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势不可挡,跨文化交际行为变得日益频繁,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但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将会对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产生影响。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除了应考虑到彼此存在的语言不通的问题,还应认识到彼此之间不同的言语习惯,即说话方式,可能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对比若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普遍说话方式,浅谈人们不同的言语习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习惯;交流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语言障碍因素,除了各文化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别外,还应考虑在各自文化影响之下,不同地区人民的特有说话习惯对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所带来的阻碍性影响。
有西方学者认为,可以按照交谈时人们的参与程度把全世界人分为两类:高言语参与度的人和低言语参与度的人。前者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通常习惯大量说话、常打断别人的发言、说话时准备好受到他人的打断、大声说话、快速说话。后者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则会尽量少说话、说话时注重礼貌用语、不打断他人发言但会给对方正面的、积极的反馈。
研究者可利用这一划分标准来大概分析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言语习惯,但在做具体的分析时,研究者则需要尽可能多的与被研究者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细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不同说话方式。笔者在此举几个实例:
一、墨西哥人的言语习惯
根据资料显示,墨西哥人属于“高言语参与度”的人。他们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会很注重保持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认为交流必须是愉快的,希望彼此能够共同度过这段快乐时光,而假设有一方在交流中感到不开心或者焦虑,那么另一方就会想尽办法让他的交谈感受好起来。但是,墨西哥人认为谈话不会按照直线型发展,他们经常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一场谈话通常没有固定的话题,也没有预期目标。此外,他们还喜欢玩文字游戏,有时候甚至自己发明一些新词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美国人的言语习惯
美国人则是典型的“高言语参与度”的人。他们在进行人际交流时,习惯设立一个固定的话题,并且要求话题参与者能够将此话题聊到最后。在一场聊天当中,他们习惯表现得激动亢奋,喜欢先开口说话、滔滔不绝、不断提问,这总结成“打乒乓球般的聊天习惯”。但美国人通常只愿意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太会关心他人的感受。
那么,当墨西哥人和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可能就会出现一系列交流障碍。一位墨西哥商人和一位美国商人相约谈业务,在双方相互寒暄并坐下之后,墨西哥人开始跟美国人讨论日食现象的产生,并抒发了很多自己的看法,沉浸在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中。这时美国人很不耐烦的打断了他的发言,“我们来这里是做生意的,我们来谈谈生意吧。”两人此次交流的不顺利便是由于双方都深受各自文化的影响,有着差异显著的说话方式。墨西哥人认为想到哪里便谈到哪里是一种友好的聊天方式,美国人则认为话题既已设定就不应该轻易转变话题。
三、日本人的言语习惯
日本人则属于典型的“低言语参与度”的人。资料把日本人的聊天模式比喻为像打保龄球一般。日本人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会礼貌耐心的等待对方把话完全说完再开始发言,他们非常清楚什么时候发言最为合适。如果他人尚未完成发言,那么基本不会有人插话。所以交流过程中片刻的安静对日本人来说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他们认为“不抢着发言”是有礼貌的表现。
日本人“打保龄球般的说话方式”和美国人“打乒乓球般的说话方式”有着截然相反的特点。所以当日本人和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美国人容易心急,日本人则时常找不到机会开口。
四、瑞典人的言语习惯
瑞典人属于“低言语参与度”的人。他们认为最理想的说话方式是“简要陈述事件的梗概而不需要详细描述具体细节”。比如一位瑞典的花样滑冰冠军接受了电台采访,当她被问到是如何做到如此成功的时候,她耸了耸肩,只说了一句“我很努力”。我们中国的体操冠军在接受采访时通常会谈到他的童年和他的艰苦训练过程等,但瑞典冠军对于细节的部分却只字不提。
因此,美国人在跟瑞典人打交道时常常摸不着头脑。瑞典人不谈细节,而美国人则是直线思维,他们不习惯自己去丰满细节。对于美国人来说,瑞典人太不实在;而对于瑞典人来说,美国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都很欠缺。
五、北美印第安人的言语习惯
北美印第安人属于典型的“低言语参与度”的人。他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开口说话,或只跟自己熟悉的人说话。他们语速缓慢、语气平和,习惯含蓄的表达观点,也不喜欢谈及自己的私生活。当印第安人遇到美国人,那么有可能出现美国人聊得眉飞色舞,而印第安人却一言不发。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语言障碍因素除了由于语言系统本身的不同而引起的沟通困难外,还有因为说话人在各自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说话习惯而导致的沟通效率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除了应该全面积累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尽可能多的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战演练,总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言语习惯有哪些细化的特点,并将其与自己的说话方式进行对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言语习惯的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可心.《跨文化交际》.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罗曦(1987.1~),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习惯;交流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语言障碍因素,除了各文化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别外,还应考虑在各自文化影响之下,不同地区人民的特有说话习惯对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所带来的阻碍性影响。
