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于春风还需媒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she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引领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积累、对表达方法进行揣摩把握、对语言技巧进行习得领会。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循环往复的“引读”,或解疑,或整合,或升华情感,能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以情激情、以言激情,达到“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的效果。
  一、引读在需要解疑处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内化的“会意”过程,教学中以(引)读代讲,能避免过多的讲解对文本的支解。作为有效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在何处引读、如何引读是十分考究的。以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为例,课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其中有一段:“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什么是“如此循环”?在文中画出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个句子。对这样需在阅读中了解的问题,无须生硬的解释,借助一问一答式的引读,问题便迎刃而解。
  师: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生: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
  师: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生: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
  师: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
  生: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师:这就叫“如此循环”……
  采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式,学生不仅轻松理解了“如此循环”,更学会了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二、引读在课文空白处
  课文中往往有作者没有写明、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意蕴空间,通过引读,将这样的语言空白用想象去补充,在读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
  1.抓文中关键词句
  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来呈现画面的。抓住课文中有很强表现力和概括力的词语进行引读,可以有效解读教材并进行语言训练。《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一句,不需要教学生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课文,紧扣“每个星期天”,以教师饱含深情的引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师精彩的过渡引读中将学生带进文本,边读边感悟,以声解义,就能实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2.抓作品的“潜台词”
  一篇文章,承载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情感。只有当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领会行文的匠心,挖掘出作品隐含的真实情感,才能将作品的情感体验与遣词造句的理解达成高度融合。《唯一的听众》一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如何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去体会老人的美德呢?
  师:“我”来到小树林里拉小提琴,觉得自己拉得很差,而偏偏被一位老人看到了,感到非常羞愧,准备溜走时,老人关爱地说——
  生:“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当我失去信心,摇头表示不想再拉琴时,老人便用诗一般的语言鼓励我说——
  生:“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老人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我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
  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中,形成感情节奏的起伏,读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从内心真真切切感受到老教授的关爱之情,读中透出深深的敬意。“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在作品空白处进行富有个性的填补、引读,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扩充其中内涵,可以激情达义,深化主题。
  三、引读在全文整合处
  教师的引读可以营造美的情感氛围,可以让课堂氛围感人至深。《慈母情深》一课,蕴藏着丰富情感。
  师:即便我成了大作家,但那天的那一幕总在我的眼前浮现——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即便我成了大作家,但那天的那一幕总在我的眼前闪过——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即便我成了大作家,但那天母亲的话语依然清晰——
  生:我挺高兴他爱看书!
  师:作者就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将这份浓浓的慈母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随教师语调、语气的变化而变化,情感越来越浓,感悟越来越深。学生在读中宣泄情感,收获语言品味的乐趣。这种整体感知引读,让课堂余音缭绕!
  “一唱三叹”的引读,没有繁复的饰音,也没有过多八度的跳跃,只有简单旋律的循环往复,给人以平淡简约之感;“一唱三叹”的引读,平淡融合的情致,像一首舒缓的琴曲,在波澜不惊中读出文章的精妙,给人以美的感受。只有深若古井般的内心世界和教师深厚的学识修养,方能光华外发妙语天成,让语文课上的引读散发出无限魅力。
其他文献
在医学康复领域里,对如严重神经或肌肉伤残患者来说,直接用大脑来控制装置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对那些思维正常但有运动障碍的人提供有效帮助是现在康复医学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对神经系统功能认识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涉及神经科学、信号检测、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交叉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结合了神经科学、微电子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直接提取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曾指出:“小学古诗文教学既要重视诗词人文内涵的挖掘,同时,也要注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然而,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却存在着理念落后、目标模糊、方法陈旧、训练单一等误区。本文试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旨在探寻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策略。  现象扫描:  目前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课型:  “讲解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教研活动的主旋律。我们追求的数学课堂是简约的、扎实的、开放的,其中的真义是什么?我们又是怎样实现这种追求的呢?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努力找寻一条既秉承传统精粹又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是简约、扎实、开放。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气溶胶应该算是近几年出现在科普领域里的高频词了。  从“臭名昭著”的雾霾颗粒污染物PM2.5,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形成的“火云”,再到近期因为新冠病毒冲上热搜的病毒飞沫。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凭借其“魔幻神力”一次又一次地展露人前。但其实,人类对这个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微小物质还知之甚少。  “气溶胶有很多种,我研究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巍巍学府,水木清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彭怡然自始至终对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学生负担轻,兴趣浓,效率高,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于是随文练笔这种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功能、形式灵活、操作方便的读写结合新形式,成了课改洪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剖析目前的课堂随文练笔现状,本人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现象一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为练笔而练笔”,事先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也将“意”(即文章的主题)比喻为三军的统帅。决定文章优劣和品位的最重要因素是立意。立意就是开宗明义,或者卒章显志,确立文章的主题,揭示中心思想或者观点。  一、引导确立正确、深刻、新颖、高远的主题思想  1.咬准正确不放松  正确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立场,积极向上,不片面,不偏激,脱离低级趣味,不阴暗。目前学生作文中立意不
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很好的传统,其中在数学训练设计与实践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数学训练方式,诸如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等。当前,在推进数学新课程以及加强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数学训练方式,使之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发挥出新的教学活力和价值,有待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一、一题多“变”:把认知冲突引发为有效
有幸听了两堂科学公开课,执教者数量繁多的各类材料让人眼花缭乱,佩服执教老师准备充分的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捏了一把汗,如此准备如何应对正常的教学?光搜集这些材料就耗尽精力了。  在评课时,资深的教研员就提出了“课堂成本”这个观点,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依靠堆砌大量材料来“丰富”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要!应该想办法从调整教材的切入点入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地利用教材,尽可能地减少准备材料,降低课堂
一、研究目的    “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现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生在同类数学问题上出现错误,通过改正、订正,结果还是出错,屡次循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常常令教师困惑,令学生迷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顽症”。另一方面,数学学困生往往存在“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人数较多。我国小学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义务教育,而义
区别于完小和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体现在:“一体化”的小学与初中教育,配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规定的办学模式,具有“一以贯之”和“规模集聚效应”。体现了“l l>2”的效应。尤其是我们美术学科的教师,完全可以跨中小学年级任课。有充裕的条件研究和实施中小学教育的各种衔接措施。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却在学校中暴露无遗。九年一贯制美术教学的衔接和优化问题已然摆在每个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