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在牟平金山港以东的海区,海蜇特别多。从寒露到霜降,是矾海蜇皮的季节。早了,矾的海蜇皮不出货,口味差;晚了,天冷了无法下水,海蜇也不靠岸,都游到深海里去了。
这个季节一般是庄稼收拾完了,生产队的劳动力宽松一些。如果一家有两个壮劳力,就可以腾出一个,到海边安营扎寨,专门干矾海蜇的营生。
第一步先搭窝棚。在海沿的干沙丘上挖一个2米宽、3米长、半米深的浅坑,用两米多长的木杆搭成人字形,用麻绳或铁丝捆绑加固,然后一层层围上厚厚的草帘子,底下铺上一层茅草,上面再加一张草帘子或铺一层麻袋包,窝棚就搭成了,可以在里面吃饭睡觉。
然后挖一个矾海蜇的坑。这个坑要挖在离窝棚两三米的沙丘上。一般是上口一米半,深也是一米半左右的圆形坑。浅了盛货少,深了渗水慢。也有的同时挖两个坑,留出一个备用,一旦海蜇捞得多,来不及加工,好暂存在坑里。
接下来,就耐心等着涨潮起北风。当地有句话叫“得风不得潮,得潮不得风”。就是说,不涨潮、刮北风,或是涨潮了、没来北风,海蜇漂上海边的很少,只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
一旦赶上傍晚涨潮,又遇西北风,初潮时,老远就能看到海蜇成群结队,在海浪的推涌下,一拨一拨地向海边靠近。开始时三五成群;到中潮时,就连成片;到满潮时,接连三个浪头,海蜇就一堆一堆地被大浪推到了沙滩上,还有在浪头的浅水里一岭一岭地涌动着,形成长达几里乃至十几里的海蜇涌动的长堤。
此时,捞海蜇的人开始动手了。捞海蜇有个规矩,从窝棚到海边,左右10米为一人的场地,别人不得越界取货。
捞海蜇时只有两样用具:一把锋利的镰刀,一个大筐。对已经被海浪掀到沙滩上的海蜇不用动,因为满潮后是退潮,海蜇跑不了。抢捞的是那些在半米左右的海水里不断漂涌的大个儿海蜇。
先拣锅盖大的海蜇下手。用镰刀把海蜇的头和身上周边拖拉的零碎割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矾出的皮质量好,二是防止上面的毒腺蜇人。一旦被海蜇蜇了,很快就红肿,奇痒难耐。
把去头和零碎的海蜇用筐捞起放在沙滩上,等到退潮,没捞完的海蜇又随着潮水漂到深海,这一潮的捞蜇就算结束。紧接着,就是把堆在沙滩的海蜇用一条扁担两个筐挑到提前挖好的沙坑边上,放一层海蜇均匀地撒一些白矾,再放一层海蜇,再撒一次白矾。最后再装半筐湿沙压在海蜇上面,这样海蜇出水快。如果再捞了海蜇,就直接添加在上面,撒上白矾,再用装沙的筐压上。这就是最简单的原始的矾海蜇皮的过程。
海蜇加上了白矾,上面又有重压,出水又快,一般情况,头天看,坑里的海蜇是满的,第二天看就下去了一大块,而海蜇出的水直接渗在沙坑下面,不管加多少海蜇,坑底也不会存一点水。
遇到得风又得潮的次数不多,平常都是海蜇一个一个、一拨一拨地涌到海边。捞的人就在浅水里把海蜇的头和零碎在海水里用镰刀一旋,接着就挑到坑里加白矾。捞够了,累了,就三五个人凑在一块抽烟歇息。海蜇多得捞不完,用不着过度劳累,只是在得风又得潮的时候才下狠劲不断地捞。
靠海边的人能根据涨潮的时间和风向风力预测到什么时间海蜇能上得多。一旦遇到机会,生产队会放下农活,男女劳力都带着镰刀,小推车绑上大筐,到海边上捞海蜇。
这些临时去捞回家的海蜇,都是矾在一个大筐里,铺一层海蜇,撒一些白矾,最后放上一块石板压着。院子和街上到处都流着矾海蜇的咸水,全疃都笼罩着海蜇味。
不论是在海边沙坑里的,还是在家压在大筐里的海蜇,这只是加工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海蜇的水分去掉了多半时,要把半成品的海蜇皮一层一层摆放在不渗水的大缸里,摆放时再加少量白矾,不能沾上淡水,装缸后放在院子的后阴头,压上石板,再放上缸盖,防止雨雪透入。这样过三十天左右,海蜇皮就可以上桌吃了。
那时候要吃海蜇皮,就从缸里捞出一张,洗净后在开水锅打个滚儿,立即捞出,用凉水激一下,切成条备用。用葱、姜、酱油爆锅,把肉丝先炒一下,再加白菜心,炒到八成熟时,把海蜇皮、香菜、葱段下锅一起炒,出锅前加白醋。盛在盘里的海蜇皮吃起来脆生生,特有的鲜味是其他海味没法比的。有人说笑话,说吃炒海蜇皮时得后面靠着墙,要不就鲜得倒在炕上起不来了!
