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为人杰 巾帼逞英豪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jeej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闽剧《战金山》中塑造梁红玉这一巾帼不让须眉、具有浓烈传统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对于常演武旦和花旦角色的我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要演准梁红玉人物的气质,就要为这个人物设定符合她的动作、形体。为了使这个角色在舞台上更加丰富多彩,并烘托戏剧气氛,在这出戏的最后我在老师指导下运用了“大靠出手”,来强调其艺术效果与特殊艺术手段。在老师与导演的帮助、指导下,这出戏的演出获得了成功。
  【关键词】 闽剧;《战金山》;梁红玉;“大靠出手”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说到巾帼不让须眉,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不仅是因为她的战绩造就这个成语,更是因这个女人在飞火流萤般短暂的生命里,不管是沦落风尘还是身在战场,始终有着英姿飒爽、忠义不屈的大将之风。闽剧《战金山》说的就是梁红玉这位巾帼英豪的故事。这一折根据《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改编的戏,描写了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兀术统兵十万进犯镇江,时任浙西制置使的韩世忠率水师八千拦截抵抗。由于敌众我寡,韩世忠夫人梁红玉提出埋伏之计,让韩世忠亲率战船,诱敌深入,她则在金山之巅的妙高台亲自擂响战鼓指挥。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江面上鼓声伴着江涛声,好似轰雷。宋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勇猛,差一点把金兀术生擒活捉了,使金军丧胆,再也不敢轻易渡江南侵。这一战宋军以不足敌军十分之一的兵力取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名震夷狄。直到如今,当人们站在金山顶上,仿佛还能听到那“咚咚咚”的战鼓声!
  《战金山》一折戏,在戏剧舞台上曾以京剧等上演过,但闽剧演此类武戏比较少。梁红玉是一位“风华为人杰,巾帼逞英豪”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戏剧舞台上属刀马旦行当。刀马旦是戏剧里“旦”的行当(旦)之一,专演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身份大多是元帅、大将或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以气势见长。刀马旦要求演员唱、念、做、打俱佳,多是扮演穿蟒扎靠、戴翎子的女将,例如穆桂英、樊梨花等等。刀马旦在表演上不仅唱、念、做并重,还要有开打等,但打斗场面不如武旦激烈,而是较重身段,强调人物威武稳重的气质。
  在闽剧《战金山》中塑造梁红玉这一巾帼不让须眉、具有浓烈传统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对于常演武旦和花旦角色的我,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剧中梁红玉身穿红色大靠,头戴七星额子;这与传统戏《扈家庄》中的扈三娘、《虹桥赠珠》中的碧波仙子等有明显不同,扈三娘、碧波仙子穿的是改良靠,梁红玉佩戴的行头份量则重了很多。戏剧人物所穿着的戏服中,大靠是最有份量的,穿着它还要表演完成一系列的动作,是非常有难度的。如何去克服它,使它不成为演员表演时的负担,那就要考验演员的功力了。正如戏开场时,她的第一个出场亮相中,就有“圆场、提巾、掏翎子”等一系列程式动作,而且要一气呵成,功力非十年是达不到的。开场时演员在舞台上的行走都要用到圆场,穿着靠旗跑圆场的步子要小、要快、要稳,还要保持身后的四面靠旗在跑圆场的时候不能抖动。这时脚底下溜的表演及做动作的时候必须要干净利落,这也正是舞台上巾帼英雄应有的气场。掏翎子的时候手势要轻柔,从翎子的根部顺着翎子柔韧的方向掏至三分之二处,转手腕,环手亮相。正所谓手眼身法,眼神要跟着手走。这时的眼神要威严、从容。亮相时的身段、感觉、眼神和气息都要跟着情感走。按闽剧老艺术家们的经验,出场的第一个亮相特别的重要,第一眼观众就能从你亮相的形态、眼神气场中看出你是不是在演这个人物,或是你有没有用眼神去抓住观众,让他们被你吸引,这就是所谓的有没有观众缘。
  要演出符合梁红玉人物的气质,就要为这个人物设定符合她的动作、形体。大靠戏的人物山膀,工架要比穿改良靠的角色的幅度要大一些,子午式也要更正一些。山膀是人物形象树立的关键,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气场,架子摆得好,人物形象就正,但是,这里幅度的大小都是有个度的,一定要掌握好。这些基本功的要求都是为角色而服务,而更重要的是演员的内心表演以及刻画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在掌握了角色的这些行为目的同时,配合着 “四击头”锣鼓介头亮相……这就是戏曲舞台上演员表演的魅力所在。
