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其特质,分析探讨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探析
1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其特质
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凭证单、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保修单据、地图、广告、公告、目录、索引等组成。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这与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目的相吻合。
非连续性文本区别于连续性文本:它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信息量大,而且易于比较等特质;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和来源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考虑安排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和真实性;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其实用性特征和其实用功能明显;非连续性文本是评价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能力运用的最好范本。
2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2.1 挖掘教材非连续文本的内涵是前提
教材中非连续文本不多,因此更应充分利用呈现在教材中的非连续文本资源,在教学中尊重这些文本和编者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1.1 构建非连续性文本相联系的知识体系。教材中呈现的非连续文本是以数据表格、漫画类、图文类等具体形式表达的,但它不是孤立的一个图或者一张表格,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
2.1.2 处理好非连续性文本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因为文本特点鲜明,教学时还需分析此文本呈现形式最适合、特别侧重达成三维目标中的哪一类目标或几类;是适合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中使用,还是在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中使用;或者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中使用,还是几类并用。教师必须挖掘文本的积极因素,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1.3 遵循非连续性文本与思维习惯的关联。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习惯编排,教材中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2.2 创建运用非连续性文本,丰富内容是根本
加强文本挖掘、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实现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之间互为渗透,在非文字因素和文字之间进行转化,变换形式在文字间渗入表格、图形、说明等教学因素,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充实教材内容。
2.2.1 连续和非连续文本之间的互为“渗透”。文本间的互为转化和渗透相当于为我们搭起了一座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互为往来的教学桥梁。执教《新型玻璃》时,根据科普说明文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作者在介紹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通过阅读文本提取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填入表格中。
2.2.2 实现跨学科之间“勾连”。与科学学科建立联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为了更好地理解“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借助六年级上册科学“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章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图片和穿插图片之间的文字资料,通过几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读了这些文字,你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有什么启示?学生分析理解后得出结论:人只是动物王国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中的一员,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建立友好关系。通过非连续性文本,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知识。
2.3 渗透方法,指导阅读策略是关键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新课标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的要求,说明分析推理、获取整合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图表、说明文制作等文本材料学生接触很少,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方法策略的有序指导。
2.3.1 厘清要素,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统计图表是非连续文本中人们常见的文本形式,图表中大量的信息空白之处,需要学生自己去推断、分析和遐想,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阅读图表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主要的构成因素及理解它的作用。
2.3.2 罗列构成部分,进行信息整合。说明书是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的《看说明书做台灯》为例,首先研读说明书构成部分,是从哪两方面介绍的(材料、做法);再研读共需材料,把材料一一罗列整合;最后研究制作过程,边读边想象制作过程,还原制作画面,提示学生:如果你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迷惑?生自由讨论,师归纳总结,通过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选择修改方法,成功制作小台灯。我们还可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以前制作过的小玩具,为它写一篇说明书。这样从引导学生读懂说明书,直至学会迁移运用,实现读写整合。
2.3.3 依据呈现现象,尝试分析推理。在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如《奇怪的东南风》,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爸爸的咳嗽好像和东南风有关。为了探究原因,每天听天气预报,记录天气、风向、咳嗽情况,根据记录情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推理,想象第二天的天气、风向偏向,猜测推论爸爸的咳嗽情况。医生张伯伯对记录表进行分析,确定了东南风和爸爸的咳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病因:原来东南风带来的空气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探析
1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其特质
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凭证单、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保修单据、地图、广告、公告、目录、索引等组成。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这与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目的相吻合。
非连续性文本区别于连续性文本:它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信息量大,而且易于比较等特质;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和来源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考虑安排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和真实性;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其实用性特征和其实用功能明显;非连续性文本是评价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能力运用的最好范本。
2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2.1 挖掘教材非连续文本的内涵是前提
教材中非连续文本不多,因此更应充分利用呈现在教材中的非连续文本资源,在教学中尊重这些文本和编者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1.1 构建非连续性文本相联系的知识体系。教材中呈现的非连续文本是以数据表格、漫画类、图文类等具体形式表达的,但它不是孤立的一个图或者一张表格,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
2.1.2 处理好非连续性文本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因为文本特点鲜明,教学时还需分析此文本呈现形式最适合、特别侧重达成三维目标中的哪一类目标或几类;是适合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中使用,还是在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中使用;或者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中使用,还是几类并用。教师必须挖掘文本的积极因素,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1.3 遵循非连续性文本与思维习惯的关联。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习惯编排,教材中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2.2 创建运用非连续性文本,丰富内容是根本
加强文本挖掘、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实现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之间互为渗透,在非文字因素和文字之间进行转化,变换形式在文字间渗入表格、图形、说明等教学因素,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充实教材内容。
2.2.1 连续和非连续文本之间的互为“渗透”。文本间的互为转化和渗透相当于为我们搭起了一座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互为往来的教学桥梁。执教《新型玻璃》时,根据科普说明文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作者在介紹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通过阅读文本提取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填入表格中。
2.2.2 实现跨学科之间“勾连”。与科学学科建立联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为了更好地理解“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借助六年级上册科学“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章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图片和穿插图片之间的文字资料,通过几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读了这些文字,你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有什么启示?学生分析理解后得出结论:人只是动物王国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中的一员,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建立友好关系。通过非连续性文本,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知识。
2.3 渗透方法,指导阅读策略是关键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新课标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的要求,说明分析推理、获取整合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图表、说明文制作等文本材料学生接触很少,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方法策略的有序指导。
2.3.1 厘清要素,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统计图表是非连续文本中人们常见的文本形式,图表中大量的信息空白之处,需要学生自己去推断、分析和遐想,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阅读图表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主要的构成因素及理解它的作用。
2.3.2 罗列构成部分,进行信息整合。说明书是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的《看说明书做台灯》为例,首先研读说明书构成部分,是从哪两方面介绍的(材料、做法);再研读共需材料,把材料一一罗列整合;最后研究制作过程,边读边想象制作过程,还原制作画面,提示学生:如果你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迷惑?生自由讨论,师归纳总结,通过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选择修改方法,成功制作小台灯。我们还可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以前制作过的小玩具,为它写一篇说明书。这样从引导学生读懂说明书,直至学会迁移运用,实现读写整合。
2.3.3 依据呈现现象,尝试分析推理。在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如《奇怪的东南风》,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爸爸的咳嗽好像和东南风有关。为了探究原因,每天听天气预报,记录天气、风向、咳嗽情况,根据记录情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推理,想象第二天的天气、风向偏向,猜测推论爸爸的咳嗽情况。医生张伯伯对记录表进行分析,确定了东南风和爸爸的咳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病因:原来东南风带来的空气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