有西方学者认为,可以按照交谈时人们的参与程度把全世界人分为两类:高言语参与度的人和低言语参与度的人。前者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通常习惯大量说话、常打断别人的发言、说话时准备好受到他人的打断、大声说话、快速说话。后者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则会尽量少说话、说话时注重礼貌用语、不打断他人发言但会给对方正面的、积极的反馈。
研究者可利用这一划分标准来大概分析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言语习惯,但在做具体的分析时,研究者则需要尽可能多的与被研究者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细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不同说话方式。笔者在此举几个实例:
一、墨西哥人的言语习惯
根据资料显示,墨西哥人属于“高言语参与度”的人。他们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会很注重保持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认为交流必须是愉快的,希望彼此能够共同度过这段快乐时光,而假设有一方在交流中感到不开心或者焦虑,那么另一方就会想尽办法让他的交谈感受好起来。但是,墨西哥人认为谈话不会按照直线型发展,他们经常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一场谈话通常没有固定的话题,也没有预期目标。此外,他们还喜欢玩文字游戏,有时候甚至自己发明一些新词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美国人的言语习惯
美国人则是典型的“高言语参与度”的人。他们在进行人际交流时,习惯设立一个固定的话题,并且要求话题参与者能够将此话题聊到最后。在一场聊天当中,他们习惯表现得激动亢奋,喜欢先开口说话、滔滔不绝、不断提问,这总结成“打乒乓球般的聊天习惯”。但美国人通常只愿意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太会关心他人的感受。
那么,当墨西哥人和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可能就会出现一系列交流障碍。一位墨西哥商人和一位美国商人相约谈业务,在双方相互寒暄并坐下之后,墨西哥人开始跟美国人讨论日食现象的产生,并抒发了很多自己的看法,沉浸在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中。这时美国人很不耐烦的打断了他的发言,“我们来这里是做生意的,我们来谈谈生意吧。”两人此次交流的不顺利便是由于双方都深受各自文化的影响,有着差异显著的说话方式。墨西哥人认为想到哪里便谈到哪里是一种友好的聊天方式,美国人则认为话题既已设定就不应该轻易转变话题。
三、日本人的言语习惯
日本人则属于典型的“低言语参与度”的人。资料把日本人的聊天模式比喻为像打保龄球一般。日本人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会礼貌耐心的等待对方把话完全说完再开始发言,他们非常清楚什么时候发言最为合适。如果他人尚未完成发言,那么基本不会有人插话。所以交流过程中片刻的安静对日本人来说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他们认为“不抢着发言”是有礼貌的表现。
日本人“打保龄球般的说话方式”和美国人“打乒乓球般的说话方式”有着截然相反的特点。所以当日本人和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美国人容易心急,日本人则时常找不到机会开口。
四、瑞典人的言语习惯
瑞典人属于“低言语参与度”的人。他们认为最理想的说话方式是“简要陈述事件的梗概而不需要详细描述具体细节”。比如一位瑞典的花样滑冰冠军接受了电台采访,当她被问到是如何做到如此成功的时候,她耸了耸肩,只说了一句“我很努力”。我们中国的体操冠军在接受采访时通常会谈到他的童年和他的艰苦训练过程等,但瑞典冠军对于细节的部分却只字不提。
因此,美国人在跟瑞典人打交道时常常摸不着头脑。瑞典人不谈细节,而美国人则是直线思维,他们不习惯自己去丰满细节。对于美国人来说,瑞典人太不实在;而对于瑞典人来说,美国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都很欠缺。
五、北美印第安人的言语习惯
北美印第安人属于典型的“低言语参与度”的人。他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开口说话,或只跟自己熟悉的人说话。他们语速缓慢、语气平和,习惯含蓄的表达观点,也不喜欢谈及自己的私生活。当印第安人遇到美国人,那么有可能出现美国人聊得眉飞色舞,而印第安人却一言不发。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语言障碍因素除了由于语言系统本身的不同而引起的沟通困难外,还有因为说话人在各自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说话习惯而导致的沟通效率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除了应该全面积累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尽可能多的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战演练,总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言语习惯有哪些细化的特点,并将其与自己的说话方式进行对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言语习惯的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可心.《跨文化交际》.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罗曦(1987.1~),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