。一方面,一些网络用语违背了传统的语言词汇规律,受到了传统语言捍卫者的强烈抵触,部分学者认为网络用语甚至不配被称之为语言。另一方面,网络用语在结构上的简便、语义上的明晰、使用语境的幽默,使其深受欢迎。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网络的充分利用使生活更加便捷。互联网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是现实文化的延伸和多样性展示。在网络语言中还有一种“饭圈用语”受到人们的关注。“饭圈用语”利用缩写来组成句子,不熟悉的人看到这些暗号只觉云里雾里,“zqsg、gkd、szd”(真情实感、赶快的、是真的)。正是由于网络对我们生活的不断渗透,人们逐渐习惯了用缩写或简写的网络用语来表达和展示自身,这就是网络语言使用变化的具体表现。网络用语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热点,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通俗易懂、表达形式多样,容易吸引大众的关注。为了适应虚拟网络世界交往交流的需要,网络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用语造词法分析
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逐年上升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近年网络流行语言呈现出高速增长、线上线下通用的趋势。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言是一种对传统常规汉语补充丰富的新的语言变异。网络流行语言生动、幽默、简洁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和补充了传统汉语的语汇,是对现代汉语系统的发展。
网络用语的出现和形成是由众多的原因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使词汇简单、加快打字速度、提高聊天效率,出现了词汇的缩略形式;因为读音相近或相似,出现了输入法出现频率较高即易于找到的同音代替词;某些被公众人物使用的词语,经过网络传播,被其追随者大量使用,形成特定的网络用语。将各类网络用语总结归纳后,可具体概括为以下三类:由语音变异而来的网络用语、由语义变异而来的网络用语、由词汇变异而来的网络用语。
1.由语音变异而来的网络用语
网络流行语言产生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就是由语音变异而来,其标志性特征是由常规汉语的谐音演变而来,即发音相同或相近音衍生而来。向前回顾,如2010年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大蒜、生姜、大豆等价格疯涨,影响到居民消费生活而产生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再到近期又再度走红的“闹太套”等词语,就是此类由语音变异形成网络流行语的代表。
一种语音变异的网络用语是受打字时“笔误”的影响。汉语的音节结构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音节结构都具有意义,这就造成汉语词汇中有很多音近、音同的词语。而受到汉语拼音输入法的限制和影响,同样的拼写会出现多个音近或音同的词语,有时不甚注意,或者为了追求快捷,我们往往会选用位置最靠前的词汇,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如杯具(悲剧)、鸭梨(压力)、果酱(过奖)等词语的出现。除了在正式的文章中,日常的网络交际中如果出现这种错误,一般不会进行修改,因为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对话的双方可以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这种词语的出现也使得对话更有意思。
另一种语音变异的网络用语是受到了各地方言的影响。2016年的一句“蓝瘦,香菇”则是从南宁当地夹带方言发音的普通话“难受,想哭”演变而来,此外还有由“厉害”衍生出来的“腻爱”、由“目瞪口呆”衍生出的“目瞪狗呆”等均风靡一时,引发网民的疯狂使用。事实上,我国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的两湖、两广一带的地方方言都客观存在“n”与“l”、“b”与“p”发音不分的现象。方言发音本身并不存在优劣好坏之分,但这种由谐音演变而来的网络流行语,迎合了广大网民表达幽默诙谐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