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x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所以,北方文人喝白酒也能喝出古之侠者的豪气来;吴越乃报仇雪耻之乡,所以,南方文人喝点黄酒,也能觅见几分蛰伏民间的野气。后来有些吃酒人以为,酒气上来,脱了衣服,光着膀子,便是放达,便是晋人风度,实在好笑得很。他们谈晋人风度,总要跟酒掺和在一起。结果学坏了,徒有酒气,没有风度。晋人风度,我想,不单是喝酒喝出来的。不过,在我的师友里面,也有些人喝着喝着,风度就出来了。孟繁华教授算是一个。看他喝酒,我会有一种如对晋人的感觉。孟教授,我戏称他为“孟夫子”,圈子里大都叫他“老孟”。但他跟我发信息时,常以“孟老”自居。东君,电子稿收到,孟老;东君,书已出,请示地址,孟老。但私底下里,我们还是管他叫老孟或孟老师。我与老孟认识,是因为他曾给我写过一篇小说评论。后来,我又读了他不少评论文章,渐觉文风一如酒风。他喝快酒,也有辣评。文人的酒气在文字里面,文人的文气也在酒里面。
  前阵子,读到几篇谈老孟酒事的文章,得知他有一阵子曾奉医嘱戒酒(也有人说他是谨奉妻命戒酒)。中秋之前,我来鲁院,就有人提起老孟,说他又破戒了,哪天约他出来喝点酒吧。我戒酒经年,生怕请人喝酒、自己不喝,让人觉得无趣,索性就不敢跟他联系了——这么说,就意味着,我跟老孟之间永远隔着一杯酒。然而有一天,老孟突然打来电话,说他正打车朝我这边来,要参加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晚会。我说,既然颁奖地点就在现代文学馆,你不如先到我这边小坐一会儿吧。他说,今晚我还要念颁奖词,时间有点紧,先去吃饭。我接完电话,刚走出大院,就看见他从出租车上下来。付完钱,他就跟我急吼吼直奔隔壁一家湘菜馆。坐定后,我拿着菜单对孟老说,今晚你要念颁奖词,酒就别喝了吧。孟老突然绷紧了脸,瞪着一双茫然的眼睛,问,不喝酒,这怎么成?就喝两瓶,不碍事的。看样子,跟老孟见面,终究是绕不开酒的。我叫了两瓶啤酒之后,他脸上立马绽放了笑容。老孟喝的是快酒,一杯接一杯,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南方文人那样作浅斟慢酌状。他是个温和的急性子,说话语速快,这一句还没说完,就想把下一句话说掉;腿长,走路也快,这一步刚刚迈出,那一步已飞速跟上,恨不得一步到位;喝酒也是这样子,这一口还没落肚,那一口已灌下。他自己喝快酒,但从来不会催促别人赶紧干掉。因此,一座之中,如果人人善饮,他可能是最先醉掉的那一个。至于喝啤酒,鲜见醉过。我坐在他对面,是放心的。记得那晚喝了几瓶啤酒,老孟如梦初醒般地说,今晚不能喝多,改天再约吧。过了几天,他果真又约我们一伙人吃饭,果真又是开怀畅饮。
  老孟的生活颇有规律,日食三餐,夜眠一觉,该跑步时就跑步,该写作时就写作。唯独喝酒,他几乎没有规律可循。有时一天之内可以赶几个酒场,有时即便没有人招饮,也要在写作之余斟杯酒给自己犒劳一下。不该再喝的酒,他也照样要喝。
  老孟有个解酒的法子,据说很管用的。他还曾把这个法子当作民间秘方,传授给不少嗜饮的作家。这秘方说来很简单:如果你第二天起来,宿醉未醒,那么,你就不妨稍喝点酒,这叫“还魂酒”,以酒解酒,是最好的解酒方法。只是,老孟以酒解酒,常常会不知不觉又把自己喝高了。那时候,他大约有点痛恨自己那只执杯的手了。如果说,他没有讨酒喝,那么一定是他的手要讨酒喝——或者是,他的舌头要讨酒喝?他需要足够的酒精来解除舌头的困扰?天知道。
