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猫”的人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航,云南瓦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彩云之南”美称。如果你去云南旅游,在宁静的古城和乡村漫步,你会发现在一些传统砖瓦民居的屋顶、门头或者窗户等位置较高的地方,站着一只威风凛凛的神兽,它张着大嘴、神情夸张。它,到底是什么?
  它的名字叫瓦猫。大家好,我叫张航,我就是制作瓦猫的人。我曾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的民族民间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期间,我接觸到云南各地很多特色手工艺,其中,瓦猫是我的最爱!
  瓦猫一般由陶土烧制而成,形象似虎又似猫,大大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尖尖的耳朵,看起来又凶又萌。
  瓦猫的本领很大,能镇宅,能招财纳福,能趋吉避凶。考考你: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镇宅神兽?
  虽然瓦猫作为家宅守护神在云南传承了很久,但眼下它们遇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城市在扩大,古镇和乡村在退缩,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瓦猫们没有了安身之地,它们要从这片守护已久的家园里消失咯!
  可我舍不得。
  为了能学习到关于瓦猫的更多知识,大学一毕业我就动身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
  为什么去那里呢?因为鹤庆的砖瓦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在约一千年前南诏大理国时期就有了,我想瓦猫的出现一定离不开砖瓦业的兴起。而且,那里的瓦猫制作行业一直没有中断,还普遍保留着放置瓦猫的习俗。就这样,既有文化历史积淀,又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的鹤庆成了我的第一站。
  在鹤庆,我到处找寻老式瓦猫的踪迹。在寻找的过程中,很多村民跟我分享了自家老宅和瓦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后来,我又到云南的其他地区去寻找瓦猫,还去了江西景德镇学习制陶技术。积累了一些技术经验以后,我便回家开始独自创作瓦猫。
  经过漫长的练习和无数次的尝试,我终于做出了一些还不错的作品。
  我做的瓦猫比传统的要小巧,可以随身携带、随手把玩,并且注重塑造其表面肌理和精致感。我还设计了一些可以佩戴在身上的瓦猫首饰,让瓦猫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作品的增多,我带它们参加了许多展览,向大家介绍这些来自彩云之南的小怪兽。
  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对瓦猫感兴趣,他们跟着我一点点练习,慢慢地也能创作出可爱的瓦猫来。
  这几年,我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我也有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瓦猫,让瓦猫能继续留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瓦猫是如何制作的呢?
  1.揉泥。排出泥土中夹杂的小气泡,
  让泥料软硬均匀,湿度一致。
  2.拉坯。制作瓦猫的躯体。
  3.雕刻。躯体做好后要等它自然干燥到一定强度,然后再雕刻。
  4.制瓦。用泥做出一个空心的圆柱体,然后用切刀将其一分为二,两片瓦片就成型了。
  5.粘接。将瓦猫的躯体和瓦片粘到一起,同时四肢和尾巴也粘接到躯体上。
  6.细节刻画。
  7.烧制。将瓦猫放入专用的窑炉中用1200度左右的高温烧造8个小时。
  8.大功告成。待窑炉冷后,将烧制完成的瓦猫取出。
  作为陶瓷质地的手工艺品,瓦猫在烧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坏,当自己的作品无法被完美呈现时,需要及时调整好心态,然后开始新的创作。
  希望你们能喜爱我的作品,喜爱可爱的瓦猫!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拱桥古国。早在《水经注》①里,就提到公元3世纪时建有“旅人桥”,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拱桥。而我们熟悉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也是拱桥。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人物可不简单,他正引领中国拱桥技术走向世界之巅。他就是郑皆连。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拱桥看中国,中国拱桥看广西,广西拱桥看郑皆连”。  郑皆连是谁?也许这个名字你很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路桥工程专家,享誉世界的四川合江长江一桥、雅鲁藏布江大桥,
