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瘤性胆汁性肝硬化一例报告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色瘤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按其病因、病理变化属于胆汁性肝硬化一类,因其临床症状于全身皮肤出现特殊的病变黄色瘤,故一般文献又将它列为一型,名之为黄色瘤性胆汁性肝硬化。关于胆汁性肝硬化在解放后国内文献截至目前为止,仅见8例报告。其中以史氏等报告较为详细,对本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等作了讨论。但无一例有黄色瘤者。本文报告1例因胆道手术时不慎误伤输胆总管引起狭窄,继而续发黄色瘤性肝汁性肝硬化。

其他文献
近数年来,我国学者们对产后心脏病渐加注意。自1951年黄、王二氏在吾国发现该病以来,迄今以产后心脏病为题报告之病例共35例(1-6)。唯其定义及范畴,各家意见尚有分歧。多数学者认为产后心脏病是临床独立疾患。但其原因至今尚未大白。Blacker氏及Campbell氏早在1907年及1923年即先后指出本病为非瓣膜性心脏病出现于妊娠末期或产后。国内35例报道,除黄、王二氏报告8例中有1例妊娠八个月早产
期刊
原发性非溶血性慢性黄疸症一例报告
期刊
门静脉性肝硬化为一常见之疾病,在肝脏病中占极大之比重。本病在我国虽为常见,但考查医学文献,国内有关门静脉性肝硬化之报道迄今为止仅Wang氏(1936)、朱、金二氏等之二篇。我院在过去七年一个月中(1950年1月至1957年2月)共收治此病146例,兹就观察所及,将其发病率、病因、临床症状、治疗、预防等问题结合文献作一较深入之分析及报道。
期刊
研究肝性昏迷与氨代谢的关系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巴甫洛夫氏在研究艾克(Eck)氏瘘管时,即发现若给予此类狗以大量肉食,甚易引起中毒;巴氏曾指出这一现象可能与氨代谢有关。其后Burchi氏、Van Caulaert氏等给肝硬化病人以氯化铵,亦发生类似昏迷的情况。近年门腔静脉吻合术逐渐推广,手术后时有患者发生短暂昏迷,在服用多量肉食或氯化铵时更易诱发,此后研究氨代谢与肝性昏迷发病机制的文献逐渐增多。195
期刊
一般将低血糖症的病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为器质性的,包括胰腺、垂体、肾上腺、肝脏以及丘脑下部及漏斗柄等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果没有上述的严重病变,低血糖症往往被称为机能性的,例如在禁食情况下,持久而重度的体力劳动后,以及行过胃切除术的患者等所发生的低血糖症即属于此类,假如上述的种种原因皆不存在,机能性的低血糖症即被认为是“特发性”的、原因不明的。对于此种特发性低血糖症病因及发生机制上的研究有两方面的
期刊
肝性昏迷是肝脏病的重笃征象,但其预后并非绝对不佳,有时经过适当处理尚可获救。本文谨就我校内科学院所见肝性昏迷81例略作临床分析,并报告8例谷氨酸钠的疗效。
期刊
在肝硬化中,顽固的腹水是治疗中最令人棘手的问题。形成腹水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下列主要因素:(一)门静脉压的增高;(二)血浆蛋白的降低;(三)钠和水的潴留。关于这些问题,文献上有比较丰富的研究资料。近年来对于水和电解质潴留的问题,研究得更多,因此更丰富了对腹水的认识。兹将有关此问题的情况,作一综述。
期刊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并不少见。公元前四世纪,祖国的医学文献中已见有关的记载,灵枢经胀论:“肝病者胁下满而痛……”;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巢氏病原癖黄候:“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胁下满而痛,而身发黄,名曰癖黄”。西方对本病的研究始于Rokitansky氏(1849),他报告原发性肝癌1例。1911年Golozieher氏从病理学上分本病为“肝细胞癌”和
期刊
目前维生素E已日渐广泛地在临床上应用,不仅用来治疗肌萎缩、不育症、先兆流产与皮肌炎,而且还用来治疗胶元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然而在上述疾病中维生素E对酵素系统的影响明了得还比较少。
期刊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并有左到右(动-静脉)的分流,是比较少见的联合病征。直到1950年才首由Wood氏加以描述。近年来由于心导管检查的广泛开展,报告的病例逐渐增多。最近Bashour氏等建议简称之为“无发绀的法乐氏四联征”,用以代替复杂的名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