  有一年十月末,我参加《十月》杂志在宁波一座老宅里举办的颁奖活动。颁完奖后,主人捧出本地黄酒来待客。房子老,酒也老。老孟中午喝了酒,下午仍然可以主持一场文学对话会,谈笑风生。对话会结束,他的舌头也没闲着,又开始喝起酒来。他一时间没有找到称心的对手,似乎有些孤独,就坐在那里,自说自话。很显然,他喜欢热闹的酒场,即便一桌的人都不喝酒,他也能制造出一种众人聚饮的氛围。你不喝酒吗?好,老孟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一个干上一杯的理由。好像举杯的手是主人的,嘴是自己的。那晚喝完酒后,他又与艾伟、雷平阳、韩东等到量贩歌厅唱歌。横穿马路时,老孟气宇轩昂地走在前头,手掌猛地一挥,冲着那些往来车辆大吼小叫,吓得韩东赶紧上前扶住他,唯恐出现意外。老孟说,喝了酒之后,我眼里是压根没有红灯的。在包厢里,老孟又是痛饮,又是狂歌。出来已是深夜,我们步行回到宾馆时,他看到斜对面有家兰州拉面馆的灯光还亮着,就提议我们去吃宵夜。临街坐下后,老孟看见边上有人正在下象棋,就过去看热闹。看着看着,他就忍不住要指点一二。输掉的一方知道老孟棋艺不错,就摆了个残局,请他破解。老孟想了半天,仍旧无法收拾,就伸手拿掉了对方的“将”。那人猛地愣怔了一下。老孟跟他对视一眼,忽然大笑一声,把自己的“帅”也夺了。那人的脸上立马露出哭笑不得的神情。老孟很认真地问,我们这一盘算是平局,行不行?那人怯生生地应了一声。老孟极得意,就冲着店堂吆喝一声:伙计,给我再开一瓶冰啤酒。老孟一边喝冰镇过的啤酒,一边跟云南诗人雷平阳大谈诗歌。边上的伙计听说他是大学教授,就毕恭毕敬地站在一边,像个不交学费的旁听生。老孟谈到酣处,忽然转头问那伙计:小兄弟,你可知道诗人北岛?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去了奉化溪口。吃中饭的时候,老孟见桌上还没上酒,就舔了舔舌头向大伙宣布:中午这顿酒就免了。话没说完,已经有人递上酒杯。他又舔了舔舌头说,就喝一点点。喝着喝着,他兴头又来了。饭吃完了,他晃了晃酒瓶说,这酒不错,下午坐飞机可以带上了。有人告知,不能携酒登机。老孟看着酒瓶里的残酒说,粮食是酒之魂,所以酒也不能浪费。言毕,把每个酒瓶里的残酒倒进自己的杯子。酒入喉中,仿佛雪花填井,居然没一点声息。
  老孟饮酒时,曾将大手一挥,说,中国这么大,没有一个地方我没走过,没有一个地方的酒我没喝过。他有一回谈起我的家乡,没有对雁荡山赞叹有加,独独赞赏那里所出的一种叫“美人情”的酒。他感叹了一声:这酒呀——然后咂咂舌头,没有再说下去。老孟以为,人生最快意的事莫过于,在大雪纷飞的北方,约二三知己,就着酸菜炖肉,喝上几口烈酒。那样的日子,谁不艳羡?
  在我印象里,老孟喝起酒来像游山。酒仙一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再喝下去,就像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先是时间感没有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然后是空间感没有了,身在酒乡,忘了自家在哪儿,回家时往往是忘路之远近,忘了路线。有一回,我们浙江一拨作家在京召开作品研讨会,晚上一众照例喝酒、唱歌。在某个包厢里,老孟突然带着一身酒气过来,抱了每个人之后,又抱了每一根柱子。吴玄知道他这一天连轴转,已经喝了几场酒,就让他坐下缓一下劲。谁知他像装了弹簧似地,按下又起来,就是静定不了。吴玄见情势不对,打了一辆车送他回家。但他那时候大约是酒劲发作,记忆力都长到手指上了,他一忽儿指东,司机往东;一忽儿指西,司机往西。七拐八弯地,就找不到家在哪儿。忽然看到一家尚未打烊的小酒馆,他就对司机说,就是这儿了。于是下车,与吴玄对饮起来。这时喝的,正是他所谓的“还魂酒”。天明时分,他的脑子果然是清醒了些许。出门一望,就找到了回家的路。这是吴玄事后跟我们提起的。
其他文献
“啦啦啦”是一个小女孩被她母亲牵着到  一个地下停车场时唱的歌  这歌单调得有些令人犯困  她会唱的就是令我们犯困的一首歌  不像我,我经常带着一个打击乐队  到人群拥集的地方去  我喜欢更多的人围拢着我对着我狂吼:  去你的吧,把你的鼓连着骨头砸个稀巴烂吧!  我不知道也拿不定主意一个人即将  走进地下停车场的时候到底  应该唱支什么歌  我从未面对过这有一股冷风从地下钻出来的时刻  因此这个小
期刊
