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与手术策略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hu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叙述了侵袭性生长胶质瘤的病理机制,根据其生长机制提出了胶质瘤手术策略应遵循的手术原则.   恶性脑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特点决定了胶质瘤的边界很难确定,为手术"全切"胶质瘤带来了困难[1,2].本文对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与手术策略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一、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至2002年初手术治疗的183例髓内室管膜瘤病例,占同期手术治疗各种髓内肿瘤的41.1%.其中男107例,女76例;发病年龄9~68岁,平均38.7岁;术前病程0.1~244个月,平均30.7个月.文中分析了病人症状与肿瘤部位及长度的关系,各种髓内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囊变与相关脊髓空洞的区别,手术前后病情与症状的相关性等.
期刊
患者男,29岁.因头晕、头痛2个月,加重2周入院.既往2年前因胸壁结核行手术治疗,十年前因结核性腹膜炎肠梗阻行手术治疗.查体:指鼻试验欠稳准,轮替试验欠协调,Romberg征阳性.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强,左上肺见索条状及片状高密度影,左侧肋隔角变钝,胸膜增厚。
期刊
广义的血管肉瘤包括来自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狭义的血管肉瘤仅指来自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但也有人认为因其可表达淋巴内皮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因此为血管内皮和淋巴内皮混合起源[1].本病由Kolaczek于1878年首先描述,1949年由Kinkade命名为血管肉瘤.皮肤和软组织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据报道,血管肉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2].原发于脑内的血管肉瘤男女
山东省第九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于2004年10月13~15日在济南召开,近300人参加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78篇,其中脑肿瘤方面45篇,脑外伤63篇,脑血管病62篇,脊髓及其它59篇,护理方面45篇。这次大会学术气氛浓厚,发言积极踊跃,共进行了专题讲座5人次,大会发言29人次,中青年专家成绩突出,论文水平明显提高,课件制作精美,与会代表交流严肃、认真。
期刊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从2003年1月至2003年11月收集重型脑创伤患者32例,年龄15~49岁,平均年龄35.8岁,男22例,女10例.均为受伤后24h内入院,详细询问,排除复合伤,采用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既往患有脑血管疾病者均不入选。
期刊
目的 探讨功能电刺激(FE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表达、肌肉湿重的影响. 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FES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FES组和模型组大鼠采用NYU打击器制作T.脊髓完全损伤动物模型.FES组损伤后给予后肢大腿位置FES治疗,模型组电极安放后不予通电.假手术组只作椎板切除术,不进行脊髓
关键硬脑膜静脉窦(critical dural venous sinus,CDVS)又称主要硬脑膜窦(major dural sinus,MDS)[1],指拥有重要属支及引流区域,阻断后可能导致伤残、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的一组颅内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直窦(straight sinus,SS)、窦汇(torcularherophili,TH
期刊
目的 探讨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的影响. 方法 选择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例RRMS患者设为RRMS组,选择同期在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20例神经系统非炎症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对照组以及RRMS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前
临床资料  105例颅内血肿中男68例,女37.最大年龄96岁,最小年龄14岁.既往明确有高血压病史着70例,外伤性35例.经CT扫描证实基地节区45例,脑叶15例,多部位出血15例,硬膜下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12例,出血量均大于20ml,最多200ml。
期刊
众所周知,胶质瘤血管的形成在胶质瘤发生、进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没有胶质瘤自身血管的形成,胶质瘤无法维持其持续、快速的生长.然而,形成胶质瘤血管的细胞来自何方尚有争议,虽然早在30多年前,已由Folkman[1]提出的假说所阐明,他认为胶质瘤细胞诱导增生的宿主血管内皮细胞是胶质瘤血管的细胞来源,该假说影响深远,至今仍广为接受.但相关研究远不止于此,近年来有报告认为其来源于宿主骨髓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