这个季节一般是庄稼收拾完了,生产队的劳动力宽松一些。如果一家有两个壮劳力,就可以腾出一个,到海边安营扎寨,专门干矾海蜇的营生。
第一步先搭窝棚。在海沿的干沙丘上挖一个2米宽、3米长、半米深的浅坑,用两米多长的木杆搭成人字形,用麻绳或铁丝捆绑加固,然后一层层围上厚厚的草帘子,底下铺上一层茅草,上面再加一张草帘子或铺一层麻袋包,窝棚就搭成了,可以在里面吃饭睡觉。
然后挖一个矾海蜇的坑。这个坑要挖在离窝棚两三米的沙丘上。一般是上口一米半,深也是一米半左右的圆形坑。浅了盛货少,深了渗水慢。也有的同时挖两个坑,留出一个备用,一旦海蜇捞得多,来不及加工,好暂存在坑里。
接下来,就耐心等着涨潮起北风。当地有句话叫“得风不得潮,得潮不得风”。就是说,不涨潮、刮北风,或是涨潮了、没来北风,海蜇漂上海边的很少,只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
一旦赶上傍晚涨潮,又遇西北风,初潮时,老远就能看到海蜇成群结队,在海浪的推涌下,一拨一拨地向海边靠近。开始时三五成群;到中潮时,就连成片;到满潮时,接连三个浪头,海蜇就一堆一堆地被大浪推到了沙滩上,还有在浪头的浅水里一岭一岭地涌动着,形成长达几里乃至十几里的海蜇涌动的长堤。
此时,捞海蜇的人开始动手了。捞海蜇有个规矩,从窝棚到海边,左右10米为一人的场地,别人不得越界取货。
捞海蜇时只有两样用具:一把锋利的镰刀,一个大筐。对已经被海浪掀到沙滩上的海蜇不用动,因为满潮后是退潮,海蜇跑不了。抢捞的是那些在半米左右的海水里不断漂涌的大个儿海蜇。
先拣锅盖大的海蜇下手。用镰刀把海蜇的头和身上周边拖拉的零碎割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矾出的皮质量好,二是防止上面的毒腺蜇人。一旦被海蜇蜇了,很快就红肿,奇痒难耐。
把去头和零碎的海蜇用筐捞起放在沙滩上,等到退潮,没捞完的海蜇又随着潮水漂到深海,这一潮的捞蜇就算结束。紧接着,就是把堆在沙滩的海蜇用一条扁担两个筐挑到提前挖好的沙坑边上,放一层海蜇均匀地撒一些白矾,再放一层海蜇,再撒一次白矾。最后再装半筐湿沙压在海蜇上面,这样海蜇出水快。如果再捞了海蜇,就直接添加在上面,撒上白矾,再用装沙的筐压上。这就是最简单的原始的矾海蜇皮的过程。
海蜇加上了白矾,上面又有重压,出水又快,一般情况,头天看,坑里的海蜇是满的,第二天看就下去了一大块,而海蜇出的水直接渗在沙坑下面,不管加多少海蜇,坑底也不会存一点水。
遇到得风又得潮的次数不多,平常都是海蜇一个一个、一拨一拨地涌到海边。捞的人就在浅水里把海蜇的头和零碎在海水里用镰刀一旋,接着就挑到坑里加白矾。捞够了,累了,就三五个人凑在一块抽烟歇息。海蜇多得捞不完,用不着过度劳累,只是在得风又得潮的时候才下狠劲不断地捞。
靠海边的人能根据涨潮的时间和风向风力预测到什么时间海蜇能上得多。一旦遇到机会,生产队会放下农活,男女劳力都带着镰刀,小推车绑上大筐,到海边上捞海蜇。
这些临时去捞回家的海蜇,都是矾在一个大筐里,铺一层海蜇,撒一些白矾,最后放上一块石板压着。院子和街上到处都流着矾海蜇的咸水,全疃都笼罩着海蜇味。
不论是在海边沙坑里的,还是在家压在大筐里的海蜇,这只是加工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海蜇的水分去掉了多半时,要把半成品的海蜇皮一层一层摆放在不渗水的大缸里,摆放时再加少量白矾,不能沾上淡水,装缸后放在院子的后阴头,压上石板,再放上缸盖,防止雨雪透入。这样过三十天左右,海蜇皮就可以上桌吃了。
那时候要吃海蜇皮,就从缸里捞出一张,洗净后在开水锅打个滚儿,立即捞出,用凉水激一下,切成条备用。用葱、姜、酱油爆锅,把肉丝先炒一下,再加白菜心,炒到八成熟时,把海蜇皮、香菜、葱段下锅一起炒,出锅前加白醋。盛在盘里的海蜇皮吃起来脆生生,特有的鲜味是其他海味没法比的。有人说笑话,说吃炒海蜇皮时得后面靠着墙,要不就鲜得倒在炕上起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