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转变观念;主体地位;教育途径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创新教育的实现,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意识。这样的教师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且有独到见解,并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力。创新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使命感,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1. 树立新的学习观、树立终身学习观
开展创造性教育的关键是树立新的意识,不断更新原有知识,并要熟悉大量的化学社会、与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有职业的敏感性和紧迫性,学习、学习、再学习,在知识体系上要及时捕获新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筛选,把有用的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教学理念上、方法上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2.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应当迷信"标准答案",而应懂得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一味死守"标准",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扑灭学生创造的火星。教师不仅使学生学好、学会,而且要引导他们好学、会学。教给学生认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3.教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不因他们存在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应尊重他们的个体,宽容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优等生与后进生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
二、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进一步传承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明确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需仔细的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体建构者,教师是构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夯实
基础。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营建创新文化环境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这些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问题的答案应该设计成开放的、多元的,以保证学生获得较多的创新体验。
2、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有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认识变为探索性地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载体,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
(二)、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1、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
知识不仅给创新活动提供"原料",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认为"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直觉。"迷信知识,迷信权威,将知识看作一成不变,以及知识杂乱无章等都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所以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不要将知识绝对化和讲得过死,给学生留有发展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和填补。
2、培育创新性心理素质
创造性心理因素是个人特点,它对创造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定向作用。在具有高创造性人的身上发现主要有以下特征:不受利己主义干挠;不畏压力,不怕犯错,果断敢为的精神;个人独立自主而不乏观念的灵活性;不受严格的性别角色限制;强烈的好奇心和事业心;高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等。
3、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它包括灵感的闪现,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支持。门捷列夫运用演绎外推预言铅、镓、锗等新元素,说明要重视训练以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等。
4、加强实验教学,推进化学创新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5、加强化学科研课外活动
加强化学科研课外活动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并且使爱好者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化学创造人才。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更新观念,深刻把握新大纲,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把创新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终身受益,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创新教育;转变观念;主体地位;教育途径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创新教育的实现,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意识。这样的教师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且有独到见解,并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力。创新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使命感,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1. 树立新的学习观、树立终身学习观
开展创造性教育的关键是树立新的意识,不断更新原有知识,并要熟悉大量的化学社会、与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有职业的敏感性和紧迫性,学习、学习、再学习,在知识体系上要及时捕获新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筛选,把有用的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教学理念上、方法上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2.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应当迷信"标准答案",而应懂得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一味死守"标准",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扑灭学生创造的火星。教师不仅使学生学好、学会,而且要引导他们好学、会学。教给学生认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3.教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不因他们存在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应尊重他们的个体,宽容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优等生与后进生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
二、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进一步传承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明确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需仔细的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体建构者,教师是构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夯实
基础。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营建创新文化环境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这些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问题的答案应该设计成开放的、多元的,以保证学生获得较多的创新体验。
2、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有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认识变为探索性地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载体,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
(二)、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1、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
知识不仅给创新活动提供"原料",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认为"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直觉。"迷信知识,迷信权威,将知识看作一成不变,以及知识杂乱无章等都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所以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不要将知识绝对化和讲得过死,给学生留有发展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和填补。
2、培育创新性心理素质
创造性心理因素是个人特点,它对创造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定向作用。在具有高创造性人的身上发现主要有以下特征:不受利己主义干挠;不畏压力,不怕犯错,果断敢为的精神;个人独立自主而不乏观念的灵活性;不受严格的性别角色限制;强烈的好奇心和事业心;高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等。
3、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它包括灵感的闪现,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支持。门捷列夫运用演绎外推预言铅、镓、锗等新元素,说明要重视训练以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等。
4、加强实验教学,推进化学创新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5、加强化学科研课外活动
加强化学科研课外活动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并且使爱好者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化学创造人才。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更新观念,深刻把握新大纲,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把创新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终身受益,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