  《战金山》一折戏,唱腔、台词不多,击鼓表演算是这出戏的重头戏,也是这个人物的亮点。这时台上是没有演员在对打或是表现战争场面的,只能靠演员给自己设定潜台词,通过你的眼神、身段、动作及角色之间特定的思想感情来表现人物形象,而这种人物特性主要以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情节来表现,这就需要演员在舞台上自己会击鼓。在演绎“击鼓”的过程中,演员擂鼓时技巧要娴熟,动作要准确,节奏要完整,神情要威武。而这种鼓声只有“咚!咚!咚!咚咚咚咚”,演员在寂静、空旷的舞台上,独自面对的仅是用一面战鼓的道具去击鼓,还要做到击鼓的声音扣人心弦,气势磅礴。例如,在剧中梁红玉有一个登高后擂鼓前的一个动作。她先是审视了周围的战情,而后沉着地拿起鼓锤敲击鼓面,此时的鼓声是在音乐锣鼓的伴奏下挥动的,当击打出一系列戏剧中特定的鼓点子时,热闹的剧场一下子就变得安静肃穆,观众们仿佛能听得到演员的心跳,随着剧情发展一同走进那神秘而紧张的战势中去。在紧张的气氛中,她眼神先是往远处观察,然后举起鼓锤子击打,鼓声是先由轻、缓慢至响亮,似乎是在为将士们助威呐喊。当鼓点转变为抑扬顿挫的鼓声时,表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她在用计谋诱敌,让将士们在残酷的、激烈战况中小心谨慎地迎敌作战。当音乐逐渐激昂,乐队锣鼓介头的铿锵明亮时,这时的鼓点所击打的节奏是敲击鼓边的声音,又重又密集,似乎是在为士气高涨的将士们加油鼓气。这套鼓点是跟着音乐锣鼓伴奏进行,时而轻敲鼓边,时而敲出重且夸张激烈的鼓花,还带有一些戏剧指挥性的动作,让将士们跟着鼓花指挥来进行作战。到音乐伴奏结束后,有一段非常密集、变化非常多的鼓花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战争场面的白热化。这时是顺着鼓边轻敲一圈,似乎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汹涌激荡与步步惊心的战势,在又重而密集的敲了鼓边一圈后,便要转换到其他的鼓点。鼓声从轻到重、从慢到快,手中的鼓点子和眼神变化的节奏是要一致的。她的眼神是往远处看的,时而眯眼时而瞪眼,这是表示她在观察战况,或者是战争场面从白热化阶段发生了转变后的欣慰。最后用不同的频率轻轻地击打鼓面中心,待情绪转变时,击鼓方法也有所改变,在不间断击鼓的同时,左手仍不断有规律地击打鼓心,而右手则击打鼓边,因击打鼓面位置不同,所发出的音律也是不同的。随后敲击出雷鸣般的鼓声,击打16分音符的强音节奏,喻示这场战斗即将有了结果。在激烈的鼓声结束后,这时候有个起势动作,就是双手同时击出鼓面三通声,擂鼓声音一下子从急至重,非常密集,震天动地,似冲锋号角,似排山倒海,让观众身临其境,跟着鼓声走进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中去。   以上在舞台上这种击鼓表演方式,不管是连续的,或是抑扬顿挫的,亦或是密集、铿锵的等等,除了打击技巧以外,更深层次地讲,是为了在舞台上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让观众看到你塑造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就如是梁红玉活生生地在舞台上“擂鼓抗金”,而且是英气凛然。
  为了使这个角色在舞台上更加丰富多彩,并烘托出戏剧气氛,我的指导老师在这出戏的最后运用了“大靠出手”,来强调其艺术效果与特殊艺术手段。这一段“大靠出手”的表演,是梁红玉擂鼓结束后,她要“赴沙场与金兵决战”。在戏剧中,“打出手”主要是用于神话剧中仙子和妖精一类人物的表演中,它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武旦演员在学“打出手”时,必须要练扔、掷、接、拍、拨、搕、踢、蹬、绕等武器的特技动作表演。
  “打出手”除了要有熟练的手上和脚上的功夫以外,还要有清醒的头脑,才能临阵不慌,根据对方扔过来的枪的大、小、远、近,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战金山》最后的“大靠出手”是在原有“打出手”的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基础上,再度提升,以演员背后的四面靠旗来作挑、绕、磕、接枪的特技表演。对方扔一杆枪过来(这里的专业术语叫“调鱼”),要用靠旗的末端处接住枪的中心位置,并挑还给对方,这里就要看主演和下手的默契配合。这里演员需要观察判断枪调头过来的幅度的大小和远近,从而果断地做出反应进行调整。枪调头大了,靠旗接住枪的位置就要偏上一点,使出的力度就要用“磕”这一动作,利落地把枪磕还给对手,枪调头要是小了,靠旗接枪的位置就要往下做调整,而力度也要随之改变。而远近用俗话解释就是枪扔过了或是不到位。这些问题需要在排练中和配合我的演员不断地磨合练习,才能避免或减少失误。因为,“打出手”是群戏,一定要团结得好,配合得好,这是其表演成功的必备条件。而《战金山》最后,就是根据剧情的需要结合“打出手”时的锣鼓伴奏,烘托人物气氛,形成种种丰富、繁难的惊险场面。
  在老师与导演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半年来的刻苦努力,在认认真真地苦练了擂鼓等技巧的同时,我又重新习得刀马旦这一行当,并将以往习过的武旦技巧、花旦做功以及戏剧中旦角的“唱念做打”等融会并运用于该剧的表演中。在福建省第六届“武夷杯”中青年演员比赛上,我以《战金山》饰演梁红玉一角参赛,得到观众与专家的认可,荣获了这届比赛的“金奖”。总之,《战金山》一剧的成功演出,对我今后的闽剧舞台生涯极为重要。
  作者简介:陈莉莉,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三级演员。
其他文献
【摘要】 剧作《死亡与少女》展现了一个政权变革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在舞台和银幕上,这部剧的改编搬演层出不穷。历代评论对其解读也具有时代性。女主人公忍受多年精神折磨,至民主时期,面对昔日的施暴者,她举起枪,进行审判。在这出戏里,女性在武器的支撑下掌握了主导权和话语权。而在戏的背后,又有多少女性忍受屈辱却终其一生无法复仇。本文由剧中的女性行动和现实中的女性现状为出发点,浅论政权下受压迫的女性,两性关系中
期刊
【摘要】 舞蹈与其他艺术一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动作是舞蹈动作的原型,舞蹈动作是生活动作的升华;生活动作为舞蹈动作提供了意念的基础,舞蹈动作反过来表达更深刻的生活意蕴,两者的结合点是则是音乐。这就是生活动作与舞蹈动作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舞蹈动作;具象;变形;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若论生活动作与舞蹈动作的辩证关系,音乐是其中必须触及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