期刊
吴燕,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做过小学生作文杂志编辑,出版过多部学术书籍,目前是一个小学生的妈妈。  孩子,你生命里要走过很多的桥。  不要信大人的话,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了,我走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了。  我小时候,听了这些话,对大人羡慕不已。那时候,我只看过家乡的桥,石头桥,水泥桥,小桥下面只能走乌篷船,大桥下面就能航蒸汽轮船。长大后,我真的见到了更多的桥。但我已
期刊
你能想象吗,世界上如果没有桥,会怎样?  陡峭的峡谷、湍急的河道、广阔的海湾……复杂的地理环境常常阻挡了人们的交通和交流,这时如有一桥飞架两端,天堑也就变成了通途。桥,是联结两地的重要通道。  从独木桥、梁桥、拱桥,到斜拉桥、索桥,从木头、石块,到混凝土、高强钢丝,桥的模样千姿百态,造桥的材料各不相同。随着工程科技、材料科技的进步,桥梁跨距更远、负重更强,设计也越来越精巧,越来越美观。  据统计,
期刊
桥,能够跨过水流阻断,连通两块陆地,更横跨着你我的文艺时空。下面,就来听我介绍一下吧!  故事里的桥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白蛇传》中,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们的断桥相会曾使得无数人为之落泪,如今,更是成为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叫“张翼德大闹长坂桥”。话说赵云被曹操及其众将一路追赶,行至长坂桥,张飞早已在桥头等着接应他。张飞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他倒竖虎
期刊
苏芃,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耳朵是人与动物主要的听觉和位觉器官,不仅能辨别声音,还能辨别方位,维持身体的平衡。耳朵和眼睛的分工不同,听觉不如视觉直接,自古就有“耳闻不如目见”之说,现在我们还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听觉也是相当重要。  古人将听力灵敏称作“聪耳”。想要拥有一对“聪耳”可不简单,在《孙子兵法》中有句话,“闻雷霆不为
期刊
本期主演  孙武 吴王阖闾  友情客串  伍子胥 吴王宠妃 等  精彩预告  中国最著名的兵法是什么?假如你问到100个中国人,可能有99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也最重要的一部兵学著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人来说,《孙子兵法》几乎就是兵法的代名词。这部书的作者是被尊称为孙子的孙武,他的事迹在史书上并不多,在先秦文献中更是寥寥。作为一个春秋末
期刊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作“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走在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桥显得更高,要是人在桥上走,眼睛只顾穿过缝隙望下面,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杆,即使人失了脚,也不
期刊
张良是我国古时候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他仿佛有一肚子用不完的计谋兵法,因而替刘邦——汉朝开国君主打败了各路敌人,稳住了大汉江山。其实,张良能懂这么多兵法,得要感谢一个奇怪的老头。  年轻时候的张良,是个非常有勇气的好汉,但是他做事从来不仔细想想,就冒冒失失地去做,结果没有一件事办得成。  张良原本是贵族的后代,他的国家被秦始皇灭亡了,于是张良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寻找到一个力大无穷的大力士,去刺杀秦始皇
期刊
序  “啪!——”惊堂木响。  话说胡糊与熊卓宇自石泉镇归来后父母看管日渐严厉,搜精索怪之事虽则有趣,也不得不暂时放在一旁。一晃已是初冬,学校草木摇落,放眼望去尽是萧索迹象。  某日放学,半空中洋洋洒洒飘起了雪花。  “啪嗒——啪嗒——”二人顶着寒风走在湿漉漉的小路上,不知怎的,那雪花一片片直往人眼睛上扑。  “好饿呀!”熊卓宇仰天长叹。  “那儿好像有家店!”突然,胡糊惊叫一声,“说不定里面有关
期刊
马俊江,学者、作家,大学老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葱,最古老的汉字字典《说文解字》解释它时就说了一个字:菜。菜不仅用来吃,还可以被人喜欢,不仅喜欢它的味,更喜欢它的美。古诗里有句“青青园中葵”,古时候的葵不是今天的向日葵,是葵菜,也是古人最爱吃的菜,但“青青园中葵”说的不是好吃,而是好看,是好看的颜色,是春色。现代作家鲁迅说百草园之美的时候,第一个说的也是“碧绿的菜畦”。“碧绿”和“青青”一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