我经常在这栋楼的楼顶上看到  一个飞不起来的摩托车手  他试图直接跳到另一栋楼的楼顶上  要命的是他腿间还夹着摩托车的  马达和引擎  我经常犹豫再三:是看他还是不看他  我有时走过一条街就要到另一条  更僻静的街上去了  我在街道的拐角停住了  我知道痛苦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我必须要告别他  我在准备告别这个飞不起来的摩托车手的时候  发现一个老人用一只脚站立在红色的  消防栓上  他在上面保持
期刊
制造雪人的另一种方法:  把雪球不停地砸到一个人的身上  直到他全身沾满雪的碎屑  或者用一根足够长的绷带  从头到脚缠裹住他  绷带是雪白的[1]  这简直就是一种诽谤  对雪人的诽谤  我注意到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期刊
卖鱼的人只有这一条大鱼  他分开鱼头和鱼的身子,掏出内脏  这些都必须分开来卖  对鱼鳔望了一眼的女人想把鱼鳔带回家  她很可能不吃  她很可能觉得这条鱼大得就像一个神  她很可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待  本不容易长这么大的动物  大的动物在她看来达到了她的体型就让她产生  一种怜惜,她看卖鱼的人像是在分开她的身体
期刊
有时候你在街上走着感觉  有东西飞过但你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许多人都知道街上因为人多而产生气流  他们渴望随着气流往上升  升到云层里和一些逝去的东西打个招呼  必要时你会抱住一根大理石柱子  它就在银行大厦的门口  它每天只会移动0.00000001毫米  来配合地球的衰变和人世间的更替  这些飞过去的东西你尚且不能称之为时间飞蛾  它们根本不是动物  而是像动物一样的不易逮住的东西  是飞影,
期刊
这是一个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雾霾的人  看雾霾像一部旧电影  把窗外的一些人和一些建筑掩埋  他在家里跑了一阵子  像旋风,他在家里搅动一些空气  像气愤的苍蝇  然后他继续看着窗玻璃  那上面其实什么也没有  除了他呼出的热气形成的水滴  和水滴重合后淌出来的长长的湿迹  但他认为在窗玻璃上演着  电影,我们看不见的电影
期刊
有没有不献身的理由  有一件事情我没弄明白,官方时间与非官方时间有什么不同。  在中国最有权威的官方文献里提到的时间,当然属于官方时间,并且不允许人们质疑。但它都是正确的吗?  比如,按照官方时间,在1981年7月,一名叫作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掏粪的老农民而光荣献身。而按照非官方时间,1981年底,张华还活着,买了一架海鸥牌135相机,在他的校园里拍了不少照片。后来张华确实是救掏粪老农时牺牲的,但
期刊
在阳台上收衣服的女人  说还有一些东西没有晒干净  那不是一些没有菜心的大白菜  它们等待进入一个密封的坛子  在阳台上收衣服的女人认为  有些东西越晒越香  而有些东西依旧很潮湿  那不是一些被挖掉了菜心的大白菜  它们等待进入盐分很浓的卤水里  它们不知何时失掉了中间最嫩的部分:菜心
期刊
昨天买回来的花瓶今天就有了  裂痕,事实是她没有动过花瓶  客厅里悄悄地发生的一些事她并不知道  客厅里的花瓶在挣扎着自身  她每天看一部小说集  只为小说里那些和发生在她  身上相似的情节和故事  如果没有相似性  她感到生活就像一张白纸  她就是一只拼命摔也摔不碎的花瓶
期刊
一九九五年炎夏,台湾诗人洛夫应邀在乐清开了一场诗歌讲座,地点设在某机关小楼里。洛夫先生让人把会议桌上的一面党旗请到一边去,才开始说话。我已经忘了洛夫先生到底讲了些什么。只记得,我与温州一位名诗人就“新古典主义”这个文学术语发生过温和的争议。这位诗人把洛夫捧为本世纪第一流的诗歌大师,且举例说明,洛夫怎样善于化用典故,他还当场朗读了洛夫的一句诗:盖章,盖章,从此君王不早朝。结果盖得洛夫先生满面通红,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