期刊
一、戏剧的新意识:现代主义运动  挪威戏剧和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新剧作方式激起了人们的兴趣。这种自由戏剧摒弃了古典主义戏剧作法以及叙事诗结构的替代模式,通过自由结构来表达不同观点,从此意义上讲,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意指一种全新的模仿或后对白。不过此种戏剧文本仍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由戏剧制作呈现出来。而现代主义浓厚的激进主义倾向导致了戏剧结构的解体,但也把戏剧文本提升到与戏剧制作比肩的高度,赋予了戏剧
期刊
【摘要】 中国当前的戏剧艺术教学急需探索新的理念与方法。以往一些陈旧的戏剧观、艺术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戏剧教学的概念化、僵硬化,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偏离了戏剧教学的美育本质。而真正回归戏剧本体,以新的戏剧观、艺术观、审美观引领戏剧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进入戏剧情境,把艺术分析与生命体验融为一炉,把生态智慧与人类情怀熔铸一体,把审美感通与人格重建结合起来,有助于真正实现戏剧教学的目的。  【关
期刊
【摘要】 “老三跳”为福建民间风情舞、情绪舞,表演者与观赏者的积极共鸣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们强烈地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老三跳”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既通俗质朴又吸收了传统艺术的精华。  【关键词】 民间舞;风情舞;情绪舞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各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20世纪50年代,为歌颂劳
期刊
【摘要】 当代戏剧中,影视手法的介入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彼得·谢弗的剧作中定格手法的运用以及蒙太奇效果的实现,成为这种结合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 戏剧;影视;彼得·谢弗剧作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被称作电影的世纪。虽然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电影诞生的时间并不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电影的发展突飞猛进。即使在它诞生初期,人们就对这一新的艺术门类给予了极大的关
期刊
【摘要】 书法审美融人格特征之表现和人格特征之体验于一体。书法创造者把书法作为载体,借笔墨来抒发感情,书写自身的人格特征,书法欣赏者把写在书法载体中的人格特征进行解读,形成共鸣,形成自己的人格体验,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本文对书法审美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诠释,具体分析了书法创造和书法欣赏与人的感情特征、性格特征之关系。  【关键词】 书法审美;人格特征;感情特征;性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 J2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福建博物院收藏的《福报》合订本读析,了解由黄乃裳创办的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的办报宗旨及重要文章的内容提要,充分肯定其在福建近代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福建近代;《福报》;黄乃裳;文明成果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福建博物院馆藏文物有17余万件,数量庞大,品种繁多,而且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在浩瀚的文物藏品中,有一件并不起眼却价值非同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演变,在电影、电视等新视觉媒体的冲击下,精通、欣赏戏曲的人越来越少,古老艺术的传承陷入了窘境,漳州布袋木偶戏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为了改变现状、谋求发展,漳州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与漳州市木偶剧团一直在合作探索,把传统和创新的节目搬上了银屏,让这一传统技艺有了视频的记忆,也希望能通过戏迷的观看,从而带动下一代人对戏曲、对木偶的认识。  【关键词】 电视媒体;戏曲传承
期刊
【摘要】 新编晋剧《巴尔思御史》在呈现和介入当代现实问题方面试图积极作为,将腐败对家庭的渗透、对家庭关系的改写作了深入表现,而其以真爱/悲情为名缝合裂痕以“重建”家庭的方式却稍显乏力。本戏试图着力刻画出一个守法尽责、为民请命的好官员/知识分子形象,却以民的喻象的缺失,抽空了官/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当代戏剧介入现实,更离不开其与历史的互“看”。  【关键词】 晋剧《巴尔思御史》;腐败;家庭;主体性  
期刊